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文化建设的理论观照与路径选择
本文关键词:壮族文化建设的理论观照与路径选择
【摘要】:实施壮族文化建设,需要界定"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外延,理解文化建设的原初真义,反思历史上自觉或不自觉的文化建设实践的经验,确认壮族文化建设的时空语境与逻辑起点,在延续壮族诗性传统和诗性基因的基础上,确立"生态、世态、心态"和谐以及"天、地、人、神"共生的文化建设目标,通过借鉴国内外文化建设经验,提升壮族文化建设的品质,从"非遗"保护介入文化建设实践,构筑壮族文化传承的新机制,通过"安居、安家、安业、安身、安心"以及"饭养身、歌养心、圣养灵"的实施路径,臻至"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文化建设 壮族传统 诗性基因 诗意栖居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诗性传统与文化建设的整合研究”(项目编号:14BZW17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C912.4
【正文快照】: 一、引论人类的长期实践活动将纯粹自然的空间逐步变成人化的空间,建立起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精神世界之间的文化法则。作为客观的、自在的、不自觉的社会发展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各区域各民族文化常常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因循其固有的路演进线,但是,政治的统领、经济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覃乃昌;“那”文化圈论[J];广西民族研究;1999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鹏玉;“那”生态文化圈与主体际交往实践[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黄振南;再读《黑衣壮的人类学考察》[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3 韦丹芳;;老挝克木鼓的纹饰内涵与稻作文化[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翟鹏玉;;“那”文化神话景观与大地伦理的建构[J];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01期
5 韦福安;;汉象郡府治“临尘县”方位地址的文献法考辨——花山古都“临尘县”的人类学系列研究之一[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6 梁银湘;唐凯兴;;壮族政治伦理之修身思想研究[J];百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梁银湘;唐凯兴;;壮族政治伦理之治平思想研究[J];百色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8 徐靖彬;建国以来右江流域史前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04年01期
9 李伟华;拓展壮学族际研究的思考[J];广西民族研究;2004年04期
10 莫金山;居山游耕:瑶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J];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谭晓霞;;现代背景下的八宝镇巫术现状浅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2 万辅彬;韦丹芳;;试论铜鼓文化圈[A];中国古代铜鼓研究通讯(第二十期)[C];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祥学;壮族地区人地关系过程中的环境适应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翟鹏玉;对生与环进—花婆信仰中的壮族审美生发图式[D];云南大学;2012年
3 刘婷;壮族布洛陀文化的当代重构及其实践理性[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志学;壮语语词视野中的农耕文化观念[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张照;广西壮族传统文化与当代壮族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蓝武芳;三村变迁[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甘羚;师巫传统与壮族乡村仪式演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艳;文化的记忆与重构:环大明山龙母信仰探析[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6 杨雨晴;侗泰语农业词汇比较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7 黄椿雨;布依族的土地与文化变迁[D];贵州大学;2009年
8 何翠菊;中国壮族与老挝佬族禾崇拜比较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9 温呈祥;在世俗与宗教之间—知识分子徐松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姚瑶;中国南方“那”地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夏鼐;;中巴友谊的历史[J];考古;1965年07期
2 傅宪国;;论有段石锛和有肩石器[J];考古学报;1988年01期
3 覃圣敏;关于壮泰民族的起源问题──壮泰传统文化比较总论之一[J];广西民族研究;1998年03期
4 潘其旭;花山崖壁画——图腾入社仪式的艺术再现和演化[J];民族艺术;1995年03期
5 游汝杰;从语言地理学和历史语言学试论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和传布[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秉生;壮族文化生态的竞生之美——壮族文化生态美研究之六[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徐杰舜;壮学研究的一朵新花——评邵志忠《壮族文化重组与再生》[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3 刘扬武;;原汁原味 蚌古壮族村[J];中国统一战线;2014年02期
4 李锦发;;探寻文山壮族文化的传承模式[J];红河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5 黄秉生;壮族文化根系与壮族文化生态美——壮族文化生态美研究之一[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6 邵志忠;融和、重组与再生的壮族文化[J];学术论坛;1999年06期
7 韦浩明;;抉择与发展:壮族文化认同的现状考察——以广西贺州市清塘镇壮族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02期
8 黄约;赵晓香;;打造靖西壮族绣球文化品牌的可行性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龚佩华;;从壮族的性格谈起[J];广西民族研究;1990年01期
10 王艳萍;;喜而歌之的柳城壮欢[J];当代广西;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戴光禄;振奋民族精神,加快壮学研究和壮族文化开发步伐[N];云南政协报;2005年
2 刘达成;美哉!壮乡[N];云南日报;2008年
3 黄振南;高屋建瓴 多源结构[N];广西日报;2001年
4 记者 俞灵 李寅;壮学研究,文化资源正在变为资本[N];中国民族报;2008年
5 记者 张彤;壮族文化保护传承取得一批学术成果[N];云南日报;2010年
6 陈湘;《丽哉勐僚》:解读壮族深厚文化[N];中国民族报;2008年
7 王美芬;片区推进结硕果 彝乡巨变换新颜[N];云南经济日报;2011年
8 记者 王湖禄 通讯员 张骞方 罗瑞凯;将“非遗”保护好传承好[N];钦州日报;2010年
9 记者 云亦云;广西壮学研究如虎添翼[N];南宁日报;2010年
10 谢寿球;大风起山城[N];中国民族报;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牟继来;《壮族文化特点及地位》中文讲座交替传译实践报告[D];广西大学;2014年
2 覃夏梅;国家法与习惯法互动关系之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9564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956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