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近10年中国民族村寨旅游研究进展与展望

发布时间:2016-06-06 22:04

  本文关键词:近10年中国民族村寨旅游研究进展与展望,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全文: (1904 KB)  
输出: BibTeX | EndNote (RIS)      

摘要 

综观近10年来(1999—2008年)中国旅游学研究领域,发现自2003年起,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文献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民族村寨旅游已成为今后我国旅游理论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本文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文献检索来源,尝试采用主观筛选法和Pearson Correlation分析法相结合,对近10年来(1999-2008年)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研究的12篇硕、博论文和81篇重要文献进行科学综述.通过分析发现以下特点:①研究文献来源于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数量较少;②研究文献主要发表在高校学报类、民族类和经济类期刊上,在社科类、旅游类、地理类和农业类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文献数量也占有一定比例;③研究文献中案例研究为主导且所涉及的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湖南、贵州、云南、四川、广西等省和自治区,理论研究文献较少;④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发展、开发、社区参与、市场化、产权、文化、定量和其他领域且各自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其中发展和开发研究文献占主体地位;⑤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定量研究等.最后,基于本文综述研究和笔者长期深入贵州少数民族村寨实地调研,初步展望今后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的8个重要研究动向,以期引起学者们的共鸣.

服务

E-mail Alert

RSS

收稿日期: 2009-08-01      出版日期: 2010-08-05

基金资助:

贵州省省长基金项目(黔省专合字[2006]26号);贵州省人文社会科学基地研究项目(08JD018);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专项创新基金(研[2010]12号)

通讯作者: 殷红梅(1966-),女,四川渠县人,硕士,教授,副院长,主要从事区域旅游规划与开发方面的教学与研究.E-mail;yinhm_2004@126.com     E-mail: yinhm_2004@126.com

作者简介: 李瑞(1984-),男,四川南充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主要从事民族村寨、旅游空间结构研.Email;liruiznu2008@163.com

引用本文:   

李瑞,殷红梅. 近10年中国民族村寨旅游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4): 411-421.
LI Rui,YIN Hongmei.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the Research on the Ethnics Village Tourism in China over the Past Ten Years.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0, 29(4): 411-421.

链接本文:  

     或     

[1]罗永常. 试论民族村寨旅游的特征与开发原则.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23(6): 60-62.

[2]钟洁,陈飙, 杨桂华. 中国民族村寨旅游效应研究概述. 贵州民族研究, 2005, 25(5): 85-90.

[3]卢宏. 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综述. 贵州民族研究, 2008, 28(1): 118-128.

[4]张圣勤. MATLAB 7.0实用教程.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67-72.

[5]黄萍,王元珑. 创建四川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2005, 26(8): 177-180.

[6]张华明, 滕 健.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CCTV模式: 以西双版纳“中缅第一寨”勐景来为例. 广西民族研究, 2006,(3): 197-203.

[7]黄亮, 陆林, 丁雨莲. 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 旅游学刊, 2006, 21(5): 53-56.

[8]余青, 吴必虎. 生态博物馆: 一种民族文化持续旅游发展模式. 人文地理, 2001, 16(6): 40-43.

[9]高红艳, 张增. 旅游在镇山生态博物馆发展中的功能分析. 经济论坛, 2007(14): 20-23.

[10]曹端波, 刘希磊.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模式的转型. 经济问题探索, 2008(10): 128-132.

[11]黄海珠. 民族旅游村寨建设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

[12]付保红, 徐旌. 曼春满村寨民族旅游中村民社会角色变化调查研究.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2, 14(1): 43-49.

[13]唐雪琼, 车震宇. 哈尼村寨旅游开发的社会文化影响的初步研究: 以元阳县箐口村为例. 红河学院学报, 2004, 2(3): 79-82.

[14]茆长荣. 旅游开发对传统村寨的文化影响研究.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6(4): 91-95.

[15]夏赞才. 旅游对少数民族传统道德的影响研究: 以湘西苗族村寨为例.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16]杨娜.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旅游开发与红瑶妇女发展研究: 以广西龙胜县和平乡黄洛瑶寨为例. 桂林工学院 硕士学位论文, 2008.

[17]徐升艳. 旅游开发对女性影响的实证研究: 以贵州从江县岜沙景区为例. 桂林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08.

[18]曾懿. 旅游开发对于民族村寨地区妇女家庭地位影响的研究: 对湘西德夯苗寨的实证调查. 桂林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08.

[19]赵耀, 吴忠军, 王雪莲. 龙脊梯田景区平安村寨居民旅游感知调查分析.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7,(2): 151-154.

[20]周灿. 民族村寨居民旅游发展意识教育初探: 以大等喊傣寨为例.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8, 20(1): 102-106.

[21]李旭东, 唐莉. 真实性与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游客的观点): 对四川羌族、藏族、摩梭族村寨的调查.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05, 13 (3): 67-68.

[22]李旭东. 民族旅游的真实性探析: 以四川少数民族村寨为例.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23]罗永常. 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贵州民族研究, 2003, 23 (2): 102-107.

[24]徐永志. 民俗风情: 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 旅游学刊, 2006, 21 (3): 10.

[25]叶春, 陈志永.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民族村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24): 10636-10639.

[26]刘旺, 孙 璐, 吴明星. 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的“公地悲剧”及其对策研究: 以丹巴县甲居藏寨为例. 开发研究, 2008(1): 125-129.

[27]金颖若. 试论贵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 贵州民族研究, 2002, 22(1): 61-65.

[28]杨昌儒, 潘梦澜. 贵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5): 37-41.

[29]陈明媚, 邱靖. 贵州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探讨.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3): 15-21.

[30]陈志永, 梁玉华. 民族村寨旅游地衰落研究: 以贵阳市镇山村为例. 云南社会科学, 2007(1): 99-102.

[31]李乐京, 陈志永, 梁玉华. 贵州镇山村布依族村寨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2): 75-77.

[32]赵世钊. 影响贵州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的因素: 以石头寨乡村旅游为例. 安顺学院学报, 2007, 9(4): 59-61.

[33]胡昕. 探索巴拉河流域苗族村寨的旅游发展新途径.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21(3): 52-54.

[34]吴昌良, 陈志永, 欧正霞. 影响民族村寨旅游业持续发展因素综合分析.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 2008, 19(3): 48-53.

[35]罗林. 民族文化村寨建设重在突出民族文化内涵.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8(4): 65-67.

[36]郭晶, 郭立格. 湘西德夯等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研究. 怀化学院学报, 2008, 27(3): 7-10.

[37]于海燕. 云南村寨型旅游社区变化管理理论与实践探讨. 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38]卢宏. 云南民族村寨旅游绿色管理初探: 以大沐浴村为例.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 7(6): 82-87.

[39]曾远华, 曾志海. 新农村建设与民族村寨旅游的互动发展. 云南建筑, 2007(3): 11-13.

[40]郭山. 乡村旅游、贝叶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西双版纳傣族村寨为例.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8, 20(1): 91-96.

[41]仇学琴. 乡村旅游开发对少数民族村寨现代化的作用与和谐乡村文化构建探析: 以玉溪新平县大沐浴村为例. 经济问题探索, 2008(10): 133-137.

[42]罗永常. 关于贵州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几个问题. 贵州社会科学, 2006(3): 47-49.

43] 罗永常.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政策选择. 贵州民族研究, 2006, 26(4): 32-37.

[44]罗永常. 文化经济背景下的民族村寨旅游开发. 思想战线, 2006, 32(4): 96-101.

[45]殷勇峰. 民族村寨的建筑景观与旅游开发: 以龙脊、平安、金竹三个壮寨为例. 桂林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08.

[46]任爽. 三江县程阳八寨景观特色及保护与开发研究. 桂林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08.

[47]方仁. 西双版纳傣族园村寨旅游景观浅析. 广东园林, 2007(6): 18-20.

[48]张洁. 民族村寨旅游景观系统构建的初步研究.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7, 23(11): 1051-1053.

[49]张洁. 民族村寨旅游景观系统的开发研究.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7, 23(5): 91-95.

[50]杨桂华. 民族生态旅游接待村多为价值的研究: 以香格里拉霞给村为例. 旅游学刊, 2003, 18(4): 76-79.

[51]杨娜, 赵耀. 民族旅游开发中的村寨文化景观恢复探析: 以贵州剑河小广侗寨为例.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7(7): 116-118.

[52]陈玉平. “弃新复旧”: 村寨旅游开发中的新景观: 以贵州省平坝县天龙屯堡为例. 凯里学院学报, 2008, 26(1): 59-62.

[53]聂泽龙, 刘宏茂, 段其武. 开发西双版纳村寨生态旅游资源发展民族地区经济.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1999,(1): 67-68.

[54]廖国一. 龙胜少数民族民俗风情旅游景点开发与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15(1): 41-48.

[55]蒋丽芹. 少数民族村寨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以贵州省凯里市麻塘革家村寨为例. 江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 4(4): 66-69.

[56]龙启德. 贵州少数民族村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23): 10092-10093.

[57]李海, 白娜.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旅游资源开发探析: 以四川省攀枝花市迤沙拉村为例. 全国商情: 经济理论研究, 2008,(1): 110-111.

[58]林轶. 论民族意象要素在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的保护.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08(3): 65-68.

[59]李智伟, 张超. 旅游开发中贵州民族村寨文化遗产的保护.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8(12): 73-76.

[60]潘璐璐. 云南沧源翁丁佤族村旅游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 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61]何明. 当下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复调逻辑: 基于少数民族村寨旅游与艺术展演实践的分析.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40(1): 58-64.

[62]江晓云. 少数民族村寨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以临桂东宅江瑶寨为例. 经济地理, 2004, 24(4): 565-567.

[63]李燕妮. 论民族村寨社区的旅游开发: 以云南红河可邑彝族社区为例. 昆明大学学报, 2006, 17(S1): 53-55.

[64]张海霞, 张旭亮. 文化生态脆弱区的生态旅游开发探析: 图瓦人村寨旅游开发的启示. 生态经济, 2006,(2):93-96.

[65]梁玉华. 少数民族村寨生态旅游开发与旅游可持续发展探讨: 以贵阳花溪镇山村旅游开发为例. 生态经济, 2007(5): 113-117.

[66]向延平, 陈友莲. 武陵山区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以德夯苗寨为例. 现代农业, 2007(11): 158-159.

[67]张兵, 叶宁. 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探索与思考: 以玉溪新平县大木浴花腰傣民族文化生态村为例. 民族论坛, 2007(12): 35-36.

[68]何誉杰. 旅游人类学视野下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 以岷江上游羌族聚居区域为例.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69]马继刚.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实证研究: 以昆明市小水井村为例. 商业研究, 2008(6): 151-153.

[70]黄华, 王洁, 黄蓉. 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初步研究. 商场现代化, 2007(4): 219-220.

[71]黄华, 明庆忠. 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途径探讨.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8(1): 25-27.

[72]罗永常. 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利益保障机制. 旅游学刊, 2006, 21(10): 45-48.

[73]李广宏. 社区居民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探讨.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07(4): 45-50.

[74]刘韫. 困境与选择: 民族村寨旅游的社区参与研究. 青海社会科学, 2008(2): 133-135.

[75]李天翼. 民族旅游社区参与的“工分制”研究: 以贵州省雷山县上郎德苗族社区为个案. 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76]梁玉华, 陈志永, 李乐京. 少数民族村寨村民参与旅游开发实证研究: 以贵州镇山村为例. 贵州民族研究, 2006, 26(6): 39-45.

[77]赵世钊, 吕燕平. 乡村旅游开发中村民权益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以安顺屯堡村寨为例. 安顺学院学报, 2008, 10(6): 35-38.

[78]曹端波. 民族村寨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 以贵州黔东南为例.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 (27) : 11925-11927.

[79]王莹. 从旅游体验的角度谈民族村寨的开发建设.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2(3): 49-51.

[80]薛群慧. 民族村寨旅游体验型产品设计的心理学阐释. 改革与战略, 2008, 24(11): 178-181.

[81]何梅青. 民族村寨旅游品牌建设探讨.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30(5): 69-71.

[82]曹端波. 浅析商标在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中的运用. 商场现代化, 2008(2): 250-251.

[83]简王华. 广西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构建. 广西民族研究, 2005(4): 187-191.

[84]向延平, 陈友莲. 武陵山区民族村寨旅游品牌营销问题思考: 以德夯苗寨为例. 全国商情: 经济理论研究, 2007(11): 105-107.

[85]向延平, 陈友莲. 武陵山区民族村寨旅游营销模式研究. 邵阳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6, 3(4): 79-81.

[86]范莉娜. 从构建和谐旅游社区解析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的产权困境及其改善. 商场现代化, 2008(8): 210-212.

[87]魏美仙. 民族村寨旅游展演艺术的文本建构与解读: 以云南新平县大沐浴村为例. 思想战线, 2008, 34(2): 11-14.

[88]魏美仙. 民族村寨旅游展演艺术的意义阐释: 以大沐浴为例.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8(1): 23-32.

[89]薛群慧, 董建新. 村寨民族文化生态的保护与发展: 对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岔河彝族村案例研究. 学术探索, 2001(4): 54-57.

[90]熊 辉, 彭重华, 朱明. 湘西侗族村寨旅游资源评价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湖南林业科技, 2007, 34(1): 44-46.

[91]吴忠军, 周 密. 壮族旅游村寨干栏式民居建筑变化定量研究: 以龙胜平安壮寨为例. 旅游论坛, 2008, 1(3): 451-457.

[92]陈建设, 吴忠军. 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的经济激励研究.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12): 17-19.

[93]孟德友, 陆玉麒.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旅游地发展策略研究: 以黔东南州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区为例. 安徽农业科学, 2006, 34(21): 5629-5631.

[94]郑萍. 旅游空间中的传统与现代性: 傣族曼龙村寨的旅游人类学分析. 河北学刊, 2008, 28(2): 142-146.

[1] 陈守强,黄金川. 城市群空间发育范围识别方法综述[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3): 313-320.

[2] 黄金川,陈守强. 中国城市群等级类型综合划分[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3): 290-301.

[3] 胡健,吕一河. 土壤水分动态随机模型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3): 389-400.

[4] 秦耀辰,李旭,荣培君. 基于改进EIO-LCA模型的城市旅游业碳排放核算研究—以开封市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2): 132-140.

[5] 陈慧, 闫业超, 岳书平, 孟冰祥, 王喜元. 中国避暑型气候的地域类型及其时空分布特征[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2): 175-184.

[6] 李美娇, 何凡能, 肖冉. 中美巴印过去300年耕地时空变化的比较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1): 64-72.

[7] 李小妹, 严平. 中国北方地区沙漠与河流景观格局[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9): 1198-1208.

[8] 朱梅, 魏向东.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比较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9): 1262-1278.

[9] 赵志龙, 张镱锂, 刘林山, 刘峰贵, 张海峰. 青藏高原湿地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9): 1218-1230.

[10] 潘峰华, 徐晓红, 夏亚博, 赖志勇. 国外金融地理学研究进展及启示[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9): 1231-1240.

[11] 虞虎, 陈田, 王开泳, 朱付彪, 张希月. 分权化对旅游地空间不均衡发展的影响[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9): 1279-1288.

[12] 彭建, 马晶, 袁媛. 城市边缘带识别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8): 1068-1077.

[13] 孙鸿烈, 陈宜瑜, 于贵瑞, 于秀波. 国际重大研究计划与中国生态系统研究展望——中国生态大讲堂百期学术演讲暨2014年春季研讨会评[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7): 865-873.

[14] 陈星, 张捷, 卢韶婧, 张宏磊, 颜丙金, 年四锋. 自然灾害遗址型黑色旅游地参观者动机研究——以汶川地震北川遗址公园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7): 979-989.

[15] 于贵瑞, 于秀波. 近年来生态学研究热点透视——基于“中国生态大讲堂”100期主题演讲的总结[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7): 925-930.


  本文关键词:近10年中国民族村寨旅游研究进展与展望,,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41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541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8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