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民族文化丧失怎么办_搞民族文化ppt展示活动_民族文化重构与回归精神家园

发布时间:2016-06-30 21:03

  本文关键词:民族文化重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兰州大学》 2010年

民族文化重构与回归精神家园

田文兵  

【摘要】: 近现代以降,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时代氛围下,追求主体自由意识的作家们把个人生活体验与民族文化前途自觉联系,把自己漂泊的精神归属寄托在对安身立命的家园描绘之中,同时在乡土书写中寻找民族文化之根来应对异质文明的冲击,其中不乏对本民族性等问题的思考以及对人类普遍存在的精神家园的迷失与寻找的探讨。20世纪中国文学中反复出现的寻找民族文化之根的创作倾向,是作家陷入个人遭遇和社会前途双重困境下而出现的精神现象,也是作家长期思考的一个创作母题。 1930年代的“京派”文人的品格与其学院派身份是一致的,他们在文学创作中既重视文学的审美性和作家个人情感体验的升华,同时也要肩负起历史留给知识分子的责任。因此他们把塑造国民性格的使命交付给文化价值体系的重建,而又把文化重建的重任承载在文学的审美表述上,以道德感化和美学力量的途径来实现民族自救的历程,“京派”文人始终在用文学创作实践着自己所选择民族文化重构的蓝图。 无独有偶,1980年代中期出现的“寻根文学”同样以寻找民族文化之根为创作旨归。面对新时期这种剧烈的社会文化转型,忧国忧民的中国知识分子对古老民族的文化处境产生了一种深刻的“焦虑”,所以说“寻根文学”的兴起既是中国知识分子文学审美追求的自觉,也是感时忧国情怀的展示。“京派”文学和1980年代的“寻根文学”是20世纪文化“寻根”思潮在不同时代产生的两大重要的文学流派,二者在乡土体验和文化重构方面有着惊人的一致,然而又因创作主体的文化心态与审美价值取向的差异,二者体现出不同的创作风格,这也是二者在文学史影响出现巨大反差的根本原因。 1980年代的“寻根文学”很快就偃旗息鼓后随之风流云散了,但我们发现“寻根文学”作为一个文学流派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作为一个文学思潮的“寻根”仍然存在于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坛。除了张承志、韩少功、贾平凹、莫言这些“寻根”作家还在用创作继续他们的文化寻根之旅外,也还有不少作家陆续加入其中,共同探寻着“寻根”这个古老而又永不过时的话题。张炜、史铁生、陈忠实、红柯、北村等作家也是在文化“寻根”思潮的影响下,运用各种表现形式自觉地进行着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寻找。 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中以传统文明为参照反思现代文明的得失,在全球化时代到来之际寻找民族传统之根,以弘扬本民族文化特色,成为20世纪中国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当作家把“寻根”作为社会文化变革时期动荡内心的精神家园时,文学的“寻根”也就赋予其将会长久地“在路上”的特质。实际上,中外文学史上每次“寻根”思潮的发动和高涨,都昭示着人们在焦虑和困惑中努力寻找出路的困境,同时也展示了知识分子自觉承担探索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职责,为人类未来走向所进行的一次次精神寻根之旅。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206.7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文化"寻根"与文学思潮10-22
  • 一、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主体意识10-12
  • 二、"寻根"母题与"寻根"文学12-16
  • 三、"寻根"文学思潮研究现状与意义16-19
  • 参考文献19-22
  • 第一章 反现代性与文化保守:20世纪中国文学"寻根"思潮的发生22-36
  • 一、诗意栖居与反现代性倾向22-25
  • 二、新儒学论争与文化保守主义25-28
  • 三、流派纷争与自由主义思潮28-31
  • 四、反思"左翼"与京派价值取向31-34
  • 参考文献34-36
  • 第二章 艺术唯美与文化重构:论"京派"文学的"寻根"倾向36-60
  • 一、原乡体验与精神家园的回归36-42
  • 二、艺术自觉与感伤氛围的营造42-50
  • 三、以心唯美与文化重构的诉求50-56
  • 参考文献56-60
  • 第三章 个人超越与民族认同:1980年代的"寻根思潮"论60-82
  • 一、暗潮涌动与时代大潮的呼唤60-65
  • 二、个体确认与民族文化的认同65-73
  • 三、话语转型与艺术审美的传承73-79
  • 参考文献79-82
  • 第四章 和而不同:1930年代与1980年代"寻根"文学比较82-92
  • 一、文化重构与回归精神家园82-86
  • 二、文化心态与审美价值取向86-90
  • 参考文献90-92
  • 第五章 乡土情怀与世纪焦虑:世纪之交"寻根"文学论92-106
  • 一、乡村书写的文化镜像93-97
  • 二、传统价值体系的认同97-100
  • 三、民族精神力量的张扬100-105
  • 参考文献105-106
  • 结语 永远"在路上"的"寻根"106-110
  • 参考文献108-110
  •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110-116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116-118
  • 致谢118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游;做遗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类学反思[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2 袁俊丽;此心安处是吾乡[D];海南师范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歌东;寻根文学在哪里迷失?——从知青心态看寻根文学的发生及取向[J];当代文坛;1991年04期

    2 南帆;张承志小说中的感悟[J];当代作家评论;1986年01期

    3 季红真;;历史的命题与时代抉择中的艺术嬗变——论“寻根文学”的发生与意义[J];当代作家评论;1989年01期

    4 李洁非;十年烟云过眼——小说潮流亲历录[J];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01期

    5 蔡翔;有关“杭州会议”的前后[J];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06期

    6 贾平凹 ,王尧;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新汉语写作[J];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06期

    7 王尧;1985年“小说革命”前后的时空——以“先锋”与“寻根”等文学话语的缠绕为线索[J];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01期

    8 薛湧;;文化价值与社会变迁——访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J];读书;1985年10期

    9 陈平原;;文化·寻根·语码[J];读书;1986年01期

    10 林舟;;苦难的书写与意义的探询——对北村的书面访谈[J];花城;1996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文;在“传统”中寻找“现代”——浅谈汪曾祺“聊斋新义”系列小说对《聊斋志异》原著的改写[J];蒲松龄研究;2004年02期

    2 陈长书;从《续黄粱》与《枕中记》的对比中浅析《聊斋志异》的民间基质[J];蒲松龄研究;2005年01期

    3 孙斐娟;;论十七年诗歌的文学史书写[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4 张锦;;夏志清对新时期以来内地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影响[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5 汤奇学,陈宝云;“救国”与“救人”——辛亥革命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6 王永茂;论鲁迅的进化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7 黄书泉;“我”与“我们”——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两类书写[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8 华泉坤,张浩;《暴风雨》——莎士比亚后殖民解读的一个个案[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9 刘克;;汉代画像石中的佛教环境生存智慧[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10 李伟民;;“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式”批评演进在中国[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荣;;被低估的大师与外省文学的身份认同——兼论文学的地缘政治学[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2 段从学;;《同情》:一种被忽略的现代性体验[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3 黄书泉;;论当代长篇小说的文学经典性[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4 柏桦;余夏云;;闯荡江湖——莽汉主义的“漫游性”[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5 李云;;历史记忆的文学阐释——围绕《棋王》的前前后后[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6 刘虹利;孟繁华;;感悟与发现——李一清的“乡村中国”[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7 张劲松;;晴雯双重人格探微——亦主亦奴的文化悲剧[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金钢;;论萧红与迟子建的乡土追忆[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9 肖国栋;;论《野草》的悖论心理结构[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张浩;;潜意识或无意识与创造性思维[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张广才;大河家镇周家村家庭经济调查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10 丁鹏;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汉族移民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芳;从翻译标准的变化看译者主体性的变化[D];河北大学;2009年

    2 刘跃华;对人与社会的批判与拷问[D];河北大学;2007年

    3 蒋辉月;论许地山文学创作的悲剧精神[D];河北大学;2007年

    4 周艳丽;论漫画的影视剧改编[D];河北大学;2009年

    5 于树军;50至70年代合作化小说情爱叙事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灿仕;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李园;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构[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秦璐;网络舆情引导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刘晶晶;克莱门茨《大学比较文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周洁;命运之契[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麻国庆;全球化:文化的生产与文化认同——族群、地方社会与跨国文化圈[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韩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博物馆相关问题的探讨[J];博物馆研究;2006年03期

    3 张世均;甘爱冬;;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与特点[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4 杨晓梅;;失忆的迷途 原乡的挣扎——解读阿来小说《永远的嘎洛》[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5 龚坚;;当前人类学视野中遗产研究的三种范式[J];东南文化;2010年05期

    6 朱诚如;文化遗产概念的进化与博物馆的变革——兼谈无形文化遗产对当代博物馆的影响[J];中国博物馆;2002年04期

    7 特丽莎·克莉斯汀娜·摩丽塔·席奈尔,张晋平;博物馆,生态博物馆,和反博物馆:解决遗产、社会和发展的思路[J];中国博物馆;2005年03期

    8 陈锦丰;;博物馆的再现:后现代/后殖民博物馆学的观点[J];中国博物馆;2008年02期

    9 宗晓莲;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对文化变迁研究的意义——以旅游开发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变迁研究为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10 杨雪吟;;生态人类学与文化空间保护——以云南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薛世君;[N];广州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覃琮;“标志性文化”生成的民族志[D];上海大学;2011年

    2 黎明;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现代传承与法律保护[D];兰州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施琴;抒情小说体式的拓展和陌生化叙事——《呼兰河传》解读[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琦;《呼兰河传》的体式与叙事[D];吉林大学;2006年

    3 王军杰;程序、事件与过程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王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制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弗雷德里克·杰姆逊 ,张京媛;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J];当代电影;1989年06期

    2 李洁非;寻根文学:更新的开始(1944—1985)[J];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04期

    3 陈仲庚;合一人神:楚文化思维模式与韩少功之演绎[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4 阿伦·阿格拉瓦尔,郭建业;本土知识与分类战略[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3年03期

    5 苗四妞;试论民粹思想与20世纪中国文学[J];人文杂志;2001年04期

    6 郑万隆;;我的根[J];上海文学;1985年05期

    7 叶舒宪;归根情结说[J];天涯;1997年01期

    8 乌热尔图;;我属于森林[J];文学自由谈;1986年05期

    9 黄子平;;论中国当代短篇小说的艺术发展[J];文学评论;1984年05期

    10 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J];文学评论;1985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保红;重思近代哲学之理性形而上学[J];理论导刊;2005年07期

    2 林伊;;闲读《我的精神家园》[J];高中生之友;2007年24期

    3 陈颂英;;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J];当代贵州;2007年23期

    4 孙正聿;;辩证法与精神家园[J];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5 蒋培君;;论济慈对自然美的体验与歌唱[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年11期

    6 任丁;周黎明;刘军;胥杰;胥树伦;;对灾后精神家园重建的几点认识[J];中华文化论坛;2008年04期

    7 甘安顺;;中国文化创新论略(之三)——关于个体生命与文化创新的思考[J];创新;2009年05期

    8 莫彭龄;;成语文化与常州地方文化建设[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04期

    9 侯娜;;《天赋》中纳博科夫的精神家园[J];世纪桥;2009年17期

    10 ;“2010首届‘魅力大理·精神家园’诗歌大赛”征文启事[J];大理文化;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蓝东兴;;从宣传先进人物到守护精神家园[A];贵州省社科界“学习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座谈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卫华;;传承燕赵文明 打造精神家园——省博物新馆与石家庄市城市文化建设[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3 陈余根;;营造精神家园[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八——追寻的旋律[C];2003年

    4 欧积德;;慰抚心灵——《午夜的诗人》赏析[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王喜国;;透析精神家园应把握的四个维度[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6 周智勇;;岳阳楼上闻吹笛 能使春心满洞庭——打造城市的精神家园[A];规划引领下的新型城市化研究——2009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9年

    7 吴起秀;;传统文化:中国画挥之不去的精神家园[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殷洪涛;;创造美好的精神家园[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9 刘镇海;;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意义和主要途径[A];山东省哲学学会“改革开放三十年哲学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城市边缘人的边缘精神家园——对城市弱势人群的关注和思考[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1世纪贵州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树丰;[N];中国教育报;2003年

    2 江湛;[N];人民公安报;2002年

    3 姚庚荣;[N];人民日报;2001年

    4 李德顺;[N];光明日报;2011年

    5 寇铁敏;[N];山西经济日报;2005年

    6 裘国宏;[N];贵阳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张建军 李茹萍 整理;[N];经济日报;2011年

    8 徐沭明;[N];宜兴日报;2007年

    9 李正伟;[N];文艺报;2008年

    10 郭小戈;[N];南方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文兵;民族文化重构与回归精神家园[D];兰州大学;2010年

    2 宫丽;精神家园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周引莉;从“寻根文学”到“后寻根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才刚;数字化生存与文学语言的流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夏光武;黑塞作品在美国的接受与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韩袁红;王小波小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海滨;现代性的精神批判[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8 史玉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寻根意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梁英;大众叙事与精神家园[D];四川大学;2007年

    10 苏克军;于无地彷徨—鲁迅作品中的“家”[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丽;通往精神家园的体悟之路——庄子诗性解读[D];青岛大学;2004年

    2 任秀霞;流浪:此岸到彼岸的距离[D];武汉大学;2004年

    3 李柯;日暮乡关何处是——论伊迪丝·华顿在《欢乐之家》中对精神家园的求索[D];吉林大学;2004年

    4 耿奖研;休闲价值与“成为人”[D];山西大学;2010年

    5 陈杰;丰盈人性:当代道德教育的应然追求[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赵志红;回归田园的游子之歌[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阮娟;寻找精神家园[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冯慧婧;张炜小说的生命意志与精神家园主题[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申海敏;在经典阅读中建构学生的精神家园[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书艳;重返人类精神家园[D];河南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民族文化重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640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640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5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