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的家族——洮河流域藏族传统民间组织沙尼调查
发布时间:2021-08-31 02:28
发源于西倾山支脉的洮河不仅是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而且其因为居于甘、青、川三省的交界之地,作为西北汉藏聚合、农牧过渡、东进西出、南连北往的重要门户而倍显重要。在历史上,这片“化外之地”曾是羌族的聚居地,而后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洮河流域各地经历了建置多变的纷繁岁月,如今其中游、上游流域是甘肃藏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生存在这里的藏族村落中存在一种成为“沙尼”(拉丁转译:Sha Nye)的传统民间组织,它类似于汉族家族性质的血缘性组织,具备了汉族家族的所有因素:以男性血缘系统为传承的主体;以家庭为最基本单位;聚族而居有相对稳定的区域;有共同祭祀的对象从而形成精神的凝聚。然而,相比较汉族家族而言,它有着丰富的类型: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合而成的亲房沙尼;在土司时期因买卖田地而至今传承下来的田地沙尼:在新时期因互助需要而结合而成的新型互助沙尼。而后两者的出现超越了“以血缘作为维系边界”的汉族家族范围,成为名副其实的“扩大的家族”。本文即围绕洮河流域的“沙尼”展开,通过充分的调查之后,其撰写的行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沙尼的分布空间,包括自然空间、历史空间、社会空间等角度对沙尼分布区域的社会作详细介...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0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沙尼及其边界
第一节 沙尼的定义及其类型
第二节 沙尼的边界
第三章 沙尼演变的历史路径
第一节 "仓"与部落
第二节 国家与社会视野下的传统藏族社会形态之比较
第三节 "乡村建制"与部落变迁
第四节 结论
第四章 沙尼的结构
第一节 沙尼结构的形成
第二节 沙尼结构的层次
第三节 "扩大的家族"——与汉族家族结构的比较
第五章 沙尼在传统仪式中的实践
第一节 山神祭祀
第二节 人生礼仪
第三节 岁时节日
第六章 日常情景下的沙尼互动
第一节 沙尼内部的互动
第二节 沙尼之间的互动
第三节 村落之间的互动
第七章 蛰伏与绵延——"扩大的家族"生长历程的再思考
第一节 蛰伏——20世纪中叶以后的沙尼历程
第二节 绵延——新时期沙尼的发展趋势
结语
参考书目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空间:一个社会学的概念[J]. 郑震. 社会学研究. 2010(05)
[2]推进西北民族乡村社区整合的对策分析[J]. 屈兰. 甘肃农业. 2010(01)
[3]家族伦理的颠覆、改造与回归——论1940-1960年代的红色英雄叙事[J]. 方维保.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6)
[4]空间化:一种新的叙事和理论转向[J]. 潘泽泉. 国外社会科学. 2007(04)
[5]我国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的共性成分[J]. 唐仁郭.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07(03)
[6]牧区乡村的基层政权与民间制度的互动——以安多藏族牧村之实地研究为例[J]. 万德卡尔. 中国藏学. 2007(02)
[7]家族文化与乡村社会治理问题研究[J]. 吴碧英. 理论学习. 2006(10)
[8]对功能主义人类学的超越——一个中西比较的视角[J]. 李晋. 社会科学. 2006(07)
[9]青海海东藏族村落中的“夏尼”初探[J]. 桑才让. 青海社会科学. 2004(04)
[10]村民自治的社会基础和文化网络——对贵州省安顺市J村农村公共空间的社会学研究[J]. 王春光,孙兆霞,罗布龙,罗霞,袁葵,张定贵. 浙江学刊. 2004(01)
博士论文
[1]帝国边陲:桂西土司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D]. 蒋俊.厦门大学 2008
[2]山神崇拜与村落社会认同[D]. 聂家昕.上海大学 2007
[3]卓尼藏族研究[D]. 魏贤玲.兰州大学 2007
[4]藏区土司制度研究[D]. 贾霄锋.兰州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73995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0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沙尼及其边界
第一节 沙尼的定义及其类型
第二节 沙尼的边界
第三章 沙尼演变的历史路径
第一节 "仓"与部落
第二节 国家与社会视野下的传统藏族社会形态之比较
第三节 "乡村建制"与部落变迁
第四节 结论
第四章 沙尼的结构
第一节 沙尼结构的形成
第二节 沙尼结构的层次
第三节 "扩大的家族"——与汉族家族结构的比较
第五章 沙尼在传统仪式中的实践
第一节 山神祭祀
第二节 人生礼仪
第三节 岁时节日
第六章 日常情景下的沙尼互动
第一节 沙尼内部的互动
第二节 沙尼之间的互动
第三节 村落之间的互动
第七章 蛰伏与绵延——"扩大的家族"生长历程的再思考
第一节 蛰伏——20世纪中叶以后的沙尼历程
第二节 绵延——新时期沙尼的发展趋势
结语
参考书目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空间:一个社会学的概念[J]. 郑震. 社会学研究. 2010(05)
[2]推进西北民族乡村社区整合的对策分析[J]. 屈兰. 甘肃农业. 2010(01)
[3]家族伦理的颠覆、改造与回归——论1940-1960年代的红色英雄叙事[J]. 方维保.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6)
[4]空间化:一种新的叙事和理论转向[J]. 潘泽泉. 国外社会科学. 2007(04)
[5]我国少数民族传统社会组织的共性成分[J]. 唐仁郭.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07(03)
[6]牧区乡村的基层政权与民间制度的互动——以安多藏族牧村之实地研究为例[J]. 万德卡尔. 中国藏学. 2007(02)
[7]家族文化与乡村社会治理问题研究[J]. 吴碧英. 理论学习. 2006(10)
[8]对功能主义人类学的超越——一个中西比较的视角[J]. 李晋. 社会科学. 2006(07)
[9]青海海东藏族村落中的“夏尼”初探[J]. 桑才让. 青海社会科学. 2004(04)
[10]村民自治的社会基础和文化网络——对贵州省安顺市J村农村公共空间的社会学研究[J]. 王春光,孙兆霞,罗布龙,罗霞,袁葵,张定贵. 浙江学刊. 2004(01)
博士论文
[1]帝国边陲:桂西土司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D]. 蒋俊.厦门大学 2008
[2]山神崇拜与村落社会认同[D]. 聂家昕.上海大学 2007
[3]卓尼藏族研究[D]. 魏贤玲.兰州大学 2007
[4]藏区土司制度研究[D]. 贾霄锋.兰州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739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337399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