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印象性别歧视_民族本质论的有关研究_《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民族刻板印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央民族大学》 2011年
大学生群体的民族刻板印象研究
朱洁琼
【摘要】:刻板印象(stereotype)是人类社会交往过程中一种十分普遍的认知现象。本文中刻板印象是作为一种涉及知觉者的关于某个人类群体的知识、观念与预期的认知结构,它是人们对某个群体中的人形成的一种概括化的产物。而本文所论述的民族刻板印象是指对某一民族的一种概括的,带有情感色彩的,相对稳定的有关道德品质、智力和身体素质的印象。民族刻板印象的内容主要涉及五个方面:外形特征、民族服饰特征、饮食习惯、风俗节日、性格与品质。 作为一所民族类院校的一员,各民族间的互动是不可避免的,中央民族大学就像是民族杂居地区的一个小缩影,将各个民族之间的社会交往和民族关系微距缩放,在日常校园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了解到、交往到很多的异民族同学,于是民族刻板印象和各种交往取向便逐渐呈现。本文旨在从中央民族大学这一特殊环境着手,试图去了解大学生群体对于各民族存在的民族刻板印象,以及民族刻板印象获取的途径和影响,从而进一步窥探民族关系以及民族交往的影响因素。 本文选择了蒙古族、苗族、壮族、维吾尔族、汉族五个民族作为研究对象,是基于民族的人口数,南北差异,民族特性等各方面的考虑,最终决定以这五个民族为研究对象进行本文关于民族刻板印象的调查。 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结合了问卷法和访谈法。通过两个阶段的问卷调查,分别是第一阶段的典型特质法和第二阶段的语义差异量表法获得了同学们关于五个民族的民族刻板印象评价。并通过深度访谈的资料进一步补充了关于民族刻板印象的获取途径,民族刻板印象与大学生交往取向的相互关系两方面的内容。最后对问卷调查的内容采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了数据分析。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民族刻板印象是广泛存在的,并且因民族而异,各民族都具有一些颇具特色的民族刻板印象。就民族刻板印象的获得途径而言,主要包括自身接触、媒体、学校教育、伙伴群体、校园活动五个方面。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个体获取他民族民族刻板印象的途径是不一样的。当然不同的途径也将导致不同的民族刻板印象内容。就民族刻板印象与大学生交往取向之间的关系而言,本文从成长环境、校园环境和伙伴群体三个维度进行了分析,最终得出民族刻板印象与大学生交往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民族刻板印象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民族间交往的倾向性和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民族关系和民族交往。同样地,民族间的交往和互动将不断修正原有的民族刻板印象,从而形成新的民族观和民族意识。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C913.9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婕;王新香;;内隐刻板印象研究综述[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陈心林;;族群偏见与消极认同——以潭溪社区为例[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3 孙小燕;;试析印象形成的因素[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4 吴秀芹;简论英美语言中的民族偏见[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5 杜秀芳;国外刻板印象研究新进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6期
6 陈剑梅;胡维芳;;高职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特点的调查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09年07期
7 李忠;石文典;;国内外民族偏见理论及研究现状[J];广西民族研究;2008年01期
8 罗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研究模型及方法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08年06期
9 姜永志;张海钟;;中国区域性格刻板印象跨文化研究刍议[J];社科纵横;2009年10期
10 黄约;;歧视性“性别刻板印象”的伦理探究及干预[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孙利;青少年对若干国民或民族的刻板印象[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俞海运;社会认知的刻板解释偏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邹庆宇;地域刻板印象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军平;;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调查——以东莞谢岗镇务工的彝族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2 蒋桂东;;影响屯堡人与当地少数民族通婚的因素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3 江三良;;创业氛围:不同地区企业创生行为差异新解[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虞宝桃;;论大学院系领导与管理过程中的互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5 陈剑梅;浅谈儿童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6 钱新斌;张晓蕾;;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及培养[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7 汪健音;医院药事工作的职责与素质要求[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5期
8 邱扶东,王书会;自我及其相关概念的心理学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9 疏蕾;现代知识女性的两难选择[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10 杨飞;“利他行为”新解[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萌萌;欧阳胜权;熊玲;;浅议大学生党员角色认同与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A];2011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孟修;;土木之变与庚戌之变比较研究——朝贡体制框架下的明蒙关系新探[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1年第2期[C];2012年
3 许勃潮;;论贵州京剧院文化管理体制改革[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肖辉;孙文胜;;论农民工的普法及法律援助[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5 刘军;David Willer;Pamela Emanuelson;;强制关系:理论模型及实验检验[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晏鹰;朱宪辰;;理解诺斯制度分析理论的变化[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蒋永萍;唐斌尧;;妇女与经济研究综述[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岳天明;郝世亮;;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妇女社会化研究及其意义——以新疆游牧少数民族妇女为例[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徐湘林;;政治发展、政治变迁与政策过程——寻求研究中国政治改革的中层理论[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明与公共政策”政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10 周大鸣;;侨胞与族群边界的维持(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丁鹏;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汉族移民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张洁;上海市郊公办学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文鹏;转型背景下企业绩效考核目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田力;基于领导—成员交换的女性管理者职涯阻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丁楠;高管团队社会网络、运作过程与绩效间关系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8 罗力;信任和关系承诺对第三方物流整合与绩效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郭薇;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佘玲玲;消费者学习效应的心理因素对两种不同销售促进工具效果的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魏潇;英国人的文化定势[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任雪松;3~5岁幼儿合作性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彭双双;社会转型期我国利益矛盾的政治协调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罗靖;高师生挫折承受力与社会支持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肖立鑫;华人本土人际传播发展与现状之结构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王欢;库克的交换网络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柳琳琳;电信业服务创新对顾客重购意愿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赵泓;聋人大学生身份认同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明欢;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关于当代中国女大学生社会性别观的若干思考[J];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04期
2 刘晓琳;从英语词汇审视民族偏见问题[J];福州师专学报;1999年02期
3 孙利,佐斌;心理学视野中的民族性格[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张海钟;李芳萍;;中国区域心理学与和谐社会建设[J];甘肃理论学刊;2008年01期
5 陈利民;叶小平;吴俏燕;李志魁;;论我省区域文化心理特征与城乡和谐社会建设[J];甘肃高师学报;2007年06期
6 吴秀芹;简论英美语言中的民族偏见[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7 杜秀芳;国外刻板印象研究新进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6期
8 高素珍;民族侮慢语的成因和作用[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9 吴秀霞;女大学生就业难与性别歧视[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年16期
10 马锦华;性别刻板印象与性别教育[J];教育评论;2000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蔡华俭;内隐自尊的作用机制及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连淑芳;内隐社会认知:刻板印象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喇维新;西北回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心理健康与高教管理策略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孙利;青少年对若干国民或民族的刻板印象[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付春江;轻度抑郁者内隐自尊、外显自尊的实验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张荣娟;内隐自尊调节作用下高自尊的防御性和攻击性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俞海运;社会认知的刻板解释偏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邹庆宇;地域刻板印象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伍艳;丁道群;;人际认知中刻板印象激活和应用的影响因素剖析[J];社会心理科学;2007年Z1期
2 王美丽;;师范院校女研究生成就动机状况分析[J];社会心理科学;2004年02期
3 刘珍珍;;女性新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从“李宇春现象”看传媒影响下的女性形象[J];民族艺术;2006年02期
4 程慧君;孟红;;儿童内隐社会认知研究述评[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年04期
5 马飞;;从几部大片看好莱坞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6 张艳红;佐斌;;情绪性别刻板印象的内隐测量[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7 索向兴;教师必须克服对学生的认知偏见[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殷明;;社会发展与中学生的双性化性度取向[J];社会心理科学;2005年01期
9 康初莹;;电视广告中人物角色表现的刻板印象调查[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黄约;;歧视性“性别刻板印象”的伦理探究及干预[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孫旻暐;林秀珍;邱敏綺;王瑞興;蘇完女;;華人社會中的刻板印象與接觸假說確定——以臺灣大學生為樣本[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2 王彭;葛国宏;严建雯;张红;;大学生独生子女刻板印象及其内-外群体效应[A];2011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连淑芳;;刻板印象的研究溯源[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王沛;;刻板印象与社会情景因果建构的相互影响的实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5 张陆;佐斌;;IAT在测量刻板印象中的属性类别标签效应[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隋毅;车宏生;陈慧;;在华留学生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唐程艳;杜秀芳;王颖霞;;内、外群体刻板印象的选择性加工的实验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王沛;杨亚平;;刻板印象表征中的功能性模块[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杨建伟;解丽丽;李寿欣;;刻板印象的信息加工模型述评[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赵景杨;;儿童性别认定与性别角色发展[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娟 刘明 (本报记者 董娟);[N];中国经营报;2008年
2 韩向东;[N];吉林日报;2011年
3 王凡;[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4 朱洁琼;[N];中国民族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胡建辉;[N];法制日报;2002年
6 李嘉;[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7 广州体育学院教师 党西民;[N];东莞日报;2010年
8 李巨川;[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9 汤明旺;[N];中国信息报;2006年
10 南方日报记者 谢思佳 见习记者 钟啸;[N];南方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蕾萍;中国独生子女刻板印象:结构、来源和后果[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莉;刻板印象的心理表征:组织结构及其特性[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连淑芳;内隐社会认知:刻板印象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卢长宝;销售促进强度与效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兰继军;北京、西安部分大学生对北京奥运会态度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郑傲;网络互动中的网民自我意识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7 陈静;媒介偏见的社会文化根源与控制[D];浙江大学;2009年
8 张立敏;印象管理与女性健身活动及心理健康的关系[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9 孙俊才;情绪的文化塑造与社会建构:情绪社会分离视角[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光林;错位与超越[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磊;民族刻板印象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廖礼惠;数学领域中性别刻板印象威胁与成就目标定向的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孙璐;论当代传媒中女性刻板印象的嬗变[D];苏州大学;2004年
4 郭冬玲;刻板印象的反叛:评谭恩美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5 孙艳梅;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及其干预[D];苏州大学;2010年
6 孙利;青少年对若干国民或民族的刻板印象[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周灿华;中国新闻传媒女性报道的失误与矫正[D];广西大学;2004年
8 李晓庆;刻板印象功效的实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朱洁琼;大学生群体的民族刻板印象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严梅;我国新闻传媒中“女大学生”群体报道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民族刻板印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604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60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