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与交融:壮族鼓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18 20:13
壮族鼓文化是多元的。它包括古老的铜鼓,也包括了由外来影响而产生的腰鼓、会鼓、烟墩大鼓等鼓文化。它们形制各异,奏法不同,曲味有趣,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构成今天壮族鼓文化多元交融的格局。鼓在壮族民间具有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类型众多、礼俗繁复的特点,是壮族先民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信仰和愿望、传统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古老方式之一。本文以壮族的铜鼓、腰鼓、会鼓、烟墩大鼓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和田野调查法,对壮族鼓文化多元交融格局进行研究,研究重点在于论述壮族鼓文化多元融格局的现状和形成过程,分析多元交融格局形成原因。经研究发现,壮族鼓文化多元交融之格局在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具有不同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的民族群体经过发展、相互融合构成多元共生的状态,壮族多元鼓文化多元交融格局正是诞生于和谐的民族共同体中,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一种表征。一方面,壮族的历史发展轨迹使壮族与生俱来便具有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壮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也反应在壮族鼓文化多元交融格局的形成过程。另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壮族历史进入了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平等发展、共同繁荣的新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
【文章页数】:11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框架、方法与创新点
(四)相关概念的说明
第一章 多元并存:壮族鼓文化多元化之格局
第一节 壮族铜鼓的文化实践
一、广西红水河流域壮族蚂拐节的实践
二、云南广南县壮族铜鼓祭祀活动的实践
第二节 壮族腰鼓的文化实践
一、桂中来宾壮族师公戏的实践
二、桂南灵山“跳岭头”仪式的实践
三、桂西北金城江区“国调毪”仪式的实践
第三节 壮族会鼓的文化实践
一、会鼓的发展与演变
二、会鼓文化的形式与内容
第四节 壮族烟墩大鼓的文化实践
一、烟墩大鼓的发展与演变
二、烟墩大鼓文化的形式与内容
第二章 兼收并蓄:壮族鼓文化多元交融格局的形成
第一节 壮族铜鼓的传入与本土化
一、铜鼓传入广西壮族地区
二、铜鼓在广西壮族地区本土化
第一节 壮族铜鼓的传入与本土化
一、腰鼓初传广西壮族地区
二、腰鼓兴盛于广西壮族地区
三、腰鼓扎根于广西壮族地区
第三节 壮族会鼓的传入与本土化
第四节 壮族烟墩大鼓的传入与本土化
第三章 海纳百川:壮族鼓文化多元交融格局的形成原因
第一节 历史基础: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基础
一、壮族与汉族的交流交往交融
二、壮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
第二节 政治基础:壮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第三节 实践基础:民族理论政策提供制度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文编号:3792953
【文章页数】:11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框架、方法与创新点
(四)相关概念的说明
第一章 多元并存:壮族鼓文化多元化之格局
第一节 壮族铜鼓的文化实践
一、广西红水河流域壮族蚂拐节的实践
二、云南广南县壮族铜鼓祭祀活动的实践
第二节 壮族腰鼓的文化实践
一、桂中来宾壮族师公戏的实践
二、桂南灵山“跳岭头”仪式的实践
三、桂西北金城江区“国调毪”仪式的实践
第三节 壮族会鼓的文化实践
一、会鼓的发展与演变
二、会鼓文化的形式与内容
第四节 壮族烟墩大鼓的文化实践
一、烟墩大鼓的发展与演变
二、烟墩大鼓文化的形式与内容
第二章 兼收并蓄:壮族鼓文化多元交融格局的形成
第一节 壮族铜鼓的传入与本土化
一、铜鼓传入广西壮族地区
二、铜鼓在广西壮族地区本土化
第一节 壮族铜鼓的传入与本土化
一、腰鼓初传广西壮族地区
二、腰鼓兴盛于广西壮族地区
三、腰鼓扎根于广西壮族地区
第三节 壮族会鼓的传入与本土化
第四节 壮族烟墩大鼓的传入与本土化
第三章 海纳百川:壮族鼓文化多元交融格局的形成原因
第一节 历史基础: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基础
一、壮族与汉族的交流交往交融
二、壮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
第二节 政治基础:壮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第三节 实践基础:民族理论政策提供制度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文编号:37929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3792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