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黎族“中心型”家屋社会结构研究——以海南昌江王下乡杞黎为例
发布时间:2022-01-16 20:49
黎族作为海南岛的世居民族,具有独特的家屋模式和社会结构特征。文章借鉴"中间派群岛"家屋社会建构模式理论,通过对黎族家屋及其三角灶的文化象征、家屋与亲属关系以及家屋在社会交往中所建立的网络关系三个方面的讨论,提出黎族是以家族长为向心力的"中心型"家屋社会,在与家族关系并重的横向社会延续中,以好客习俗与互惠机制发展出由家屋到家族外的圈层结构和多种互惠形式并存的内在整合机制,进而实现了无文字黎族特有的家屋社会秩序及其文化延续,展现出海南黎族家屋社会的文化独特性。
【文章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9,40(1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黎族家屋布局平面图———三角灶的位置与象征
互惠的典范。然而并非所有的互惠行为都能够达成稳定的社会关系,反过来社会关系的疏离也促成了偏向个体性的、利益谋取的交换行为,即为了赚取实际利益而进行交换的消极互惠,常常体现在物物交换、讨价还价等方面。深居大山的杞黎,日常生产生活工具基本来自森林的木质材料,铁器的输入依赖于黎汉贸易,如粉枪、刀具、狩猎夹等;他们也与外围居住于平原地区的哈黎进行陶器等物品的以物易物,以满足生产生活需求。为此,在多种互惠形式和相互交织的社会关系中形成了如下图所示的圈层结构(图2)。图2圈层网络与互惠的内在运行机制黎族以好客习俗将社会互助机制贯彻于相互之间的社会交往中,以此促成纵向家族关系和横向社会延续的发展,将人的力量凝结起来以对抗自然界带来的生存困境。诚如摩尔根(LewisHer-ryMorgan)在分析美洲印第安人的居住模式和生产生活时指出,基于印第安土著的土地共有制、以家户为财产共有和分配消费单位的家屋社会所产生的好客习俗,将“食物共享”的风气延伸到部落,才缓解了贫困[14](P.62-79)。黎族以慷慨互惠、等价互惠和消极互惠在不同情景、不同关系网中的灵活运用,实现物品的流动和社会关系的建立,形成由家屋、家族到村落、村落组织乃至更大范围的社会网络体系,在好客与互惠互助中实现物的再生人类学理论与个案5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海南岛:中国人类学研究的实验室[J]. 麻国庆.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5)
[2]打造生命:龙脊壮族竖房活动分析[J]. 郭立新. 广西民族研究. 2004(01)
本文编号:3593396
【文章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9,40(1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黎族家屋布局平面图———三角灶的位置与象征
互惠的典范。然而并非所有的互惠行为都能够达成稳定的社会关系,反过来社会关系的疏离也促成了偏向个体性的、利益谋取的交换行为,即为了赚取实际利益而进行交换的消极互惠,常常体现在物物交换、讨价还价等方面。深居大山的杞黎,日常生产生活工具基本来自森林的木质材料,铁器的输入依赖于黎汉贸易,如粉枪、刀具、狩猎夹等;他们也与外围居住于平原地区的哈黎进行陶器等物品的以物易物,以满足生产生活需求。为此,在多种互惠形式和相互交织的社会关系中形成了如下图所示的圈层结构(图2)。图2圈层网络与互惠的内在运行机制黎族以好客习俗将社会互助机制贯彻于相互之间的社会交往中,以此促成纵向家族关系和横向社会延续的发展,将人的力量凝结起来以对抗自然界带来的生存困境。诚如摩尔根(LewisHer-ryMorgan)在分析美洲印第安人的居住模式和生产生活时指出,基于印第安土著的土地共有制、以家户为财产共有和分配消费单位的家屋社会所产生的好客习俗,将“食物共享”的风气延伸到部落,才缓解了贫困[14](P.62-79)。黎族以慷慨互惠、等价互惠和消极互惠在不同情景、不同关系网中的灵活运用,实现物品的流动和社会关系的建立,形成由家屋、家族到村落、村落组织乃至更大范围的社会网络体系,在好客与互惠互助中实现物的再生人类学理论与个案5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海南岛:中国人类学研究的实验室[J]. 麻国庆.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5)
[2]打造生命:龙脊壮族竖房活动分析[J]. 郭立新. 广西民族研究. 2004(01)
本文编号:35933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359339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