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贡隆务囊索及其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2 20:03
本文关键词:热贡隆务囊索及其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同仁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东邻甘肃省夏河县西连贵德县南接泽库县北与循化、尖扎县接壤,距省会西宁市181公里。是“热贡艺术”的发祥地,是著名的藏族画家之乡,是青海唯一的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l处(隆务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有充满神秘色彩的藏乡民间“六月会”和以唐卡、堆绣、雕塑为主的“热贡艺术”。 同仁县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隆务河纵贯全境南北,形成东西部山区和中部河谷地区。境内山峦起伏,河谷相间,地貌复杂多样。地势南高北低,最高海拔4767米,最低海拔2160米,相对高差2607米。年平均气温5.2℃,年均降水量425.7毫米,无霜期约61—150天,年均日照2413.1—2634.9小时,属冷温干旱气候区,是天然的避暑胜地。同仁县辖2个镇、9个乡:隆务镇、保安镇、兰采乡、双朋西乡、扎毛乡、黄乃亥乡、曲库乎乡、年都乎乡、多哇乡、瓜什则乡、加吾乡。 同仁在历史上是游牧地区。在汉朝时期,同仁北部成为汉朝屯田之地。至唐中宗时,这里作为金城公主的汤沐邑,赐于吐蕃。宋代是角罗蕃政权的势力范围。元明两代,始以县境保安为触角,有中央屯军的伸入,形成以隆务寺为中心青海最大的藏传佛教政教合一统治体系,一直延续到清代。同仁县古为古羌地,西晋末为吐谷浑地,隋为达化县地,唐初为达化县、米川县地,安史之乱后为吐蕃地,宋初为吐蕃角厮角辖地,元为贵德州地,明为归德千户所辖,清隶循化厅,民国初隶循化县,1929年设立同仁县。1949年沿旧制仍设同仁县,1952年改为同仁藏族自治区,1953年由同仁藏族自治区析置泽库县,同年改同仁藏族自治区为同仁县,均隶黄南藏族自治区(州)。同仁县的藏传佛教寺院隆务寺是安多藏区历史名寺之一,自元代创建以来至解放初期一直是该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中心,影响深远。 隆务寺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府所在地隆务镇镇西山脚下,地处隆务河中游河畔,气候宜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隆务”系藏语,意为农业区。在安多地区,其规模、地位、影响仅次于甘肃省的拉卜楞寺和青海省的塔尔寺。据《安多政教史》记载,早在元大德五年(1301年),这里已建有藏传佛教萨迦派小寺,至1426年前后,当地名僧三木旦仁钦与其胞弟罗哲森格,维修并扩建了该寺。三木旦仁钦的祖父阿米拉杰出生于前藏念唐拉山下的丹科绒吾,是一位专修明咒的瑜伽师,并擅长医术。他受大元帝师八思巴的差遣,来到隆务,其子隆钦多代本为隆务土官,生有9子,长子即为三木旦仁钦。他自幼出家,曾拜夏琼寺(今青海化隆县境内)创建者顿珠仁钦为师,并受比丘戒。顿珠仁钦也是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启蒙老师。其后,三木旦仁钦以当地萨吉达百户为施主,正式建成隆务寺。三木旦仁钦的胞弟罗哲森格,是一位佛学造诣极深的高僧,受到明宣德皇帝的器重,被封为“弘修妙悟”国师。从此,隆务寺隆务家族声名大振,在隆务河流域行使区域性的政教合一统治。其后,该家族中又有五人得到国师封号。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格鲁派已青海地区很有影响,隆务寺遂改宗格鲁派。在明王朝的扶持下,由该寺僧人与当地群众建成大经堂。明天启五年(1625)熹宗帝题“西域胜境”匾额,悬于新建大经堂门首。1607年,夏日仓噶丹嘉措诞生于隆务家族,被认定为三木旦仁钦的转世,从而形成了夏日仓活佛系统。1630年,噶丹嘉措开始主持隆务寺,并道建显宗经院。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一世夏日仓被乾隆皇帝封为“隆务呼图克图宏修妙悟国师”,成为隆务寺寺主和隆务寺所属十二族政教首领,历辈转世,直到全国解放前,在同仁地区行使区域性的政教合一统治。该寺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由第二世夏日仓阿旺嘉措建立密宗学院,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由第三世夏日仓根敦赤列拉杰创建时轮学院,从而发展成显密双修的格鲁派大寺,僧人最多时达到2300人,曾下辖有数十座属寺,发展成为显密双修的格鲁派大寺。隆务寺夏日仓为原隆务十二族政教首领、统管寺内外政教大事。下设襄佐,会同隆务昂索,代表寺主夏日仓具体处理本地区政教大事。寺内没有总法台1名,代理寺主总揽全寺教育和行政,法台下有干巴13至15名,直接管理全寺宗教活动,并设总僧官1名,负责全寺教规的执行和学经纪律。昂索是隆务十二部族的世俗首领,实行世袭制,至同仁地区解放,共历九代。昂索受名于寺院首领,昂索府设有法庭监狱,一切较大的民刑事诉讼均由昂索府判决。总法台下辖显宗闻思洲院、密宗学院、时轮学院和吉哇四个主要部队。吉哇又设吉哇老爷(总管全寺事务,提供寺僧住夏费用)、加苏吉哇(兼任襄佐和管家)、吉哇提赛(主管债务)和扎仓干巴(主管民政事务)等僧职。作为掌管这一地区政教事物的土官隆务囊索与隆务寺主共同为该地区的稳定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萨迦法王八思巴出于政治诉求和宗派的传播需要,特派隆钦法王扎那巴到今青海热贡地区,传播藏传佛教萨迦派。同时将他尊为该地区的政教领袖。他的家族世系中不乏骁勇善战的勇士、通晓政教的谋士,人才辈出,并从未间断。该家族正是本文所要论述的隆务囊索家族。隆务囊索在热贡十二部族(藏族社会的一种基层组织)首领的协助下在政、教两业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热贡内十二部族、外十八部族、祈愿法会二十一部族精诚团结、同心同行;热贡地区富庶一方,文化欣欣向荣;相继修建了以隆务寺为母寺的许多著名寺院;闻名遐迩的“热贡艺术”发祥于这片热土。这些令人大为赞叹的成就无不都与隆务囊索在政、教两业的政绩息息相关。笔者在文章中较为系统深入地分析了隆务囊索、隆务囊索制度以及该制度对热贡地区的影响。正文分为四个章节。 第一章,简要介绍了隆务囊索的历史渊源和行政范围。本章分四个小节来论述,分别阐述了“热贡”和“隆务”地名的释义及地理范围;考证了囊索一词的释义和词源而得出囊索是源于吐蕃王朝时期的一种行政组织。经过历史的变迁,其源自于政治的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即后期的囊索均册封为宗教领袖的权利称号。分析了发生这种变化的深层原因,并试图加入自己的一些观点;论述了隆务囊索源自于宗教的历史渊源与发展历程,并划界了隆务囊索的行政范围。 第二章,论述了隆务囊索制度的历史渊源和完善历程。本章分为四个小节。首先分析了隆务囊索制度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原因;尔后,笔者通过隆务囊索兴盛时期,与当时统治阶级间发生联系的历史事件,譬如建立施供关系等,以及隆务囊索显赫的家族实力与囊索核心人物的出世相结合,论述了隆务囊索兴衰更替的历史和原因;简要论述了隆务囊索制度对热贡地区所产生的影响。 第三章,论述了历史上热贡地区最高的权利机构。一个国家或一个组织的制度而言,行政规章的制定和行政区域的划界可反映出该制度的存在形式和所要表达的内容,因此,行政规章的制定和行政区域的划界是组织首要考虑的要素,更是组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隆务囊索和隶属与它的两个下级囊索、十二部族为主的下属首领、措哇头人间形成了一种金字塔式的权力分配和行政区划模式。即隆务囊索高高在上;其下是十二部族为主的下属首领;再下便为措哇头人。笔者详细论述了这一权利分配模式和与各自相应的区划范围。 第四章,论述了隆务囊索的行政和宗教制度,以及两者的独特形式。本章分三个小节来分析。律法是一个规则和结构必备的要素,更是一个制度能否实施的先决条件,因此笔者在第一小节中论述了隆务囊索的人事任命制度。第二节中,通过对热贡地区一些寺院的寺志和相关史料的考证,系统深入地阐述了历辈隆务囊索颁布的政教制度。第三节中,笔者试着归类了隆务囊索制度的特点,即通过地方性政教合一制与上级分封相结合而实施行政权力的特点。并发表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热贡隆务 囊索 制度 政教合一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C95
【目录】:
- 藏文摘要2-4
- 摘要4-11
- 目录11-13
- 正文13-96
- 参考文献96-99
- 附录99-105
- 致谢105-10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106-10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新海;土司制度对青海社会的影响[J];华夏文化;1997年03期
2 索端智;元明以来隆务河流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共享[J];青海民族研究;2001年03期
3 当增吉;隆务昂索考述[J];青海民族研究;2005年04期
4 当增吉;;隆务囊索政权的建立与隆务寺的兴盛[J];青海民族研究;2011年03期
5 李延恺;关于同仁地区藏族来源的传说问题[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02期
6 吴均;论安木多藏区的政教合一制统治[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04期
7 何峰;从《番例》看藏族千百户制度[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8 崔永红;论青海土官、土司制度的历史变迁[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9 星全成;民主改革前藏区“政教合一”制度[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10 米丁;青海省一些地名的由来[J];青海社会科学;1981年01期
本文关键词:热贡隆务囊索及其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15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341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