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点摘编 2012年第4期
本文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民族关系和谐的实证研究——基于云南藏区的问卷调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论文发表 > 论点摘编 2012年第4期
论点摘编 2012年第4期
发布日期: 2012-09-07 发布:
2012年第4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更顿群培与底擦寺争论
中国论文网
久迈在《中国藏学》2012年第2期上发表文章,20世纪初藏传佛教格鲁派中发生了一次佛学革命,在“日绰巴”运动的推动下,青海华隆底擦寺中以格当洛桑华丹为首的僧侣向传统的权威佛学提出质疑,论争的地域逐渐扩大,从底擦寺延伸到拉卜楞寺,又到哲蚌寺。碰巧的是,在论争的每一个阶段,更顿群培就在相应的寺院学习,并深受其影响。更顿群培试图将佛教重归信仰领域,并与世俗理性区分开来,这与西方的启蒙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更顿群培作为西藏的革命者,《龙树意庄严》从佛学层面反映了他的政教分离思想。可以说,底擦寺论争是更顿群培《龙树意庄严》的思想基础,这一历史事件也奠定了更顿群培思想的基础。
略论十世纪中叶象雄王国的衰亡
古格·次仁加布在《中国藏学》2012年第2期上发表文章,作者通过挖掘《太阳氏王统记》等新材料,阐述象雄王国及其下属五氏族的衰落和吐蕃王室后裔吉德尼玛衮征服象雄的历史过程。象雄经过传承前11代和后6代左右后,于公元10世纪中,末代王被杀,五氏族纷纷投降,并最终被吐蕃王室后代取代。而吐蕃王室后裔则是靠该王室势力在象雄的代表,即在下象雄的琼布氏家族、上象雄的卓氏家族以及觉若氏家族和齐穆氏家族等势力。若没有他们的辅佐,吐蕃王室后裔不可能建立阿里王国,更不可能出现后来的古格王国、拉达克王国和普兰王国等。
民国时期的“西藏”概念——从1926-1935年间的五本《西藏问题》著作谈起
李健在《西北民族研究》2012年第2期上发表文章,作者选择民国时期出版的五本《西藏问题》著作,从文本分析的角度,梳理五位作者对“西藏”这一概念的理解。首先,这些著作均力图从名称上确立“西藏”与“卫藏”的对应关系,将“安多”和“康”排除在“西藏”概念之外;其次,从行政沿革上强调清雍正以后安多、东部康区归内地行省管辖的事实,借以证明“安多”和“康”已不属于西藏;再次,从传统人文地理角度将康藏分界处的丹达山,或从改土归流的角度把赵尔丰曾到达的江达作为西藏与西康的交接点。
比喻:《伊利亚特》与《格萨尔》的共性修辞
罗文敏和郭郁烈在《西藏研究》2012年第4期上发表文章,《伊利亚特》与《格萨尔》两部史诗最为明显的共性修辞是比喻。从比喻修辞在两部史诗中的具体表现,可以看到不同史诗风格的区别。《伊利亚特》所折射的西方比喻,因崇尚精雕细描而显得较为复杂;而《格萨尔》所折射的中国比喻,则更简洁、明快,一语中的。前者倾向于写实,后者趋向于写意。明确切分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西方文化,以一套完整的理性和逻辑的思维方式,倾向于客观和准确的表述;而中国人在日常表述和文学中更重视主体对世界的感悟,并乐于将此感悟和认识投射到对象上,从而形成“意”与“境”的结合。
藏靴的美学意蕴及其地域特征
沈飈在在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上发表文章,藏靴作为藏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鲜明而直观地现实了其文化的独特个性与民族特征,藏族的居住区地域广阔,并且青藏高原各区域的地理环境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藏靴的多样化正是这些差异的一个反映。藏靴的制作与发展同藏民族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生产方式、经济条件以及民族文化交流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藏靴的类别较多,按原料可分为:全牛皮靴、条绒靴与氆氇靴三种;按制作精美程度一般可分为:“松巴靴与嘎罗靴两种;按执制作的简易程度可分为:楚郎靴、果子巷靴、牛鼻子靴和青海藏靴四种;按地域风格不同可分为:卫藏、藏北和藏东。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民族关系和谐的实证研究——基于云南藏区的问卷调查
王德强和史冰清在《民族研究》2012年第2期上发表文章,文章以问卷调查采集的数据位依据,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云南藏区民族区域政策落实情况与民族关系做了相关考察。认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没有强化民族意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并不相悖,国家认同高于民族认同,民族认同寓于国家认同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当代中国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并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升华。
本文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民族关系和谐的实证研究——基于云南藏区的问卷调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748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74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