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田野文本实践的另一种态势——以冯骥才“文化民间”田野文本为个案

发布时间:2021-08-15 09:04
  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工作和关键环节,文本实践传统上一直深受文学的影响,然而当前民俗学、人类学等学科过于偏重实证性研究,而轻视、排斥文学的过程。身兼作家、学者等多重文化身份的冯骥才的田野写作,以作家的发现力、写作功力、文学立场和文化学者的理性思辨等,对中国的"民间"进行了"跨界"的文本实践,开启了与"微信民族志"这一自媒体时代的知识表达与新型文本实践相悖的另一条文化书写路径,在语言、书写模式等方面给作为"基本研究方式"的民俗志文本书写带来了新的可能。 

【文章来源】: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22(02)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田野文本实践的另一种态势——以冯骥才“文化民间”田野文本为个案


冯骥才《感谢生活》“文化民间”图示(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非虚构的力量——访文化名家冯骥才[J]. 冯莉.  中国文艺评论. 2018(08)
[2]中国传统村落普查审定文化行为解读[J]. 孙玉芳.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3)
[3]感受生活的民俗学[J]. 刘铁梁.  民俗研究. 2011(02)
[4]冯骥才民间文化思想的时代性特色[J]. 刘铁梁.  西北民族研究. 2011(01)
[5]田野民族志与中国人类学的发展——纪念费孝通、林耀华先生100周年诞辰[J]. 王建民.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6)



本文编号:33442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33442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f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