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艺学论文 >

退耕植茶地土壤团聚体磷组分分布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5 06:33
【摘要】:磷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不同形态的磷素之间不仅可以互相转化,而且其有效性各异,团聚体粒径大小影响着磷素的分布,故研究川西低山丘陵区退耕植茶地土壤团聚体磷组分的变化对认识退耕植茶地在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磷素肥力的演变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雅安市名山区中峰乡不同年限的退耕植茶地(2-3年、9-10年、16-17年)为研究对象,选取相邻撂荒地为对照,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不同退耕植茶年限土壤团聚体磷组分的分布特征,分析了各粒径团聚体中磷组分的储量,以期从土壤团聚体角度揭示磷组分对退耕植茶的响应特征,为评价退耕植茶过程中土壤磷素肥力的演变及退耕植茶措施的综合效应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干筛处理下,各样地均以2mm粒径团聚体为主,达69%以上,5-2 mm团聚体含量次之,0.25 mm团聚体含量最少,占0.80%-5.46%。湿筛处理下,撂荒地(CK)、退耕植茶2-3年(RT2-3)和退耕植茶9-10年(RT9-10)均以0.5-0.25mm粒径含量最多,占26.55%-33.34%,2-1 mm粒径含量最少,占8.74%-9.92%;退耕植茶16-17 年(RT16-17),0.5-0.25 mm、1-0.5 mm和5 mm含量最多,0.25 mm含量最少。各样地微团聚体以250-50μm粒径微团聚体含量最多,占69.46%-76.11%,1μm粒径团聚体含量最少,占2.09%-2.86%。与撂荒地相比,5mm非水稳性团聚体、RT9-10 土壤2 mm和RT16-17 土壤0.5 mm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及250-50 μm粒径的微团聚体含量增加。随着退耕植茶年限的延长,5 mm粒径非水稳性团聚体、1 mm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及土壤250-50 μ粒径微团聚体含量增加。(2)非水稳性团聚体中Fe-P、Ca-P、中活性有机磷主要分布于0.25mm粒径团聚体中,分别为 91.40-278.77 mg/kg、12.12-56.95 mg/kg 和 97.80-313.29 mg/kg;Al-P、活性有机磷主要分布于1mm粒径团聚体中,显著高于其他粒径团聚体;撂荒地O-P主要存在于1 mm和0.25 mm粒径团聚体中,而退耕植茶地O-P则主要存在于2mm粒径团聚体中;中稳性有机磷在撂荒地中分布均匀,在退耕植茶地中主要分布于5-2mm和0.5 mm粒径团聚体中,高稳性有机磷在2 mm粒径团聚体中含量最高,为22.84mg/kg-32.40 mg/kg。与撂荒地相比,退耕植茶地中O-P、中稳性有机磷含量降低,且随着退耕植茶年限的延长,各粒径团聚体中O-P、Ca-P、中活性有机磷、中稳性有机磷均有所降低,而Al-P、Fe-P含量增加。20-40 cm 土层各磷组分的含量较0-20cm土层低,其变化规律与0-20 cm土层相似。(3)水稳性团聚体中Al-P主要分布于1 mm粒径团聚体中,为4.26-154.65 mg/kg;活性有机磷、中稳性有机磷主要分布于0.5 mm粒径团聚体中,分别为4.69-11.64 mg/kg和3.16-57.50 mg/kg;Fe-P、高稳性有机磷主要分布于2 mm粒径团聚体中;中活性有机磷主要分布于5 mm粒径团聚体中,为102.55-239.12 mg/kg;O-P分布较为均匀。0-20 cm土层和20-40 cm土层各有机磷组分的分布规律相似。与撂荒地相比,退耕植茶地Al-P、Fe-P、中活性有机磷含量增加,RT16-17两个土层O-P、中稳性有机磷含量降低。随着退耕植茶年限的延长,两个土层Al-P、Fe-P、中活性有机磷含量逐渐增加,而RT16-17中稳性有机磷和O-P含量降低。20-40 cm土层各磷组分的含量较0-20 cm 土层低。(4)微团聚中Al-P、Fe-P、活性有机磷、中活性有机磷、高稳性有机磷主要存在于1μm粒径的团聚体中;O-P主要存在于5-1μm和1 μm粒径团聚体中;Ca-P主要存在于250-50μm和1 μm粒径团聚体中;中稳性有机磷分布较为均匀。与撂荒地相比,RT9-10和RT16-17年Al-P、Fe-P、中活性有机磷含量显著增加,而RT16-17年O-P、中稳性有机磷含量降低。随着退耕植茶年限的延长,Al-P、Fe-P、Ca-P、中活性有机磷含量逐渐增加,O-P、中稳性有机磷含量降低。20-40cm土层各磷组分的含量较0-20 cm 土层低,其变化规律与0-20 cm 土层相似。(5)非水稳性团聚体各磷组分储量均在5 mm粒径团聚体最高;水稳性团聚体各磷组分储量均在0.5-0.25mm粒径团聚体最高;微团聚体各磷组分储量均在250-50μm粒径团聚体最高。RT16-17 土壤5 mm粒径非水稳性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各磷组分的储量增加。储量的变化与团聚体的分布表现出一致的规律。20-40cm土层各磷组分储量较0-20 cm 土层低,其变化规律与0-20 cm 土层相似。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15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荣勤雷;李若楠;黄绍文;周春火;唐继伟;王丽英;张彦才;;不同施肥模式下设施菜田土壤团聚体养分和微生物量特征[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9年07期

2 尚应妮;胡斐南;赵世伟;霍娜;常闻谦;;不同胶结物质对黄绵土团聚体形成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7年02期

3 邬铃莉;王玉杰;王彬;王云琦;胡波;谭锦;;干湿交替作用对西南地区黄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7年03期

4 梅芝;林秋寒;李雪娇;陈桂花;张娇;王伟鹏;;灵空山油松林下不同土层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J];城市地理;2017年16期

5 郑晓萍,卢升高;富铁土团聚体稳定性的表征及其物理学机制[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5年03期

6 孙天聪,李世清,邵明安;长期施肥对褐土有机碳和氮素在团聚体中分布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5年09期

7 葛荣德,刘志宏,,陈慧光,张多默,赵天从;工艺条件对氧化锆超细粉未团聚体表面分维的影响[J];中南矿冶学院学报;1994年04期

8 徐真祥,朱宣惠,杨正方;制备工艺对ZrO_2(Y_2O_3)-Al_2O_3超细粉末团聚状态的影响[J];硅酸盐学报;1988年03期

9 姚贤良,于德芬;关于集约农作制下的土壤结构问楲——Ⅲ.不同培育条件下土壤结构的微形态特征[J];土壤学报;1988年01期

10 迟卓男,李懋强;陶瓷粉末中团聚体结构表征的研究[J];无机材料学报;198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辉;窦森;;长期施用玉米秸杆对黑土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和性质的影响[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郝翔翔;窦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黑土团聚体及其腐殖质数量特征[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吴s

本文编号:26496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26496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f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