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艺学论文 >

微透析技术在秸秆还田化感作用研究中的初步应用

发布时间:2020-07-07 16:55
【摘要】:秸秆还田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随着近年来秸秆还田的普及,在稻-油轮作区,由水稻秸秆直接还田引发的负效应日益凸显。许多研究认为由木质素降解产生的单体酚酸类化合物(以下称酚酸)是植物材料腐解产生的主要化感物质,但水稻秸杆还田后产生的负效应是否为酚酸作用的结果,尚需进一步研究阐明。另外,在当前化感作用的机理和机制研究上还存在技术瓶颈,能够准确监测土壤中化感物质真实动态的研究方法被认为是正确的突破路径。本研究首先采用parker bioassay法,以秸秆混土培养获得的土壤水提取液为培养基,以油菜和稗草为受体进行了生物测试,以稗草为对照,从各项生物指标上评价了秸秆处理对油菜的化感效应。生物测试结果表明:秸秆处理对油菜和稗草都具有化感作用,表现为低促高抑,但从整体上看,在所有时期均未对油菜和稗草种子发芽率有显著影响,对两者的胚根生物量有增加趋势。秸秆处理对油菜和稗草种子幼芽的化感抑制作用集中体现在对地上部分生物量抑制上,其中对油菜地上部分生物量最显著抑制培养时间为7 d-15 d两个时期,其化感效应指数为-17.7%,高于稗草的-9.5%,这说明其受到的抑制作用强于稗草。这充分肯定了水稻秸秆处理对油菜幼苗的化感作用。对试验中土壤水提取液酸酸总含量的统计结果显示:土壤水提取液中酚酸总含量为3.3-49.0μg/g,与前人的结果处于同一数量级。水稻秸秆处理所致的土壤水溶态酚酸总量的最大增幅也出现在培养7 d-15 d时,与油菜幼芽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化感抑制率呈现显著相关性,肯定了酚酸对于水稻秸秆化感作用的意义。土壤水溶态C与水溶态酚酸总量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则肯定了秸秆处理后土壤中水溶态酚酸的增加是水稻秸秆腐解的结果。本研究为突破化感作用研究的技术瓶颈,尝试引入了微透析技术,对化感物质进行原位、实时、持续取样分析,以上述实验土壤水提液中普遍被检出且总含量最高的对羟基苯甲酸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部分重要环境因素对对羟基苯甲酸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液体环境和石英砂及土壤环境下,透析平衡都在45 min~90 min之间;在10℃~35℃,随着温度升高回收率显著提高(0.01p0.05);在5.29~8.04的pH值范围内,pH值地降低有利于回收率提高;在不同灌流液下,探针提取对羟基苯甲酸的回收率情况分别为:纯水0.01 MNaN030.01 MHC10.1 MHC1。基于前述条件,本研究以稻-油轮作系统中2种代表性的土壤为介质,在25℃恒温条件下,以0.01 MNaN03为灌流液,在持续6小时的取样时间内,利用微透析技术对两次以不同浓度(土壤中正常水平浓度和5倍于正常水平的高浓度)外源添加的对羟基苯甲酸在土壤中不同时间节点的动态轨迹进行了持续性监测取样,通过HPLC进行检测分析。试验表明,在上述试验参数下,微透析技术可以有效反应出土壤中化感物质的动态变化轨迹,实现了对土壤中目标化感物质原位、连续、微空间尺度取样。肯定了微透析技术在研究非根际-根际-植物体系中化感物质去向的巨大潜力。本论文最后在前述试验结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微透析提取—HPLC分析系统研究土壤中酚酸动态变化的研究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141.4;X712
【图文】:

稗草,油菜,发芽率,水稻


图中数据为平均值+标准偏差;多重比较采用LSD法;图1一图7相同。逡逑2.3.2水稻稻轩处理对油菜和碑草地上和根系生物量的影响逡逑由图2-2和图2-3可知,稻杆处理对油菜和稗草幼苗的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影响随着逡逑枯轩添加量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整个实验期间,稻杆处理对油菜和稗草幼苗总生物量逡逑都表现出显著负效应。稻巧处理对油菜和稗草生物量的影响主要缘于地上部生物量的变逡逑化,对油菜地上部分生物量的显著负效应发生在播种后7d-15d阶段,其中,不同稻轩逡逑量添加量水平之间的差异在播种15d最大,1.邋5倍稻杆还田量显示出最高的抑制效应。逡逑程杆处理对碑草地上部分生物量影响,仅在播种15邋d前后表现出明显抑制。其中1倍逡逑稻轩还田量水平影响最显著。从程杆处理对根系生物量的影响来看。由图2-3可W看出逡逑14逡逑

油菜,稗草,稻秸秆,根系生物量


第2章水稻稻轩还田对油菜的化感作用评价理后,油菜根系生物量呈现在时间上呈现出先升后降,随后再上升,油7d时最高,而稗草根系生物量变化在时间上呈现相反的动态,且在7d时轩添加量水平上,油菜和稗草的根系生物量都表现出低促高抑的响应。逡逑.6邋1逦1逡逑

根系生物量,油菜,稗草


第2章水稻稻轩还田对油菜的化感作用评价理后,油菜根系生物量呈现在时间上呈现出先升后降,随后再上升,油7d时最高,而稗草根系生物量变化在时间上呈现相反的动态,且在7d时轩添加量水平上,油菜和稗草的根系生物量都表现出低促高抑的响应。逡逑.6邋1逦1逡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汉虹;路雪林;李玉霞;刘志城;;化感作用的研究新趋向[J];世界农药;2008年01期

2 徐汉虹;路雪林;李玉霞;刘志城;;化感作用的未来研究需求及前景[J];世界农药;2008年02期

3 王海燕,蒋展鹏;化感作用及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2年06期

4 杨小茹;苏建强;郑天凌;;化感作用在赤潮调控中的意义及前景[J];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02期

5 李涛;;化感作用——一种自然的可供选择的防除杂草的方法(上)[J];世界农药;2008年02期

6 王洪斌;陈文慧;李信书;李士虎;阎斌伦;;海洋细菌Marinobacter adhaerens HY-3分离鉴定及对中肋骨条藻的化感作用[J];环境科学;2013年01期

7 藤井义晴;沈晓昆;;化感作用在生态循环农业中的应用[J];农业装备技术;2013年04期

8 孔燕;;浅析湖泊环境中凤尾莲的化感作用[J];环境科学导刊;2014年S1期

9 李涛;;化感作用——一种自然的可供选择的防除杂草的方法(下)[J];世界农药;2008年03期

10 邓然;张永丽;;大麦秸秆化感作用方法对农村饮水水源的藻类控制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卫红;;海洋微藻间的化感作用及其对赤潮过程的影响[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2 林文雄;董章杭;梁康迳;何华勤;郭玉春;梁义元;陈芳育;;水稻化感作用发育遗传及其与环境互作的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3 高承芳;董晓宁;李文杨;张晓佩;;苜蓿化感作用研究现状及前景展望[A];第三届中国苜蓿发展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曾任森;骆世明;;化感作用研究动态和对我国化感作用学科发展的几点建议[A];生态学的新纪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2000年

5 林文雄;何海斌;熊君;沈荔花;林瑞余;何华勤;梁义元;;水稻化感作用及其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6 顾和平;陈新;张红梅;姜晓宁;张t$t$;;植物的化感作用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A];首届长三角园艺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方群;崔莉凤;黄振芳;;水生植物化感作用对水体富营养化影响的思考[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环境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8 黄彦;朱朝华;骆焱平;;胡椒化感作用的研究[A];中国第三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第八届全国杂草科学大会、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水稻化感作用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方群;崔莉凤;黄振芳;;水生植物化感作用对水体富营养化影响的思考[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8年

10 李晶;刘新刚;董丰收;郑永权;;麦田伴生杂草播娘蒿挥发油的化感作用及其主要成分分析[A];中国第四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邹淑玲 通讯员 詹文理;发掘植物化感潜力 发挥神奇化感作用[N];广东科技报;2004年

2 中化化肥高级顾问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肖悦岩;生物间是相生相克关系[N];农资导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茜;银木凋落叶分解对四种农作物生长的化感作用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2 徐郑;核桃凋落叶分解的化感作用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3 耿广东;辣椒(Capsicum annuum L.)化感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4 林瑞余;小麦化感作用及其根际生态学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5 陈长宝;人参化感作用及其忌连作机制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6年

6 熊君;氮素营养调控水稻化感抑草作用的分子生态学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7 陈洪;香樟凋落叶分解的化感作用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8 鲍红春;沙芥化感作用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年

9 邬彩霞;几种豆科牧草化感作用的比较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10 沈慧敏;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化感物质释放途径及化感作用机理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兴发;梨根系化感成分及接种AMF抗化感作用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曾燕红;丛枝菌根真菌共生条件下黄花蒿根系及其分泌物化感作用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3 李贤宇;化感作用与宿根甘蔗苗期黄化的相关性初探[D];广西大学;2015年

4 季琳琳;淮北平原林农复合系统杨树化感作用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

5 何冬;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与盐生杜氏藻(Dunaliella salina)种间竞争及化感作用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6 付菲;稗属植物的分类鉴定及其与水稻化感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7 孙庆花;黄土丘陵区草本群落演替中优势种浸提液的化感作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8 任晶;人参根际有机酸的化感活性及环境行为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6年

9 张如义;香樟凋落叶分解对三种农作物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6年

10 贺婷婷;香樟凋落叶对辣椒的化感作用及施钾的缓解效应[D];四川农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7453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27453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5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