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青少年民族认同与社会适应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蒙古族青少年民族认同与社会适应关系研究
【摘要】:民族认同对多民族国家具有重要意义,民族认同的状况将会对国家稳定产生重要影响。中国西北地区是一个天然的民族博物馆,民族众多且风貌各异,是一个多元文化长期并存的立体文化生态区,同时也是文化交融比较集中的地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是和谐社会的重要音符,对西北民族地区展开民族认同研究与政策咨询研究在现时代显得尤其重要和必要。本研究随机抽取蒙古族在校青少年900名学生,并从民族认同的界定与构成入手,力求以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相结合,采用问卷调查、参与观察、文献研究等方法对蒙古族青少年民族认同及社会适应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蒙古族青少年民族认同与社会适应之间存在正相关。 结果如下: (1)民族认同与个体社会适应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民族认同越好社会适应也越好。 (2)社会因素对蒙古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和社会适应存在着显著的影响,日常用语以蒙汉两语为主的蒙古族青少年民族认同明显高于其他学生;蒙古族青少年在日常用语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汉族朋友数量非常多的蒙古族青少年其社会适应最好。 (3)家庭因素上蒙古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和社会适应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总分上来看,,父亲的受教育水平在本科及以上的其民族认同明显要高于其他学生;在行为维度上父母的民族为蒙古族的蒙古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总分要高于其他维度,在民族认同总分上也是同样比其他民族的高。从得分的高低来看父亲的民族为蒙古族的蒙古族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最好。
【关键词】:蒙古族青少年 民族认同 社会适应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C95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1 前言8-10
- 1.1 问题的提出8
- 1.2 研究意义8-10
- 2 文献综述10-22
- 2.1 认同的重新理解10
- 2.2 民族认同的定义10-14
- 2.2.1 民族认同的维度11-13
- 2.2.2 以往研究的不足13
- 2.2.3 民族认同研究对我国的现实意义13-14
- 2.3 少数民族青少年社会适应及其研究现状14-19
- 2.3.1 适应的概念14-15
- 2.3.2 社会适应的概念15-16
- 2.3.3 社会适应的理论回顾16-17
- 2.3.4 少数民族成员的跨文化社会适应研究17-19
- 2.3.5 少数民族青少年社会适应结构的界定19
- 2.4 民族认同与社会适应相关变量的研究19-21
- 2.4.1 民族认同与心理健康20
- 2.4.2 民族认同与文化适应20-21
- 2.4.3 民族认同与行为倾向的关系21
- 2.5 对以往研究的评价21-22
- 3 研究设计22-24
- 3.1 研究问题及研究假设22
- 3.2 研究对象22-23
- 3.3 研究工具23
- 3.4 统计处理23-24
- 4 研究一:蒙古族青少年民族认同在不同维度的差异研究24-29
- 4.1 研究目的24
- 4.2 研究方法24
- 4.3 结果分析24-29
- 4.3.1 不同性别蒙古族青少年民族认同差异24
- 4.3.2 蒙古族青少年民族认同在父母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异24-25
- 4.3.3 蒙古族青少年民族认同在父母民族上的差异25-26
- 4.3.4 蒙古族青少年民族认同在汉族朋友数量上的差异26
- 4.3.5 蒙古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在日常使用语言上的差异26-27
- 4.3.6 蒙古族青少年民族认同在生源地上的差异27
- 4.3.7 蒙古族青少年民族认同在上小学或上中学前是否就读于民族学校上的差异27-28
- 4.3.8 不同年级蒙古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差异28-29
- 5 研究二:蒙古族青少年社会适应研究29-33
- 5.1 研究目的29
- 5.2 研究方法29
- 5.3 结果分析29-33
- 5.3.1 蒙古族青少年社会适应在性别上的差异29
- 5.3.2 蒙古族青少年社会适应在不同年级上的差异29-30
- 5.3.3 蒙古族青少年社会适应在父母民族上的差异30-31
- 5.3.4 蒙古族青少年社会适应在生源地上的差异31
- 5.3.5 蒙古族青少年社会适应在汉族朋友数量上的差异31-33
- 6 研究三:蒙古族青少年民族认同与社会适应相关研究33-35
- 6.1 研究目的33
- 6.2 结果分析33-35
- 6.2.1 蒙古族青少年民族认同与社会适应相关研究33
- 6.2.2 蒙古族青少年民族认同和社会适应的回归分析33-35
- 7 分析与讨论35-39
- 7.1 性别对蒙古族青少年民族认同以及其社会适应的影响35
- 7.2 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对蒙古族青少年民族认同的影响35
- 7.3 父母的民族对蒙古族青少年民族认同以及其社会适应的影响35-36
- 7.4 汉族朋友的数量对蒙古族青少年民族认同以及其社会适应的影响36
- 7.5 日常用语对蒙古族青少年民族认同的影响36
- 7.6 生源地对蒙古族青少年民族认同的影响36-37
- 7.7 是否就读于民族学校对蒙古族青少年民族认同的影响37
- 7.8 蒙古族青少年民族认同与社会适应相关分析37
- 7.9 教育启示及建议37-38
- 7.10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38-39
- 8 结论39-40
- 参考文献40-42
- 附录42-46
- 致谢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娇;叶兴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模式研究[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郭立场;;关于新生代农民工边缘化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3 李紫烨;;浅析喀什维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年07期
4 陈茂荣;;“民族”与“民族认同”问题研究述评[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年04期
5 戚浩;;关于第二代农民工的社会适应[J];中国市场;2011年31期
6 白慧;陈伙平;;城市流动儿童社会适应困境的家庭因素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年09期
7 丁明俊;;中亚东干人文化变迁与民族认同[J];回族研究;2011年03期
8 郭俊;;源脉相承 演绎大千——对布依族音乐、歌舞、戏剧等文化的变异现象与民族认同的思考[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龙庆华;段全武;;跨境民族的民族认同与云南边疆和谐社会的构建[J];社科纵横;2011年07期
10 严庆;王伟;;民族民间话语及其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永明;贾林祥;;社会情绪发展及其调控对社会适应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邹泓;张文新;;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危险性因素与保护性因素的评估[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周晖;邹泓;张冲;许志星;;中国七城市青少年社会适应状况的综合评估[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李春霞;周晖;李峰;苏岚颖;;小学儿童攻击行为、友谊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曾荣;邹泓;;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家庭功能、社会适应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刘艳;邹泓;王莉;;中学生情绪智力的发展特点及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顼红雨;胡文东;文治洪;;退伍军人社会适应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探索[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李戎梅;王家强;张卫;;澳门青少年社会适应及其相关因素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李晓巍;邹泓;张文娟;王莉;;家庭人际关系的特点及其影响青少年社会适应的机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梁宗保;陈会昌;张光珍;;情绪性与努力控制在儿童社会适应中的作用[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希恩;说民族认同[N];学习时报;2002年
2 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张践;国家认同下的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N];中国民族报;2010年
3 袁同凯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广西融水苗族民族认同的变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本报评论员 李建华;凝铸更强的国家和民族认同[N];长江日报;2010年
5 ;复兴传统节日 强化民族认同[N];亚太经济时报;2005年
6 时彦;王希:美国国家制度建设与民族认同[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7 朱军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多民族国家的民族认同与民族整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顾德宁;社会适应力: 孩子健康教育的重点[N];新华日报;2005年
9 记者 魏武 卫敏丽 傅双琪;中华民族已成中国各民族认同的统称和归属[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10 青海省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执笔 吴玉敏;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N];人民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栗志刚;民族认同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佟春霞;文化殊异与民族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毕跃光;民族认同、族际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共生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张宝成;磨合与交融:呼伦贝尔巴尔虎蒙古人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王美萍;亲子关系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联系:遗传与环境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胡云生;河南回族社会历史变迁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周文;佤族心理认同的代际差异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8 戴晓东;加拿大: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安全[D];复旦大学;2004年
9 时春丽;俄罗斯族民族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10 聂真新;论身体与体育教育[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义娟;在内地学习的维吾尔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与社会适应[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景梅;西安回族的民族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李海淑;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的互动[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4 赵北扬;民族学校学生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建构[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陈亚辉;80后来沪务工青年社会适应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邓玉平;职业学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初步探索[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7 贾英仙;散杂居回族青少年民族认同的教育人类学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卢月娥;听觉障碍中学生社会适应发展特点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金龙;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民族认同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10 覃健;地方叙事中的历史记忆与民族认同[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628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962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