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认同的心理成分和形成机制
本文关键词:中华民族认同的心理成分和形成机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2011年7月第40卷第4期中图分类号:C912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hanghai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SciencesEdition)
文献标识码:A
8634(2011)04-0068-(09)文章编号:1004-
July,2011Vol.40,No.4
中华民族认同的心理成分和形成机制
佐
11,2
斌,秦向荣
(1.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暨社会心理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9;
2.上海海洋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1306)
摘要:借鉴国外民族认同的相关研究结果,从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视角对民族
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介绍了民族认同构成的多维观,从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华民族认同的心理成分,参考民族认同发展的阶段模型重点分析了中华民族认同并尝试用社会认同理论观点来阐释中华民族认同形成和发展的的发展阶段及其可能的特征,心理过程。
关键词:
民族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心理结构;发展阶段;社会表征
民族认同、中华民族凝聚力学者围绕着民族意识、
1980,1989;王希恩,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费孝通,
1995;王亚鹏,2002;马戎、1999)。周星,
中华民族认同是中华民族心理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内容。由于中华民族是包括56个民族的统有初步的实证研究显示(秦向荣、佐斌,一体,
2007),我国青少年的中华民族认同和本民族(如哈萨克族、苗族等)认同有密切相关但是结构并不完全相同。因此,要准确理解中华民族认同的涵义和更好地开展中华民族的教育与认同工作,应该借鉴国外关于民族认同的研究成果,从民族民族认同的形成与发展机制的与社会心理要素、角度来进行深入分析。
中华民族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这一传统是和热爱中华民族自身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正是以对中华民族的心理认同为基础,以对中华民繁荣昌盛的深切关心和自觉维护族的生存发展、
为核心,以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为依托的深推动着中华民厚而持久的爱国主义心理与行为,
族的不断发展与振兴。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既有统一的作为整体民族的中华民族,还有单一的相互区别的56个民族,因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各民族之间、中华民族和外民族之与全球化,
民族融合与认同等个体间的交流互动不断增强,
与社会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我国一部分
01-10收稿日期:2011-“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成果(NCET-06-0675)作者简介:1.佐
斌(1966-),男,湖北仙桃人,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暨社会心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
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研究。
2.秦向荣,男,,上海海洋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华民族认同的心理成分和形成机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1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50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