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艺学论文 >

三种蛀食性害虫磷化氢抗性与有效浓度及溯源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1 01:54
【摘要】:本课题采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推荐的磷化氢抗性测定方法,测定了采自国内17个地区的玉米象、米象和谷蠹三种蛀食性害虫的抗性,并研究了不同磷化氢熏蒸浓度(100、200、300、400、500 mL/m3)下三种蛀食性害虫的成虫和隐蔽于小麦籽粒内的卵、幼虫和蛹(隐蔽虫态)的致死效果,分析完全致死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同时从仓房条件、储粮状况和熏蒸技术三个方面对采集单位进行信息调查,并对害虫的抗性成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如下:试验测定的3个玉米象品系的LC50值范围为0.0066~0.0078 mg/L,其对磷化氢均未产生抗性;测定的9个米象品系的LC50值范围为0.0135~0.3898 mg/L,其抗性系数(Rf)均小于40,属弱抗性;测定的9个谷蠹品系的LC50值范围为0.0083~1.3895 mg/L,其抗性系数从1.0到173.7不等,各品系间抗性差异较显著。测定的3个玉米象品系的不同虫态对磷化氢的耐受力大体上可排序为:蛹≈卵≈幼虫成虫。在100 mL/m3磷化氢浓度下熏蒸6 h时,3个玉米象品系成虫的死亡率均在94%以上,且将熏蒸时间延长至12 h时,各品系死亡率均达100%。在100 mL/m3磷化氢浓度下熏蒸48 h时,可完全致死3个玉米象品系的卵、幼虫和蛹,当将磷化氢浓度升到400mL/m3及以上时,完全致死3个玉米象品系的卵、幼虫和蛹的熏蒸时间可缩短至24 h。磷化氢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全致死籽粒内玉米象的卵、幼虫和蛹,而杀死成虫所需的时间更短。测定的4个米象品系的不同虫态对磷化氢耐受力大体上可排序为:蛹≈卵幼虫成虫。在100 mL/m3磷化氢熏蒸浓度下,抗性系数分别为1.2、8.0、16.3和35.4的米象成虫在接触磷化氢1 d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死亡,且在100 mL/m3熏蒸浓度下完全致死各品系成虫所需的时间分别为3 d、4 d、5 d和5 d;在200和300 mL/m3熏蒸浓度下完全致死各品系成虫所需的时间均为2 d、2 d、3 d和3 d;在400 mL/m3熏蒸浓度下完全致死各品系成虫所需的时间分别为1 d、2 d、2 d和2 d;在500 mL/m3熏蒸浓度下完全致死各品系成虫所需的时间均缩短至1 d。在100 mL/m3磷化氢浓度下,完全致死抗性系数最高(Rf=35.4)和最低(Rf=1.2)的两个米象品系的卵、幼虫和蛹所需的熏蒸时间分别为9 d和6 d;当将浓度升高到500 mL/m3磷化氢浓度时,完全致死这两个品系的卵、幼虫和蛹所需的熏蒸时间均缩短至6 d。高浓度下完全致死害虫的不同虫态所需要的熏蒸时间较短,但低浓度下延长熏蒸时间同样可以完全致死各虫态。测定的4个谷蠹品系的不同虫态对磷化氢的耐受力大体上可排序为:蛹卵幼虫成虫。其中幼虫对磷化氢的耐受力与成虫相差不是很大,卵对磷化氢的耐受力与蛹相差不大,但卵和蛹的耐受力远大于成虫。在100 mL/m3磷化氢浓度下,抗性系数分别为1.0、38.0、114.2和163.4的谷蠹成虫死亡率达到100%所需的熏蒸时间分别为80 min、7.5 d、9 d和9.5 d;在200 mL/m3磷化氢浓度下,各品系成虫死亡率达到100%所需的熏蒸时间分别为60 min、5.5 d、5.5 d和5.5 d;在300 mL/m3磷化氢浓度下,各品系成虫死亡率达到100%所需的熏蒸时间分别为60 min、4.5 d、4.5 d和4 d;在400 mL/m3磷化氢浓度下,各品系成虫死亡率达到100%所需的熏蒸时间分别为60 min、4 d、3.5 d和3.5 d;在500 mL/m3磷化氢浓度下,各品系成虫死亡率达到100%所需的熏蒸时间分别缩短至40 min、3.5 d、3.5 d和3 d。在100 mL/m3磷化氢浓度下熏蒸420 min时,敏感品系谷蠹的卵、幼虫和蛹均可被完全致死;当浓度上升到500 mL/m3浓度时,卵、幼虫和蛹的完全致死时间可缩短至300 min。在100 mL/m3磷化氢浓度下分别熏蒸14.5 d、12.5d和15.5 d时,抗性系数为163.4的谷蠹品系的卵、幼虫和蛹均可被完全致死,当浓度上升到500 mL/m3浓度时,卵、幼虫和蛹的完全致死时间分别缩短至7.0 d、5.0 d和7.5d。结果表明,三种害虫的各品系中,均有较易于被磷化氢致死的个体,且抗性较强者被短期致死的个体相对较少,抗性种群总体对磷化氢的耐受力较大。不同虫态在同一浓度下的死亡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在同一熏蒸时间下,死亡率随着浓度的升高而增大。从仓房条件、储粮状况及熏蒸技术三个方面对采集地区进行抗性溯源及成因分析,发现仓房气密性、储粮温度、熏蒸剂量、密封时间及熏蒸浓度和有效浓度的保持时间均与害虫抗性形成有关。玉米象均属敏感品系,与调查信息的相关性不大,这可能与玉米象本身的抗性机制有关。在严格把关储粮指标和仓房气密性的基础上,辅以多种有效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害虫的抗性发展,如对粮堆进行局部熏蒸或对储粮进行薄膜密封环流熏蒸。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37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淑荣,王殿轩,高美须,原锴,温贤芳;电子束处理对玉米象繁殖力的影响[J];核农学报;2005年01期

2 白春启;曹阳;尚艳娥;呙琴;李燕羽;;米象和玉米象蜡层与护蜡层成分的气质联用鉴定[J];粮食储藏;2007年06期

3 杨志远 ,吴国雄;对米象、玉米象分布的初步调查[J];郑州粮食学院学报;1981年02期

4 杨志远;吴国雄;;江西省米象和玉米象分布的初步调查[J];江西植保;1981年02期

5 王兆唐;利用玉米象的北向爬行习性进行防治[J];植物保护;1982年01期

6 罗禄怡;米象、玉米象种缘关系的讨论[J];贵州农业科学;1983年05期

7 王兆唐;;利用玉米象的北向爬行习性进行防治[J];山西农业科学;1983年06期

8 熊继文;蒙黔英;;不同温度和饲料对玉米象生长、发育、繁殖及形态的影响[J];贵州农学院学报;1985年02期

9 杨志远;;米象和玉米象种间杂交初步研究[J];粮食储藏;1986年01期

10 杨志远;黄培;吴国雄;;米象与玉米象及其杂交后代染色体的观察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198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淑荣;王殿轩;高美须;原锴;温贤芳;;利用电子加速器辐照处理小麦中玉米象的生物学效应研究[A];中国原子能农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周增臣 杨灵朋;诱集防治玉米象方法[N];山东科技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张世敬;28载痴心守护粮仓[N];大同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马玉花;苦杏仁精油提取及其杀虫活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郭立辉;储粮中昆虫和霉菌产生二氧化碳特性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5年

2 王继婷;三种蛀食性害虫磷化氢抗性与有效浓度及溯源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6年

3 高远;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 Motschulsky)试验种群生物学特性及生态学特征的研究[D];云南农业大学;2014年

4 徐威;小麦中玉米象发生与危害临界值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2年

5 邱艳;石菖蒲根茎提取物β-细辛醚对玉米象生物活性及杀虫机理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6 姚英娟;新植物源杀虫剂及其混剂防治玉米象、印度谷螟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7 王宇新;紫苏精油对玉米象成虫的生物活性及酶活力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233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27233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8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