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艺学论文 >

油—稻与麦—稻轮作体系水稻产量差异及其养分机制初探

发布时间:2020-05-04 22:48
【摘要】:长江流域是我国冬油菜主产区,同时也是油菜-水稻、小麦-水稻轮作体系的重要基地。菜籽油是我国传统的食用油,且近年来逐渐开发出油菜的多种功能。但自2011年起我国油菜种植面积和总产持续下滑,成本高、效益低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农民对油菜种植的积极性。因此,进一步明确油菜在轮作中的优势地位,将油菜纳入轮作种植体系,对油菜产业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探索两种主要轮作体系间水稻产量的差异及其初步机制,本研究以长江流域油-稻、麦-稻两种主要的水旱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整理课题组已有肥料田间试验数据,同时收集文献数据,建立了油-稻与麦-稻轮作体系产量、施肥量、养分吸收量以及氮损失的相关数据库,通过数据的综合分析比较油-稻与麦-稻轮作体系水稻产量差异及其对氮肥的响应,同时对土壤化学肥力进行综合评价,并针对两者的差异进一步分析了轮作体系间的养分收支,辅助化感培养试验初步探讨了油菜培肥养地的机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的轮作体系水稻产量有着显著的差异。尤其是在不施氮条件下,油-稻轮作水稻产量(6469 kg/hm~2)较麦-稻轮作(6049 kg/hm~2)高420 kg/hm~2。达到95%最高产量时,油-稻轮作体系氮肥用量为168 kg N/hm~2,明显低于麦-稻轮作(180 kg N/hm~2)。最佳经济产量和施氮量与此呈现类似的规律。在获得同等的水稻产量水平下,油-稻轮作表现出了更好的节肥效果。与麦-稻轮作相比,油-稻轮作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分别高出14.2%、10.4%和25.1%,油-稻轮作土壤综合属性得分(0.129)明显高于麦-稻轮作(-0.128)。2.秸秆不还田时,油-稻轮作体系的养分收支为51.8 kg N/hm~2、58.4 kg P_2O_5/hm~2和-145.0 kg K_2O/hm~2,麦-稻轮作体系为-0.4 kg N/hm~2、53.3 kg P_2O_5/hm~2和-138.3 kg K_2O/hm~2。钾素均处于亏缺状态,油-稻轮作体系土壤氮素盈余,麦-稻体系持平或略有亏缺。秸秆还田时,油-稻轮作体系的养分收支为147.5 kg N/hm~2、93.1 kg P_2O_5/hm~2和229.0 kg K_2O/hm~2,麦-稻轮作体系为107.2 kg N/hm~2、90.2 kg P_2O_5/hm~2和178.0 kg K_2O/hm~2。两种轮作体系氮、磷、钾均表现为盈余。3.两种轮作体系间氮损失没有显著差异。轮作体系周年平均氮素损失量为82.24-83.20 kg N/hm~2,占周年施氮量的21%;各种氮损失途径占周年施氮量比例为NH_3挥发(12.0%)淋溶(3.8%-4.8%)≈径流(4.0%-4.5%)N_2O排放(0.9%)。水稻季的氮素损失量约为旱季的2倍。通过文献分析,建立了两种轮作体系氧化亚氮排放、氨挥发与施氮量的定量方程。通过优化施肥,水稻、油菜和小麦三种作物体系均具有较大的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分别可以减少长江流域温室气体排放量2.3 Tg CO_2 eq、0.69 Tg CO_2 eq和0.44 Tg CO_2 eq。4.两种秸秆腐解液对水稻种子发芽均未表现出显著的影响。秸秆还田量为100和500 kg/亩时,油菜秸秆腐解处理水稻地上部干重和株高明显高于小麦秸秆腐解处理;蒸馏水腐解条件下,油菜秸秆处理水稻地上部干重较小麦秸秆处理高出10.7%-44.4%;营养液腐解条件下,油菜秸秆处理水稻地上部干重较小麦秸秆处理高出2.2%-12.1%。不同秸秆腐解液养分间的差异是影响水稻幼苗生长的重要因素。同时,油菜秸秆腐解产生的化感物质能够更好地促进水稻生长。综上所述,油-稻轮作体系水稻产量较麦-稻轮作高出420 kg/hm~2。油-稻轮作较高的土壤化学综合肥力是造成两种轮作体系差异的主要原因。其中,油菜季具有更多的氮素盈余供给后季水稻利用。除养分因素外,前季种植油菜还能够产生相应的化感物质促进水稻的生长。
【图文】:

面积图,油菜种植,加拿大,面积


华中农业大学 2019 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籽油是我国传统的食用油,大约能占国产油料作物产油量的 55%以油菜产业的发展,,对提高食用油自给率,满足消费需求有着重要意2018)。我国油菜最常见于油用,但近年来考虑到进口油料的压力和步需求,逐渐开发出油菜的“油、菜、花、蜜、饲、肥”等多种功能18;汪波等 2018;张哲等 2018)。因此,基于目前油菜生产的现状油菜种植面积十分必要。

技术路线图,技术路线


技术路线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511;S34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龚振平;邓乃榛;宋秋来;李中韬;;基于长期定位试验的松嫩平原还田玉米秸秆腐解特征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18年08期

2 李彬旭;秸杆腐解过程中有效氮保护的研究[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3年01期

3 张一平,白锦鳞,陈思根,韩劲,董建辉,邵晓荣;植物残体腐解过程中的能态变化特征[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4期

4 卞景阳;刘琳帅;孙兴荣;曾宪楠;王麒;冯延江;;施氮对寒地粳稻还田秸秆腐解及养分释放的影响[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9年05期

5 刘少东;汪春;张伟;王汉羊;;黑龙江垦区玉米秸秆腐解规律试验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9年08期

6 吴景贵,席时权,曾广赋,汪冬梅,姜岩,王明辉;玉米秸秆腐解过程的红外光谱研究[J];土壤学报;1999年01期

7 周淑清;王慧;黄祖杰;刘一凌;胡卉芳;;狼毒在土壤里腐解过程中对苜蓿化感作用的研究[J];中国草地学报;2008年04期

8 王旭东,于天富,陈多仁,殷宪强;玉米秸秆腐解过程物质组成及胡敏酸的动态变化Ⅰ.物质组成的动态变化[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1年03期

9 王志方;陈竞;代金平;古丽努尔·艾合买提;王小武;秦新政;李晨华;杨新平;;棉秸秆自然腐解过程中细菌菌群多样性分析[J];新疆农业科学;2019年01期

10 倪文海;刘欢;刘振涛;罗荣;周江敏;陈华林;葛世玫;代静玉;;水稻秸杆腐解过程溶解性有机质红外光谱研究[J];土壤;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王麒;冯延江;宋秋来;孙羽;曾宪楠;来永才;;不同氮肥梯度下寒地水稻秸秆腐解规律研究[A];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2018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8年

2 蔡丽君;赵桂范;盖志佳;刘婧琦;杜佳兴;张敬涛;龚振平;马春梅;;不同部位玉米秸秆腐解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A];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2018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8年

3 孙波;王晓s

本文编号:26491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26491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4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