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的认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甘青藏区民族志文本之人类学解读
本文关键词:“他者”的认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甘青藏区民族志文本之人类学解读
【摘要】:1931至1949年近20年间,国人对甘青藏区的调查研究,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诸考察家在文本书写时,所采取的叙述策略,也经历了一个从倾向于"自我"文化逻辑出发去考察藏族社会,到科学理性思想与方法的多元运用,再到早期"文化自觉"思想的隐约出现的过程,同时对甘青藏族文化的理解与价值评价,也大致经历了一个由较多贬低误读到客观中肯再到"本地"人看法大量涌现的过程。此种变化过程却是当时时代场域作用于作者群体及调查时间,进而再具体影响"他者"认识过程的变化。
【作者单位】: 中南民族大学;
【关键词】: “他者” 甘青藏区 民族志 认识
【基金】:许宪隆主持、作者参与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西部少数民族宗教与和谐稳定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3JZD02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K28
【正文快照】: “把对异地人群的所见所闻写给和自己一样的人阅读,这种著述被归为‘民族志’。”[1!20世纪30、40年代,大批国人至甘青藏区进行考察研究,众多文章、专著随之发表出版,这些材料可称之为“早期民族志”。它们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甘青藏区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也在表达着考察家“自己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高丙中;;民族志发展的三个时代[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李绍明;;评李安宅遗著《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J];中国藏学;1990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继焦;;走出研究范式的困境:企业人类学的“四层次分析法”[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6期
2 张福强;;“他者”的认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甘青藏区民族志文本之人类学解读[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4期
3 汪洪亮;;四川师范大学人文社科学术传统论略[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4期
4 莫代山;;散杂居少数民族志书写的继承与创新——读王希辉新著《从马背到牛背:散杂居蒙古族社会与文化变迁》[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6年03期
5 周恩宇;;道路研究的人类学框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3期
6 张继焦;;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范式的转变:从“差序格局”到“社会结构转型”[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3期
7 黄金;;散杂居民族志:散杂居民族研究的新进展——王希辉新著《从马背到牛背:散杂居蒙古族社会与文化变迁》评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年02期
8 黄金;;少数民族节日文化研究的新探索与新进展——刘冰清教授《中国节日志·姊妹节》评介[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6年02期
9 陈晓军;;一个跨文明“夹居者”的叩问——阿库乌雾“民族志诗歌”解读[J];中外文化与文论;2015年04期
10 刘波;;略论李安宅先生的学风及学术品格——以氏著《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为例[J];地方文化研究辑刊;2015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陈柏萍;;论清朝前期对甘青藏区的施政方略[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2 王璐;川青藏区行[J];中国西藏(中文版);1995年06期
3 杜常顺;从“西番诸卫”看明朝对甘青藏区的统治措施[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4 李建国;;近代甘青藏区度量衡制问题探析[J];西藏研究;2010年05期
5 周伟洲;;清代甘青藏区建制及社会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03期
6 董倩;明朝对西北民族地区的经营析论[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7 芈一之;八至十世纪甘青藏区社会状况述论[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02期
8 ;[J];;年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虹瑶;论洪武年间政府对甘青藏区的军事防御[D];兰州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9823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982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