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艺学论文 >

江西赣县金钩形小流域崩岗削坡开梯土壤水分特征及肥力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9 21:26
【摘要】:崩岗是我国南方地区侵蚀最剧烈、危害最严重的土壤侵蚀现象。国内外学者对红壤区崩岗侵蚀状况及治理进行了大量研究,崩岗治理的综合措施可概括为 上拦、下堵,中间削,内外绿化‖, 中间削‖也即削坡开梯,其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改变地表小地形,减缓地表坡度,减少水土流失,但另一方面削坡开梯整地过程中对土体巨大扰动势必会导致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削坡开梯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及管理模式等必然导致其地表植被覆盖状况的差异,直接影响土壤养分的循环过程、土壤养分的贮量和养分的有效性等肥力状况,导致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土地生产力的变化。因此了解崩岗削坡开梯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以及不同改造年限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特点能为崩岗削坡开梯后土壤的改良以及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本研究以江西省赣县金钩形小流域崩岗削坡开梯土壤为研究对象,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草灌混交林、橘园、梨园、泡桐林、马尾松林、杉木林、花生地、撂荒地)及不同改造年限(16年、12年、10年、6年、4年、1年)两方面,对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土壤水分特征以及土壤养分进行研究,并对土壤肥力质量进行评价,探讨崩岗削坡开梯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以及不同改造年限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土壤颗粒组成分形维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大小依次为:草灌混交林(2.78)撂荒地、梨园(2.77)橘园(2.76)杉木林(2.74)泡桐林(2.73)花生地(2.69)马尾松林(2.68)。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地表植被覆盖度不同,梯地土壤细颗粒在地表径流冲刷作用下损失情况不同。不同改造年限以及对照区(未进行削坡开梯改造的崩壁表土层)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大小依次为:16a(2.84)12a(2.81)10a(2.77)6a(2.73)CK(2.72)4a(2.71)1a(2.68)。在改造的前4年土壤结构相比对照区明显下降,随着年限的延长,土壤结构性能逐渐得到改善,并优于对照区。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全氮、全钾、速效磷、全磷养分含量相关性均达到了极显著性的水平,且呈正相关关系,与速效钾的相关性较小。(2)土壤水分特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利用Gardner模型对实测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进行拟合,结果显示花生地持水性能最差,草灌混交林与梨园的蓄水保水能力较好。土壤孔隙分析显示草灌混交林、橘园与梨园孔隙性较好,通气性与持水性能达到较好协调状态,花生地总孔隙度较低,且通气孔隙较大,土壤通气透水性能较好,保水保肥性能较差。不同年限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差异较明显,前4年土壤的蓄水持水性能比对照区要差,随着改造年限的延长,土壤的持水性能逐渐增强并显著优于对照区。从不同年限土壤孔隙分布情况可知,改造初期土壤总孔隙度减小,通气孔隙显著增大,土壤孔隙性显著下降,与第1年相比,第4年孔隙分布情况变化不明显,第6年开始恢复至对照区水平,继而随着年限的延长,土壤中总孔隙度与毛管孔隙逐渐增大,到改造的第16年,土壤的孔隙性明显提升,土壤结构性能显著增强。(3)土壤养分、土壤肥力质量研究区崩岗削坡开梯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全氮、全钾、全磷、速效磷等养分含量均比较缺乏,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仅有速效钾含量较丰富,属于中等偏上水平,整体上研究区坡改梯地土壤各养分含量均较低,肥力较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中各养分含量差异显著。通过土壤肥力质量指数法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肥力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从高到低依次为:草灌混交林花生地梨园橘园马尾松林泡桐林撂荒地杉木林。不同年限土壤养分含量随着改造年限的延长,整体上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但在改造初期土壤中各养分相比对照区有明显下降,第4年各养分指标开始恢复至对照区的水平。土壤综合肥力质量评价的结果显示:坡改梯改造的初期土壤肥力质量大幅度下降,继而随着改造年限的延长,土壤综合肥力质量显著提高并明显优于未进行坡改梯改造的崩岗区。综上所述,本研究区削坡开梯后,草灌混交林地表由于具有较好的物种群落组成和微生态环境,保持了相对较好的土壤质量;杉木林、泡桐林以及马尾松林等林地由于地表植被覆盖较低,大都呈现裸露状态,地表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结构较差,肥力质量较低;农耕地受人为影响肥力质量相对较高,但地表土壤质地偏砂化,结构较差。对崩岗进行削坡开梯并种植梨树,梯地土壤肥力状况以及土壤结构随着年限的延长表现出一定的变化特点,在改造的初期土壤理化性质显著下降,随着改造年限的延长,梯地的保水保土保肥效益逐渐体现,加上随着梯地梨园种植年限的延长,输入到地表中的有机物质不断累积,土壤结构不断得到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有效的提高。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15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小留,吕芬华,周智萍;海盐县土壤肥力质量演变及对策探讨[J];耕作与栽培;2003年03期

2 龙健,邓启琼,江新荣,刘方;西南喀斯特地区退耕还林(草)模式对土壤肥力质量演变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07期

3 李新举;胡振琪;刘宁;赵庚星;田素峰;;黄河三角洲土壤肥力质量的时空演变——以垦利县为例[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6年06期

4 程先富;郝李霞;史学正;朱华;;农田土壤肥力质量演化及其与景观特征的关系[J];中国农学通报;2007年12期

5 颜雄;张杨珠;刘晶;;土壤肥力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6 苏建平;黄标;丁峰;邹忠;殷丽萍;王冬梅;周志宏;陈小明;丁扣琪;李峰;;江苏省如皋市30年来土壤肥力质量演变分析[J];土壤通报;2009年01期

7 叶立新;刘胜龙;贾景丽;鲁小珍;张勇;;凤阳山不同群落土壤肥力质量评价[J];林业科技开发;2009年06期

8 徐晓嘉;雷国平;张慧;王元辉;;黑龙江省松嫩平原南部表层土壤肥力质量评价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0年05期

9 牛越先;;山西省坝地土壤肥力质量评价[J];水土保持学报;2010年05期

10 毕舒童;李兴佐;赵海勇;李坤;邵蕾;;空心村土壤肥力质量分析及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单奇华;;土壤肥力质量指标筛选方法探讨[A];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李培军;殷培杰;;第四章 土壤、食物安全和人类健康[A];中国土壤科学的现状与展望[C];2005年

3 安韶山;黄懿梅;李壁成;;宁南宽谷丘陵区土壤肥力质量对生态恢复的响应[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苏建平;丁峰;邹忠;陈小明;周志宏;王冬梅;殷丽萍;;江苏省如皋市30年来土壤肥力质量参数演变分析[A];江苏耕地质量建设论文集[C];2008年

5 陈江涛;颜雄;;“百里茶廊”茶园土壤肥力质量评价[A];湖南省茶叶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恩山;还土壤以健康,还农产品以绿色[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年

2 柯吉;肥水高效利用技术初步确定[N];农资导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淑娟;栽培耕作措施与长期施氮对旱地作物产量及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陈颖;蜀南竹海核心景区毛竹林土壤肥力质量指标与评价[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3 黎炜;煤矿充填复垦区土壤肥力质量变化与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4 徐茂;基于地统计学的江苏省环太湖地区土壤肥力质量演变特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5 安韶山;黄土丘陵区土壤肥力质量对植被恢复的响应及其演变[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6 刘金山;水旱轮作区土壤养分循环及其肥力质量评价与作物施肥效应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7 王代长;酸化土壤中养分离子的淋失机理及金属离子的反应动力学[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书玲;江西赣县金钩形小流域崩岗削坡开梯土壤水分特征及肥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2 唐华飞;基于遗传算法和模糊神经网络的土壤肥力质量评价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3 郑小佳;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耕作土壤肥力质量评价[D];四川农业大学;2006年

4 翟辉;湘西不同植被对土壤肥力质量的效应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5 张春;四川盆中丘陵区成土母质和地形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6年

6 刘婵;上海城郊土壤肥力质量时空变化特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7 纪浩;大兴安岭低质林改造后土壤肥力质量评价[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8 朱永磊;河北主要土壤肥力质量时空变异及评价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4年

9 李明悦;近20年来大同市土壤肥力质量的时空演化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10 杨甲华;红壤丘岗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337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26337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f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