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哈尼族聚落乡土建筑“再生”之路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30 03:11

  本文关键词:哈尼族聚落乡土建筑“再生”之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哈尼族传统民居是云南民居一种典型代表,是特定时空背景下的产物,蕴含着宝贵的地方建造技术和经验,是研究云南建筑文化的重要线索。近年来,由于全球化单一模式的蔓延,传统的少数民族聚落民居面临着被全球化单一模式取代的威胁。本文选题哈尼族聚落乡土建筑“再生”之路研究,对于云南来说,传统聚落民居的有机更新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无论是从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还是从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作者在云南元阳—哈尼族村落——箐口村进行大量实地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主要对云南少数民族哈尼聚居区民居构成要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多角度的观察和比较,反映出哈尼民居从民居特征到营造文化的较为全面的内容,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理论分析研究。 全文总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首先论述了影响民居再生发展的两大主导因素——自然地理和社会人文,较为深入地分析了“蘑菇房”传统民居再生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接着简要地梳理并探讨了蘑菇房民居文化发展的脉络,试图找出“蘑菇房”传统民居发展的历史关联及发展痕迹。文章为下文的论述和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背景。 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干和核心。笔者不仅做为旁观者,对该村落的整个过程进行细致认真的观察和自由深入的访谈,而且还一定程度地参与到箐口村的活动之中,以其挖掘、整理大量而切实的第一手资料,并对传统聚落民居的有机更新的这种模式的优缺点、存在的问题和阻力,可能性和具体做法做了一定的探讨。 文章最后总结箐口村的未来空间的构建,对此次尝试做一个总结,并倡导大家行动起来,用实践来推动传统聚落民居的可持续发展。并思考了本文研究尚存的一些问题,指出了今后相关课题的研究角度和方向。
【关键词】:“蘑菇房”传统民居” 再生 可持续发展 建构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C95;TU253;TU-0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一章 绪论9-19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9-11
  • 1.1.1 缘起一:传统聚落乡土建筑研究现状与传统建筑技艺的断层9
  • 1.1.2 缘起二:当代地域建筑理论与实践的整合及再生动力的探索9-10
  • 1.1.3 研究目的10
  • 1.1.4 研究意义10-11
  • 1.2 聚落个案研究11-12
  • 1.2.1 关于聚落个案研究概况11
  • 1.2.2 研究对象----箐口村11-12
  • 1.3 国内外以往研究尚存的问题12-14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14-17
  • 1.4.1 相关概念14-15
  • 1.4.2 研究框架15-16
  • 1.4.3 对"哈尼族聚落"乡土建筑"再生"论述方法的思考16-17
  • 1.5 研究方法17-19
  • 1.5.1 田野调研法17
  • 1.5.2 文献研究法17
  • 1.5.3 比较分析法17-19
  • 第二章 红河州哈尼族的人文地理与箐口村概况19-33
  • 2.1 自然地理·梯田形貌19-20
  • 2.2 族群迁徙·历史沿革20-22
  • 2.3 宗教观念·经济变迁22-27
  • 2.4 聚落分布·村落风貌27-28
  • 2.5 箐口印象·整体概况28-33
  • 2.5.1 走进箐口28-30
  • 2.5.2 选择考察箐口村的原因30-31
  • 2.5.3 箐口村典型性山地村寨聚落模式31-33
  • 第三章 箐口村建筑空间类型解析33-63
  • 3.1 箐口村山水格局——山、水、梯田、村落33-35
  • 3.1.1 选址——依山就势33-34
  • 3.1.2 布局——因地制宜34-35
  • 3.1.3 村寨的小型聚落35
  • 3.2 箐口村建筑空间类型研究35-56
  • 3.2.1 箐口村的精神空间35-40
  • 3.2.2 箐口村的世俗空间40-46
  • 3.2.3 箐口村的居住空间46-55
  • 3.2.4 箐口村的防御空间55-56
  • 3.3 民间艺术56-63
  • 3.3.1 生产生活用具56-57
  • 3.3.2 民族服饰57-60
  • 3.3.3 编织土布60-61
  • 3.3.4 民族歌舞61-63
  • 第四章 哈尼族"蘑菇房"传统民居再生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建构思考63-91
  • 4.1 "蘑菇房"传统民居再生发展的影响因素63-71
  • 4.1.1 环境的因素63-67
  • 4.1.2 人文的因素67-71
  • 4.2 "蘑菇房"传统民居再生发展的建构思考71-81
  • 4.2.1 建构的内核71-74
  • 4.2.2 乡土建筑建构解析——建造技术的利用74-77
  • 4.2.3 乡土建筑建构解析——材料的合理选用77-78
  • 4.2.4 乡土建筑建构解析——节点与细部处理78-79
  • 4.2.5 乡土建筑建构解析——本土匠作经验的传承79-80
  • 4.2.6 乡土建筑解构解析——人性化空间行为需要80-81
  • 4.3 国内乡土建筑再生实践案例分析81-83
  • 4.3.1 乡土语言的现代转换81-82
  • 4.3.2 乡土村落外部空间的现代转换82-83
  • 4.4 谢英俊乡村建筑实践83-85
  • 4.5 无止桥的两岸实践85-91
  • 第五章 哈尼箐口村的再生形成与未来空间的重构91-99
  • 5.1 箐口村的再生形成与村落空间结构解析92-93
  • 5.2 对箐口村居住空间与住居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的理论思考93-95
  • 5.3 乡土建筑未来的发展方向95-99
  • 5.3.1 从自然生态理念的新乡土地域建筑再生创作思路96-97
  • 5.3.2 人文理念对新乡土地域建筑再生创作思路97-99
  • 第六章 总结99-103
  • 6.1 全文总结99-100
  • 6.2 问题与展望100-103
  • 6.2.1 本文尚存在问题100-101
  • 6.2.2 本课题进一步研究方向101-103
  • 致谢103-105
  • 参考文献105-111
  • 附录A 图表总汇111-114
  • 附录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11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康;文脉与特色—─城市形态的文化特色[J];城市发展研究;1997年01期

2 杨俊宴,吴明伟;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无锡崇安寺传统商业中心规划的理论和方法[J];城市规划;2005年07期

3 阮仪三,邵甬,林林;江南水乡城镇的特色、价值及保护[J];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01期

4 唐孝祥,赖瑛;民居建筑美的形态分析——读《中国民居建筑》[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蒋高宸,吕彪;原型与重构建水聚落研究导论[J];华中建筑;2000年01期

6 夏明;“全球化”背景下的“地域性”建筑[J];华中建筑;2003年02期

7 王芳;王力;;传承文脉、地域特色与建筑创新——地域建筑特色再创造[J];华中建筑;2006年10期

8 王浩锋;叶珉;;西递村落形态空间结构解析[J];华中建筑;2008年04期

9 王冬;传统聚落中的模仿和类比[J];华中建筑;1998年02期

10 孙琪琦;李皓敏;蒋德平;;中国当代地域主义建筑的物质因素表达[J];江苏建筑;2010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羊恂;象征与建筑创作[D];重庆大学;2003年

2 邱明;地域性建筑空间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王志刚;地区性的生成、延续与演化[D];清华大学;2004年

4 郑小东;全球化语境中的新乡土建筑创作[D];清华大学;2004年

5 徐娅;现代性与地域性在建筑体验中融合[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6 刘翔;本土与现代—城市特色的地域探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7 赵曼丽;地域性建筑创作方法试探[D];重庆大学;2007年

8 代锋;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周蕾;徽派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及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10 李志斌;建构视野下的当代中国新乡土建筑创作初探[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哈尼族聚落乡土建筑“再生”之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62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4062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c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