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寻传源流史研究

发布时间:2023-10-28 17:01
  本论文在历史唯物史观指导下,以文献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整合民族史、民族学、语言学、考古学、遗传学等学科的研究资料,对寻传的源与流进行细致地整理、分析、归纳,理清寻传“同源异流”和“异源同流”的发展线索,总结寻传流变的特点,探寻今景颇、阿昌等民族与汉族及其周边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历史原因,揭示中国少数民族源流发展的规律。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如下:寻传与中国古代西北的氐羌有源流关系。从中国西北甘青高原的氐羌考古文化与西南的考古文化比较可知,早在石器时代,西北的氐羌就因各种原因不断沿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河谷峡道向南迁徙,到达西南地区。氐羌在向南迁徙的过程中不断与他族交往互动、分化融合,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西南地区出现了以氐羌为主要来源的“昆明”和“叟”,而后被汉族史家称为“乌蛮”,到唐宋分化出“寻传蛮”“裸形蛮”等民族群体,元明清时期他们又进一步与汉族及其周边民族群体融合、分化,发展为“峨昌”“结些”“野人”,最后,被中国识别为“景颇族”和“阿昌族”等现代民族。纵观寻传源流的发展,始终贯穿着同源异流和异源同流的发展主线。寻传在其流变、发展过程中,在其与中原王朝和周边民族的交...

【文章页数】:16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寻传”的界定
    二、选题缘由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寻传”族称的研究
        (二)关于寻传源和流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
    五、主要观点
第一章 先秦至汉晋时期的寻传先民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氐羌:寻传的源头
        一、“羌”“氐”考释
        二、先秦时期氐羌的南迁
    第二节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昆明和叟:寻传的直接来源
        一、“昆明”“叟”考释
        二、昆明和叟的分布
        三、昆明、叟的发展
第二章 唐宋时期的寻传等民族的分布和发展
    第一节 “寻传”“裸形”“祁鲜”等族称考释
        一、“寻传”族称考释
        二、“裸形蛮”“祁鲜”“高黎共人”等族称考释
    第二节 唐宋时期寻传等民族的分布
        一、唐宋时期寻传蛮的分布
        二、唐宋时期祁鲜的分布
        三、唐宋时期裸形蛮的分布
    第三节 唐宋时期寻传、裸形等的发展
        一、寻传蛮的社会发展
        二、裸形蛮的社会发展
第三章 元代寻传的发展:峨昌、野蛮等的出现
    第一节 元代“峨昌”的由来和分布
        一、元代“峨昌”的由来
        二、元代峨昌的分布
    第二节 元代“野蛮”的由来和分布
        一、元代“野蛮”的由来
        二、元代野蛮的分布
    第三节 元代峨昌、野蛮的发展
第四章 明代至清中期寻传的进一步分化:“峨昌”“结些”“野人”
    第一节 明代至清中期“峨昌”的分布与发展
        一、明代至清中期“峨昌”的分布
        二、明代至清中期峨昌的发展
    第二节 明代至清中期“结些”的由来和分布
        一、明代至清中期“结些”的由来
        二、明代至清中期结些的分布
    第三节 明代至清中期“野人”的分布与发展
        一、明代至清中期“野人”的分布
        二、明代至清中期“野人”的发展
第五章 近代与寻传有源流关系的民族的分布与发展
    第一节 近代“野人”的分布和发展
        一、近代“野人”的分布
        二、近代“野人”的发展
    第二节 近代阿昌的分布和发展
        一、近代阿昌的分布
        二、近代阿昌的发展
第六章 现代与寻传有源流关系的民族:景颇、阿昌等民族
    第一节 我国对景颇、阿昌等民族的识别
        一、我国对景颇族的识别
        二、我国对阿昌族的识别
    第二节 现代景颇族的分布和发展
        一、现代景颇族跨界格局的形成
        二、我国景颇族的分布和发展
        三、缅甸景颇族的分布和发展
        四、印度新福族的分布和发展
    第三节 现代阿昌族的分布和发展
        一、现代阿昌族的分布
        二、现代阿昌族的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8574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38574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3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