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聚落形态研究——以黔东北土家族传统村落为例
发布时间:2021-07-19 10:15
从中国西南地区典型土家族传统村落实例的调查入手,利用大量实地调研测绘手段,剖析传统土家族聚落生成发展内涵,挖掘其聚落形态的典型特征,揭示了传统聚落是自然、社会、文化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物质文化产物,以及少数民族传统聚落形态是人地关系、生产力水平以及民族风俗文化的综合体现。为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特别是中国西南地区传统聚落在新形势下的基本建设提供依据。
【文章来源】: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8,20(01)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黔东北土家族聚落总平面图
浇盘ǖ氐母拍畋冉舷嗨疲?窃诶?蒙教?间的台地处定居发展而成的聚落类型,不同的是,山间台地没有完整的耕地,当地居民选择定居位置时主要依据是山间否有水源和适于耕作的台地。3.1.2与耕地的关系谷地坪坝型———均匀片状聚落。谷地土地平坦肥沃,适于耕作,耕地较充分;峰丛洼地型———向心带状聚落。多为坡地,但坡度不大,土地面积有限,往往规模不大;山地台地型———散珠带状聚落。房屋与耕地的组合形式十分多样,有田围房、房围田、房田穿插和房田分离等不同形式,黔东北土家族聚落与山体及耕地的关系如图2-3。(a)谷地坪坝—均匀片状聚落(b)峰丛洼地—向心带状聚落(c)山地台地—散珠带状聚落印江县合水镇某村印江县附近某村印江县木黄镇某村图2黔东北土家族聚落与山体的位置关系58大连民族大学学报第20卷
(a)谷地坪坝—均匀片状聚落(b)峰丛洼地—向心带状聚落(c)山地台地—散珠带状聚落印江县合水镇某村印江县附近某村印江县木黄镇某村图3黔东北土家族聚落与耕地形态示意图3.2典型特征分析(1)谷地坪坝型———均匀片状聚落。谷地坪坝地形通常气温较山地更高,耕地富饶,交通便利,经济发展较易,在聚落形态上,村寨最初以水源或道路方向延伸分布,随着村落的发展,新建部分将以最初的房屋为中心平行或辐射状发展,进而形成与所处谷地形状相似的面状总平面,且分布较为均匀的村寨形态。(2)峰丛洼地型———向心带状聚落。在聚落形态上,村寨通常选择在有水流通过的洼地,沿洼地等高线形状延展分布,形成带状形态,并具有向心趋势,聚落整体形态与地形相吻合。聚落的房屋、耕地基本坐北朝南,但畜卷、杂物棚等设施布置较为杂乱。由于洼地与洼地间的孤立分布,形成了每个聚落在空间上的相对独立,而每个聚落的房屋、畜圈、耕地、晒粮场等又无规则的分布;由于洼地面积狭小,土地十分有限,有限的环境容量决定村寨的规模也较小,住户大多为几户、十几户不等,形成了小聚居的土家族聚落文化形态[5]。(3)山地台地型———散珠带状聚落。在聚落形态上,山地台地型聚落起初沿同一等高线边缘延展分布,形成与等高线形状相似带状聚落形态,随着村寨的发展或台地面积的限制,聚落会纵向延展,即在更高或更低的等高线上选择宜居的台地新建房屋,进而形成类似梯田式的,依山借势的立体聚落形态。由于贵州山高、坡陡、谷深、路险的地貌特征和封闭的地理环境,使生活在山地台地的人群与外界相对孤立,村寨数量多规模小,如同散落在群山之中的珠子。由于此类村寨往往与世隔绝,因而村寨聚落、建筑以及风俗文化保存较为完整。4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研究[J]. 赵星. 贵州民族研究. 2010(03)
博士论文
[1]鄂湘渝黔土家族地区历史经济地理研究[D]. 朱圣钟.陕西师范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黔东北土家族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探究[D]. 杜茜.贵州师范大学 2015
[2]湘西土家族传统聚落建筑文化研究[D]. 梁译文.广东工业大学 2013
[3]渝东南土家族民居及其传统技术研究[D]. 周亮.重庆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290517
【文章来源】: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8,20(01)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黔东北土家族聚落总平面图
浇盘ǖ氐母拍畋冉舷嗨疲?窃诶?蒙教?间的台地处定居发展而成的聚落类型,不同的是,山间台地没有完整的耕地,当地居民选择定居位置时主要依据是山间否有水源和适于耕作的台地。3.1.2与耕地的关系谷地坪坝型———均匀片状聚落。谷地土地平坦肥沃,适于耕作,耕地较充分;峰丛洼地型———向心带状聚落。多为坡地,但坡度不大,土地面积有限,往往规模不大;山地台地型———散珠带状聚落。房屋与耕地的组合形式十分多样,有田围房、房围田、房田穿插和房田分离等不同形式,黔东北土家族聚落与山体及耕地的关系如图2-3。(a)谷地坪坝—均匀片状聚落(b)峰丛洼地—向心带状聚落(c)山地台地—散珠带状聚落印江县合水镇某村印江县附近某村印江县木黄镇某村图2黔东北土家族聚落与山体的位置关系58大连民族大学学报第20卷
(a)谷地坪坝—均匀片状聚落(b)峰丛洼地—向心带状聚落(c)山地台地—散珠带状聚落印江县合水镇某村印江县附近某村印江县木黄镇某村图3黔东北土家族聚落与耕地形态示意图3.2典型特征分析(1)谷地坪坝型———均匀片状聚落。谷地坪坝地形通常气温较山地更高,耕地富饶,交通便利,经济发展较易,在聚落形态上,村寨最初以水源或道路方向延伸分布,随着村落的发展,新建部分将以最初的房屋为中心平行或辐射状发展,进而形成与所处谷地形状相似的面状总平面,且分布较为均匀的村寨形态。(2)峰丛洼地型———向心带状聚落。在聚落形态上,村寨通常选择在有水流通过的洼地,沿洼地等高线形状延展分布,形成带状形态,并具有向心趋势,聚落整体形态与地形相吻合。聚落的房屋、耕地基本坐北朝南,但畜卷、杂物棚等设施布置较为杂乱。由于洼地与洼地间的孤立分布,形成了每个聚落在空间上的相对独立,而每个聚落的房屋、畜圈、耕地、晒粮场等又无规则的分布;由于洼地面积狭小,土地十分有限,有限的环境容量决定村寨的规模也较小,住户大多为几户、十几户不等,形成了小聚居的土家族聚落文化形态[5]。(3)山地台地型———散珠带状聚落。在聚落形态上,山地台地型聚落起初沿同一等高线边缘延展分布,形成与等高线形状相似带状聚落形态,随着村寨的发展或台地面积的限制,聚落会纵向延展,即在更高或更低的等高线上选择宜居的台地新建房屋,进而形成类似梯田式的,依山借势的立体聚落形态。由于贵州山高、坡陡、谷深、路险的地貌特征和封闭的地理环境,使生活在山地台地的人群与外界相对孤立,村寨数量多规模小,如同散落在群山之中的珠子。由于此类村寨往往与世隔绝,因而村寨聚落、建筑以及风俗文化保存较为完整。4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研究[J]. 赵星. 贵州民族研究. 2010(03)
博士论文
[1]鄂湘渝黔土家族地区历史经济地理研究[D]. 朱圣钟.陕西师范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黔东北土家族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探究[D]. 杜茜.贵州师范大学 2015
[2]湘西土家族传统聚落建筑文化研究[D]. 梁译文.广东工业大学 2013
[3]渝东南土家族民居及其传统技术研究[D]. 周亮.重庆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2905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3290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