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艺学论文 >

多种监测技术在普洱某水库水土保持及治理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0-06-17 05:30
【摘要】:防治地质灾害最重要的技术手段就是工程措施,一般来说就是采取建(构)筑物或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及生物植被工程等,以加固、稳定变形地质体,从而控制地质灾害的发生。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方面。本文以云南普洱某小型水库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为例。采用地面监测、调查监测和巡查法等多种监测技术,对水库库区重点对象水土流失进行了动态监测,监测重点关注了扰动地治理率、水土流失治理度、土壤流失控制比、拦渣率、林草植被恢复率、林草覆盖率六个指标。通过本工程水土保持监测的实施,得到了如下结论:(1)通过监测结果认为,本工程水土保持工作都做得比较全面,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因项目建设引发的水土流失,未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2)在本文的监测活动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监测技术是“简易观测场监测”和“无人机技术监测”,通过监测数据得知,在小型水库方面运用,此技术较为实用、科学,可以运用到类似场景的监测活动中;(3)对水土保持常规重要数据进行了监测,通过监测数据实时反馈给水库建设施工单位,确保了整个施工期间的地质安全问题,有较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4)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初期对重点对象水土流失进行了动态监测,摸索了水库建设期间水土流失基本情况;施工期对水土流失防止措施进行了监测,确认了施工过程中工程措施的水土保持效果;项目完成时的土壤流失情况及六项关键指标达标,各阶段都有监测重点,达到了预期效果。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157.1
【图文】:

技术路线图,普洱,水库,水土保持


昆明理工大学硕士论文多种监测技术在普洱某水库水土保持及治理中的应用61.3.2技术路线本论文针对云南普洱某小型水库进行水土保持监测研究,主要技术路线如下:一、对水库水文地质条件及水土保持措施进行阐述,选取合适的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方法;二、对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方法及数据处理过程进行举例,确保方法选取的适宜性;三、对本水库项目的重点对象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监测、工程土壤流失情况监测和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监测的结果进行计算分析并简单评价;四、结论与展望。具体技术路线见图1-1。图1-1普洱某水库监测技术路线图

降雨量,气温


昆明理工大学硕士论文多种监测技术在普洱某水库水土保持及治理中的应用82.1.4气候库区所在地地势自北向南走向,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季风气候十分明显。降水量充沛,但年内分配不均,干湿季界线分明,11月至翌年4月为干季,降雨量占全年的13.5%,5月至10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的86.5%。地形地貌复杂,山高谷深,气候垂直变化突出,水平变化甚微。气温随海拨升高而降低,雨量随海拨升高而增加,光照山区少于河谷,具有典型的“立体气候”特点。雨热同季,低温干旱同期;积温偏低,但有效性高;降雨强度不大,且有效性雨量少。根据该县气象站历年的资料,多年平均气温19.1℃,极端最高气温39.2℃,极端最低气温-1.59℃,最冷月平均气温12.5℃,最热月平均气温23.5℃。多年平均降雨量1243.6mm,蒸发量1689.3mm,日照数1904.9小时,无霜期343天。根据项目区气象资料统计,该地区20年一遇1小时最大暴雨量为66.17mm,6小时最大暴雨量为103.0mm,24小时最大暴雨量为131.70mm(具体见图2-1,查自中央气象台)。图2-1该县历史平均降雨量及气温2.1.5土壤状况流域土壤在海拔1500m以下主要是泥质岩、紫色岩类风化冲、坡积母质发育成的赤红壤和水稻土。主要有2个土类组成,8个亚类,11个土属,24个土种。耕作土除发红田、锈水田、红木香土、酸羊肝土等速效养分低外,黄泥田、黄鸡粪土、黑鸡粪土、黄牛角石土、黄园圃土、紫园圃土等土壤肥力较高,适种性好,土壤以酸性土壤为主,pH值6.5以下的酸性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佳;王福蓉;;普洱:“警保联动”便民利民[J];道路交通管理;2019年12期

2 唐时华;;夜品普洱[J];人民司法(天平);2018年18期

3 周播;;爱上普洱,无需更多理由[J];绿色中国;2017年10期

4 ;《普洱学院学报》2017年第1-6期总目录[J];普洱学院学报;2017年06期

5 杜华波;李学俊;陈云兰;;普洱咖啡质量特征研究[J];中国热带农业;2018年02期

6 黄启庆;;“普洱学院一行到我校交流学习”行不通[J];汉字文化;2018年20期

7 龙麟;;清代普洱方志考述[J];上海地方志;2017年01期

8 姜楠;;《普洱之行》[J];现代装饰(理论);2017年01期

9 姜楠;;《普洱之行》[J];现代装饰(理论);2017年02期

10 华善曾;;普洱放歌[J];民族音乐;201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义贤;;任务引领型教学模式在《普洱茶艺》课程中的教学探索[A];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与发展——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普洱:砍掉茶树种咖啡[A];《上海茶业》2013年第2期(总第121期)[C];2013年

3 李志文;;打造“普洱咖啡”国际品牌的问题和建议[A];农村农业改革创新与农业现代化论文选编(下册)[C];2014年

4 李跃斌;;完善普洱脱贫攻坚的思考[A];第七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论文集——专题一:科普助力精准扶贫[C];2017年

5 李志文;;打造“普洱咖啡”国际品牌亟待解决的问题[A];第七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论文集——专题一:科普助力精准扶贫[C];2017年

6 王伊倜;张舰;唐轩;王熙蕊;胡毅;窦筝;;从总规实施评估看规划实施机制建设——以普洱为例[A];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规划实施与管理)[C];2018年

7 熊昌云;;普洱茶生产规范化与标准化探讨[A];农业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赵明;马燕;张冬莲;苏小琴;;普洱熟茶后发酵过程细菌多样性的16S rRNA基因文库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0分会场:科技创新与茶产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9 白华;;专家谈普洱热利弊[A];上海市茶叶学会2007-2008年度论文集[C];2008年

10 韦俊位;林立金;朱雪梅;;浅谈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A];四川省水土保持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郎晶晶;普洱 1221支志愿服务队充实战疫力量[N];云南日报;2020年

2 本报记者 张国营;普洱奏响战“疫”志愿者之歌[N];普洱日报;2020年

3 通讯员 付文伟;工行普洱分行筑牢抗疫防火墙[N];普洱日报;2020年

4 本报记者 臧灵;筑巢引凤 “智聚”普洱[N];普洱日报;2019年

5 记者 刘绍容;玉磨铁路(普洱段)建设有序推进[N];普洱日报;2020年

6 通讯员 王旭 陈春梅 严媛;普洱供电局:扶贫“疫”线践初心[N];普洱日报;2020年

7 本报记者 臧灵;普洱:内外兼修打造美丽县城[N];普洱日报;2019年

8 市委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普洱:以整改落实成效取信于民[N];普洱日报;2019年

9 记者 王博喜莉;卫星带队慰问湖北武汉滞留普洱游客[N];普洱日报;2020年

10 本报记者 张国营;为普洱市民的“文明乐章”点赞[N];普洱日报;202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毛燕;普洱、西双版纳地区壳幔速度结构与强震衰减预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2 杨新河;普洱茶色素提取、分级及生物活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3 周月敏;面向小流域管理的水土保持遥感监测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5年

4 程远志;普洱地震活跃区深部电性结构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6年

5 董元;大数据环境下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9年

6 郭存杰;陕京管道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及监测预警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6年

7 白相东;秦岭北缘断裂带活动性对地质灾害影响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8年

8 谢正团;白龙江流域地质灾害高发区典型城镇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与防灾对策[D];兰州大学;2019年

9 郝文新;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7年

10 谢久兵;基于MAPGIS的广州市主要陆地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代水晶;多种监测技术在普洱某水库水土保持及治理中的应用[D];昆明理工大学;2018年

2 杨泱;普洱茶多糖的提取分离及功能评价[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3 郭晓昆;普洱电信3G业务运营成本优化管理探讨[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4 卢昱睿;主体互动中的普洱传统音乐转型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5年

5 金鸣;普洱供电局安全目标管理研究[D];云南大学;2014年

6 钱车;普洱烟区不同海拔高度烤烟产质量的比较[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7 耿素祥;云南玉溪和普洱烤烟物质代谢与积累差异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2011年

8 陶慕珂;普洱熟茶和竹节参的化学成分研究[D];云南中医学院;2013年

9 陈保;普洱青茶的提质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孟宪钰;普洱熟茶加成儿茶素及茶褐素化学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7171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27171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c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