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边界视野下赣南畲族与客家共生互补关系
发布时间:2021-10-11 15:21
族群边界视野下赣南畲族与客家的共生互补关系是散杂居地区多民族共生互补的一个范例。隋唐之际,赣南畲族与客家开始频繁接触,双方形成生态意义上的共生区域。南宋时期,经过长时间的碰撞冲突,双方的族群边界开始变得模糊,在文化上形成共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赣南畲族经历了由客转畲的民族身份转变,在历史记忆的碎片中重构了本民族文化,畲族与客家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和而不同、共生互补关系。
【文章来源】:广西民族研究. 2019,(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理论与范式:共生互补
二、迁入与迁出:共生区域的形成
三、碰撞与融合:文化共性的形成
四、边界与重塑:共同记忆与族群构建
(一) 共同祖先的历史记忆
(二) 祖地历史记忆的追寻
(三) 历史记忆与族群文化重构
五、共生与互补:和而不同与多元一体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与各民族的共生互补——兼论“第二代民族政策”[J]. 许宪隆,袁年兴.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5)
[2]文化生态学语境下的共生互补观——关于散杂居民族关系研究的新视野[J]. 许宪隆,张成.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5)
[3]共生互补视角下中国散杂居民族关系的特点[J]. 岳雪莲. 广西民族研究. 2010(02)
[4]共存与共赢:民族共生发展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 袁年兴,谭晓静. 新疆社会科学. 2010(01)
[5]民族共生理论:散杂居民族关系及目标范示研究[J]. 袁年兴,许宪隆. 青海民族研究. 2009(01)
[6]共生互补:构建和谐的散杂居民族地区——访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许宪隆[J]. 本刊记者. 中国民族. 2008(01)
[7]客家与畲族早期关系史述略[J]. 谢重光.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3)
[8]两宋之际客家先民与畲族先民关系的新格局[J]. 谢重光.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2)
[9]共生概念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展望[J]. 洪黎民.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1996(04)
[10]论客家与当地民族诸关系[J]. 蒋炳钊.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04)
本文编号:3430772
【文章来源】:广西民族研究. 2019,(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理论与范式:共生互补
二、迁入与迁出:共生区域的形成
三、碰撞与融合:文化共性的形成
四、边界与重塑:共同记忆与族群构建
(一) 共同祖先的历史记忆
(二) 祖地历史记忆的追寻
(三) 历史记忆与族群文化重构
五、共生与互补:和而不同与多元一体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与各民族的共生互补——兼论“第二代民族政策”[J]. 许宪隆,袁年兴.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5)
[2]文化生态学语境下的共生互补观——关于散杂居民族关系研究的新视野[J]. 许宪隆,张成.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5)
[3]共生互补视角下中国散杂居民族关系的特点[J]. 岳雪莲. 广西民族研究. 2010(02)
[4]共存与共赢:民族共生发展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 袁年兴,谭晓静. 新疆社会科学. 2010(01)
[5]民族共生理论:散杂居民族关系及目标范示研究[J]. 袁年兴,许宪隆. 青海民族研究. 2009(01)
[6]共生互补:构建和谐的散杂居民族地区——访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许宪隆[J]. 本刊记者. 中国民族. 2008(01)
[7]客家与畲族早期关系史述略[J]. 谢重光.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3)
[8]两宋之际客家先民与畲族先民关系的新格局[J]. 谢重光.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2)
[9]共生概念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展望[J]. 洪黎民.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1996(04)
[10]论客家与当地民族诸关系[J]. 蒋炳钊.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04)
本文编号:34307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343077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