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中的民族意识呈现与认同构建:基于一个彝族微信群的考察
发布时间:2021-10-15 18:29
随着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风潮兴起,大众媒体不再是社会成员共享文化意义、构建身份认同的唯一平台,一种多元文化共存的格局得以开创,本文通过对一个彝族家族微信群的长期的深入观察,发现该微信群的日常信息互动中藉由集体记忆的重构和共享来凝聚社会群体意识、展现社会群体力量、唤醒民族身份自觉,通过对共同的信念和价值观的共享来强化群体内部的凝聚力,实现对民族身份的认同构建。
【文章来源】:国际新闻界. 2018,40(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6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提出:网络民族志的兴起与微信的认同凝聚
二、本文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阿乎老木家族微信群
(二) 研究方法:网络民族志研究法与线下访谈法相结合
三、微信群的人际互动与民族身份意识呈现
(一) “认同的传播理论”与微信群中的互动交流
(二) 微信群中的互动传播与民族身份认知
1. 微信中的互动传播形态:少数人主导了微信群的交流
2. 微信群内的主要交流符号:文本、语音和表情包
3. 微信群信息互动中的强烈的民族自觉
4. 基于“差异”对比下的民族身份认知
(三) 微信群中的亲密互动与民族身份意识的强化
1. 微信群中的人际互动网络与亲密关系
2. 微信群中的共识话题、社群结构与现实关系
3. 意见领袖影响下的民族身份意识的强化
四、微信群中的共同体想象与民族认同建构
(一) 家族历史的集体记忆建构与共同体想象
(二) 家族认同与民族认同的重叠与民族认同强化
(三) 微信群中的日常互动与民族认同的强化
五、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微信民族志时代即将来临——人类学家对于文化转型的觉悟[J]. 赵旭东. 探索与争鸣. 2017(05)
[2]微信民族志、微生活及其生活史意义——兼论微社会人类学研究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 唐魁玉,邵力. 社会学评论. 2017(02)
[3]强凝聚与弱分化:手机媒介在傣族村落中的功能性使用[J]. 许孝媛,孔令顺.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7(02)
[4]微信的“书写”与“勾连”——对一个普米族村民微信群的考察[J]. 孙信茹.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6(10)
[5]微信群的传播分析:节点、文本与社交网络——以三个校园微信群为例[J]. 禹卫华. 新闻记者. 2016(10)
[6]主体民族志与当代民族志的走向[J]. 刘海涛.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4)
[7]微信舆论研究:关系网络与生态特征[J]. 张志安,束开荣. 新闻记者. 2016(06)
[8]新媒体的媒介学问题[J]. 陈卫星. 南京社会科学. 2016(02)
[9]“个人被激活”的时代:互联网逻辑下传播生态的重构——关于“互联网是一种高维媒介”观点的延伸探讨[J]. 喻国明,张超,李珊,包路冶,张诗诺.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5(05)
[10]从传播学角度解读微信语音对人类全息化交往的重新回归[J]. 张岩,李晓媛. 出版广角. 2015(03)
本文编号:3438422
【文章来源】:国际新闻界. 2018,40(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6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提出:网络民族志的兴起与微信的认同凝聚
二、本文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阿乎老木家族微信群
(二) 研究方法:网络民族志研究法与线下访谈法相结合
三、微信群的人际互动与民族身份意识呈现
(一) “认同的传播理论”与微信群中的互动交流
(二) 微信群中的互动传播与民族身份认知
1. 微信中的互动传播形态:少数人主导了微信群的交流
2. 微信群内的主要交流符号:文本、语音和表情包
3. 微信群信息互动中的强烈的民族自觉
4. 基于“差异”对比下的民族身份认知
(三) 微信群中的亲密互动与民族身份意识的强化
1. 微信群中的人际互动网络与亲密关系
2. 微信群中的共识话题、社群结构与现实关系
3. 意见领袖影响下的民族身份意识的强化
四、微信群中的共同体想象与民族认同建构
(一) 家族历史的集体记忆建构与共同体想象
(二) 家族认同与民族认同的重叠与民族认同强化
(三) 微信群中的日常互动与民族认同的强化
五、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微信民族志时代即将来临——人类学家对于文化转型的觉悟[J]. 赵旭东. 探索与争鸣. 2017(05)
[2]微信民族志、微生活及其生活史意义——兼论微社会人类学研究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 唐魁玉,邵力. 社会学评论. 2017(02)
[3]强凝聚与弱分化:手机媒介在傣族村落中的功能性使用[J]. 许孝媛,孔令顺.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7(02)
[4]微信的“书写”与“勾连”——对一个普米族村民微信群的考察[J]. 孙信茹.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6(10)
[5]微信群的传播分析:节点、文本与社交网络——以三个校园微信群为例[J]. 禹卫华. 新闻记者. 2016(10)
[6]主体民族志与当代民族志的走向[J]. 刘海涛.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4)
[7]微信舆论研究:关系网络与生态特征[J]. 张志安,束开荣. 新闻记者. 2016(06)
[8]新媒体的媒介学问题[J]. 陈卫星. 南京社会科学. 2016(02)
[9]“个人被激活”的时代:互联网逻辑下传播生态的重构——关于“互联网是一种高维媒介”观点的延伸探讨[J]. 喻国明,张超,李珊,包路冶,张诗诺.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5(05)
[10]从传播学角度解读微信语音对人类全息化交往的重新回归[J]. 张岩,李晓媛. 出版广角. 2015(03)
本文编号:34384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343842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