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大荔县拜氏宗族组织的形成、运行和重构
发布时间:2023-05-11 03:43
本文主要讲述在改朝换代条件下,作为蒙古后裔之一的拜家人是如何经过逃难和适应、重构而成为中华大地上一个分散世系群的故事。生活在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官池镇拜家村的拜氏宗族是元朝更替后形成的一个宗族组织,村上一直口头流传着自己祖上是元朝时期“蒙古人”的说法,族人自豪地追认己为当时“拜丞相”的后裔。目前他们的法定身份均为汉族,除持有四本老族谱外,村民还保有约二十幅绘画家族祖先传承的影轴,官方地方志多个版本上介绍拜家村的拜姓均为蒙古族后裔。本文对作为一个分散性世系群——拜氏宗族组织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如拜家村老城的实态、拜氏宗族在村落的内部门户结构和外部地域社会关系、战乱对世系群的影响、宗亲寻亲认族的活动、历朝对拜氏的礼遇等。田野调查和研究发现:单系世系群可通过国家移民、自然迁徙或改朝换代后逃难等形式形成一个弗里德曼意义上的分散性世系群(dispersed lineage)。拜氏族人在战乱、移民、务工流动等多种外力影响下使原先的地域性世系群不断分散和发展,最终形成一个有较强祖先认同的拜氏宗亲。口头传说、拜住陵园、祠堂、族谱、影轴是乡村精英进行文化重构行动即重印老族谱、新编现代家谱、寻亲调研、建立全...
【文章页数】:9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一)涉及国家状态下宗族组织的相关文献
(二)宗族组织的人类学研究
(三)内地“蒙古后裔”的研究
三、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作为分散性世系群的拜氏宗族及其形成
一、拜家村与拜氏宗族
二、拜氏宗族的寻根认族活动
三、乡村精英及他们的历史意识
四、族谱:作为一种文化重构的手段
五、作为分散性世系群的拜氏宗族组织及其全国分布
第二章 拜氏宗族的移居、适应与现状
一、移居路线:元大都—江苏平江—陕西大荔
二、落地生根:老城的六门十八户及后人
三、祠堂与庙宇的分布
四、拜住陵园的祖先认同
五、农耕稼檣的生活
第三章 拜氏的宗族组织与祖先的认同纽带
一、究竟为什么要编写族谱
二、族谱记忆中的村落社会关系
三、留存的影轴:重构拜氏族人社会关系的总框架
四、现代新编的五个家谱
第四章 拜氏的身份认同与“文化重构”
一、历史记忆在重构村落文化社会中的功能
二、“分散”的高祖父亲属
三、与大荔县内其他蒙古后裔的交流
四、乡村精英在文化重构中的作用
五、微信群在文化重构中的功能
第五章 拜氏宗族与国家
一、拜氏宗族的复兴
二、以祖先道德魅力策略性的重构
三、宗族与国家的历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本文编号:3814089
【文章页数】:9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一)涉及国家状态下宗族组织的相关文献
(二)宗族组织的人类学研究
(三)内地“蒙古后裔”的研究
三、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作为分散性世系群的拜氏宗族及其形成
一、拜家村与拜氏宗族
二、拜氏宗族的寻根认族活动
三、乡村精英及他们的历史意识
四、族谱:作为一种文化重构的手段
五、作为分散性世系群的拜氏宗族组织及其全国分布
第二章 拜氏宗族的移居、适应与现状
一、移居路线:元大都—江苏平江—陕西大荔
二、落地生根:老城的六门十八户及后人
三、祠堂与庙宇的分布
四、拜住陵园的祖先认同
五、农耕稼檣的生活
第三章 拜氏的宗族组织与祖先的认同纽带
一、究竟为什么要编写族谱
二、族谱记忆中的村落社会关系
三、留存的影轴:重构拜氏族人社会关系的总框架
四、现代新编的五个家谱
第四章 拜氏的身份认同与“文化重构”
一、历史记忆在重构村落文化社会中的功能
二、“分散”的高祖父亲属
三、与大荔县内其他蒙古后裔的交流
四、乡村精英在文化重构中的作用
五、微信群在文化重构中的功能
第五章 拜氏宗族与国家
一、拜氏宗族的复兴
二、以祖先道德魅力策略性的重构
三、宗族与国家的历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本文编号:38140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381408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