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艺学论文 >

东北坡岗地秸秆还田对水土氮磷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8 12:28
   东北坡岗农田水土流失问题长期存在,加上农作物秸秆不能还田利用,多为田间燃烧,大多数农田只用化肥不用有机肥,土壤表层有机质下降,水土流失导致黑土地退化日益严重,土壤耕层减少,蓄水保肥性能差、化肥利用效率下降、抗旱抗涝降低、作物根系发育空间减小、影响作物生长及其产量提高。土壤氮磷伴随水土流失产生的农田面源污染问题也日趋突出。本研究基于东北坡岗地水土氮磷保持与农作物秸秆还田需求,开展东北坡岗地作物秸秆还田对水土氮磷的影响研究。试验设计5个处理:玉米立茬少耕+横垄(CN),苜蓿粉碎还田+横垄(MR),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横垄(CR),大豆秸秆粉碎还田+横垄(SR),常规种植+顺垄(CK)。通过观测坡岗地水土及其携带氮磷流失数量与发生过程,两年田间试验取得了以下研究结果。秸秆还田对土壤全氮的增加没有达到显著水平,玉米、苜蓿和大豆秸秆还田没有显著差异。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显著高于立茬还田的土壤全氮量的20.6%,建议采用粉碎方式更有利于保持和提升土壤氮素养分容量。作物秸秆还田有利于降低表层土壤的碱解氮含量,能够有效的降低坡耕地农田径流过程中的氮素养分损失;玉米、苜蓿和大豆秸秆粉碎还田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作物秸秆粉碎还田显著降低表层土壤的硝态氮含量46.4%-58.4%,能够减少地表径流中的硝态氮流失;MR、CR、SR之间没有显著差异。CN的表层土壤硝态氮浓度比对照增加54.0%,容易引起土壤氮素损失,表明坡地不适合玉米秸秆立茬还田。秸秆还田对表层土壤总磷含量基本没有影响,MR、CR、SR之间没有显著差异,CN与CR也没有显著差异。秸秆还田对土壤速效磷的影响同于总磷,CN的土壤速效磷高于MR 77.4%,主要因为苜蓿吸收土壤磷较多。农作物秸秆还田对表层土壤的有机质提升不显著,MR、CR、SR之间没有显著差异,CN与CR也没有显著差异。可能是试验期太短,秸秆增碳效果没有发挥出来。秸秆还田与横垄种植能够有效的降低坡耕农田的土壤流失负荷。与CK相比,CN、MR、CR、SR土壤流失负荷分别减少24.1%、53.95、37.1%、49.1%。CN与CR相比,CR更有利于农田土壤保持。秸秆还田与横垄种植能够有效的降低坡耕农田径流量。与CK相比,CN、MR、CR、SR径流负荷分别减少51.2%、54.2%、52.2%、61.0%。玉米、苜蓿与大豆三种作物秸秆粉碎还田对坡耕农田地表径流量影响差异不明显,以及CN比CR高2.30%,均表明秸秆粉碎疏松土壤的功效高于秸秆差异。坡岗地玉米顺垄种植的土壤流失产生的总氮污染负荷1.95kg/hm2,CN、MR、CR、SR总氮污染负荷分别减少48.7%、65.9%、51.0%、62.0%;坡岗地玉米顺垄种植的土壤流失产生的总磷污染负荷0.75kg/hm2,CN、MR、CR、SR总磷污染负荷分别减少45.3%、66.7%、50.7%。60.0%。坡岗地玉米顺垄种植的农田径流产生的总氮污染负荷5.81 g/hm2,CN、CR、SR总氮污染负荷分别减少60.1%、32.2%、77.1%,MR提高了21.2%;坡岗地玉米顺垄种植的农田径流产生的总磷污染负荷3.77g/hm2,CN、MR、CR、SR总磷污染负荷分别减少44.8%、67.1%、91.8%、70.3%。由此可以看出,坡岗农田径流不存在氮磷污染。秸秆还田试验结果表明,CN、CR与CK相比,玉米产量均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对玉米秸秆粉碎还田处理而言,第二年产量为8961 kg/hm2与第一年7989 kg/hm2相比达到显著差异水平,说明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有利于玉米增产,玉米秸秆的立茬还田没有表现出增产效应。两年大豆的产量是2366.7、2365.6 kg/hm2,苜蓿的产量是5697.9、5885.4 kg/hm2。由此可见,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横垄种植技术有助于提升坡岗地农田水土氮磷保持效果;基于合适施肥量,苜蓿与大豆粉碎还田也能实现类似的水土氮磷保持功效。
【学位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6
【中图分类】:S14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炯蠡;梵净山东北坡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生态的研究[J];环保科技;1994年03期

2 金明植,朴惠善,李吉成,全炳武;长白山东北坡有毒植物化学成分分类及应用前景[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02年03期

3 全炳武,金明植,郑明善,朴惠善;长白山东北坡野生木本观赏植物资源[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2年01期

4 李孝军;;埕东北坡新近系天然气成藏特征及控制因素[J];内江科技;2009年06期

5 陈得水;;景观树种红榕在永春县的引种试验初报[J];林业科技;2014年04期

6 樊庆华;;埕东北坡沙河街组油气成藏规律研究[J];今日科苑;2009年22期

7 田玉梅,张义科;太行山长城岭南山东北坡植被的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4期

8 陈洋;白景文;杨靖;刘美玉;;贡嘎山东北坡地表水地球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9年04期

9 鹿洪友;;垦东北坡地区第三系油气成藏规律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年11期

10 淡文;;超越自我[J];当代体育;198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全炳武;金明植;;长白山东北坡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利用对策[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2 金明植;全炳武;;长白山东北坡野生生物资源及合理开发利用对策[A];“加入WTO和科学技术与吉林经济发展——机遇·挑战·责任”吉林省第二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2年

3 田官荣;全炳武;金明植;郑明善;;长白山东北坡生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A];兴边富民与少数民族发展——第十次全国民族理论专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4 姚素卿;;秸秆粉碎还田机的使用与故障排除[A];2006年晋冀鲁豫鄂蒙川云贵甘沪湘十二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河南分册)[C];2006年

5 高晶柱;孙红闯;王洪利;;玉米种植中环保可持续发展新式生产模式集成研究——秸秆粉碎还田生态循环利用机械化技术[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8分会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6 顾泽海;王保君;胡乃娟;张政文;徐蒋来;朱利群;;周年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及产量的影响[A];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6年

7 陈荣树;;四川丘陵地区秸秆还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措施——以江油市为例[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陈卫明;肖泽海;施兰芳;徐同云;;小麦秸秆还田量数学模型的研究[A];青年学者论土壤与植物营养科学——第七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二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9 王小芬;杨洪岩;马静静;李培培;崔宗均;;连年秸秆还田地土壤理化性状及微生物群特性[A];第十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王维钰;冯永忠;任广鑫;杨改河;;秸秆还田与施氮条件对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养分资源利用与碳排放的影响[A];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2018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金法 孙友;胜利油田生产经营箭头向上[N];中国石化报;2003年

2 记者 孙洪滨 通讯员 张增宝;沉寂30年重获高产油流[N];东营日报;2010年

3 王亮邋余念林 记者 严斌;“机”溃“狼烟”[N];成都日报;2008年

4 张唤卿;秸秆粉碎还田机操作技术要点[N];中国农机化导报;2013年

5 泗水县农机局 杨玉栋 王同义;秸秆粉碎还田效果好[N];山东科技报;2007年

6 记者 侯天仪 通讯员 孙增军 张建岗;秸秆还田还来清朗一片[N];石家庄日报;2014年

7 郭农;各地狠抓秸秆还田打造“绿色三夏”[N];粮油市场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张许峰 王博 董立龙;秸秆还田期待更多“碎客”[N];河北日报;2010年

9 丁玲娜;秸秆还田新技术有望推广[N];安徽日报;2008年

10 赵昌娜 房俊 王庆莹 薄克明;天津市小麦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机械化技术指导意见[N];中国农机化导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侯朋福;秸秆还田对稻麦生产力和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2 黄春;成都平原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农田系统运行效益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3 李继福;秸秆还田供钾效果与调控土壤供钾的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4 王麒;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对寒地水稻生长及土壤养分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5 王金洲;秸秆还田的土壤有机碳周转特征[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瑞芸;东北坡岗地秸秆还田对水土氮磷的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

2 干文芝;雀儿山东北坡草地退化评价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7年

3 钟全玉;垦东北坡新近系地层精细划分与沉积特征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4 杜朝伟;一种新型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机的研制与试验[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5 胡乃娟;秸秆还田量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碳库、微生物及产量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6 王静;连续免耕与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和小麦产量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4年

7 郑悦;生物炭与秸秆还田对盐碱地水稻土壤理化形状及产量的影响[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5年

8 冷冰涛;定量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施氮量在玉米上的效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9 张大伟;连续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轮换对土壤理化性状及水稻养分吸收和产量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10 李凤博;不同耕作方式下秸秆还田对直播田生态环境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216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28216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f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