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网络民族志的田野工作析论及反思

发布时间:2021-12-28 13:48
  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基于网络而存在的虚拟社区逐步纳入人类学田野调查的视野。传统的民族志研究方法面临挑战,网络民族志应运而生并日渐凸显其重要性。研究者如何融入所研究的虚拟社区及进行参与观察成为值得探索和思考的问题。本文认为,研究者可能回归"摇椅"进行田野工作,以虚拟身体实现到场,但为了确保融入虚拟社区,应满足"浸染"的规范性要求,即长时间持续专注虚拟社区中的互动。研究者可以通过"非参与式"浸染的方式成就民族志,但"参与式"浸染即"参与观察"依然是居于主导的方法和要求。"浸染"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参与"是网络民族志的关键所在。 

【文章来源】:民族研究. 2020,(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8 页

【文章目录】:
一、田野工作方式的变迁与虚拟田野
    (一)田野工作方式的变迁
    (二)虚拟社区成为民族志的田野点
二、重回“摇椅”:虚拟身体到场
    (一)重回“摇椅”进行田野工作
    (二)虚拟身体到场
三、融入虚拟社区:“浸染”的规范性要求
    (一)传统田野工作的融入:“浸染”与“参与”
        1.以“浸染”的方式融入。
        2.通过“参与”而融入。
    (二)网络田野工作融入面临的新问题
        1.传统意义上的“浸染”不可能实现。
        2.“不参与”也能融入虚拟社区。
    (三)网络田野工作中“浸染”的新意涵及规范性要求
四、对“参与”的倡议:参与观察的技术操作
    (一)对“参与”的倡议
    (二)如何参与?
        1.对话式参与。
        2.体验式参与。
    (三)观察什么?
五、结 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场景研究:虚拟民族志的逻辑原点[J]. 江飞.  学海. 2017(02)
[2]从“社会”到“群”:互联网时代人际交往方式变迁研究[J]. 姬广绪,周大鸣.  思想战线. 2017(02)
[3]微信:中国人的“在世存有”[J]. 孙玮.  学术月刊. 2015(12)
[4]从在线到离线:基于互联网的集体行动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以反建X餐厨垃圾站运动为例[J]. 卜玉梅.  社会. 2015(05)
[5]网络人类学的理论要义[J]. 卜玉梅.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5)
[6]虚拟民族志方法在中国的实践与反思[J]. 张娜.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4)
[7]当代民族志方法论——对J.克利福德质疑民族志可行性的质疑[J]. 蔡华.  民族研究. 2014(03)
[8]从现代人类学到后现代人类学:演进、转向与对垒[J]. 张连海.  民族研究. 2013(06)
[9]虚拟民族志:田野、方法与伦理[J]. 卜玉梅.  社会学研究. 2012(06)
[10]没有历史的民族志——从马凌诺斯基出发[J]. 张丽梅,胡鸿保.  社会学研究. 2012(02)



本文编号:35541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35541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0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