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豆科绿肥提升土壤碳氮储量及降低环境代价的潜力与机制
【学位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S551;S512.11
【部分图文】:
第一章 文献综述1.1 研究目的和意义我国到 2050 年时人口依然会保持在 13 亿以上(AlexandratosandBruinsma,2012),为了确保粮食的自给自足,水稻、小麦和玉米等农作物一直以高产为主要目标。由于我国耕地面积仅为全球的 7%-9%,且有缓慢下降的趋势(国家统计局,2018),这使得提高单位面积农田的作物产量至关重要,因此现阶段作物生产以高化肥、高农药投入且耕翻频繁的集约化种植模式为主(图 1-1)。研究指出,大量的氮肥投入如果不能被作物及时吸收,会以氨气(NH3)、氧化亚氮(N2O)和硝态氮等活性氮的形式进入大气、土壤和水体,可引起多种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环境问题(景建元等,2017,Bouwmaet al. 2002; Kramer et al. 2006; Liu et al. 2013; Yang et al. 2015)(图 1-2)。过于频繁的耕作导致的土壤肥力下降、土壤结构破坏和养分流失等问题也不利于作物稳产与增产(Soane et al. 2012)。综上,中国农业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维持并逐步提高作物产量的前提下降低农业生产对土壤和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可持续发展。
泛应用无论是在世界范围内还是在我国都使农业系统中来自豆科植物(豆科以及绿肥)固定的氮在最近几十年中出现了大幅下降(Smil,2001)。其中的原是施用化肥能在短期内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且相对有机肥用量更少;另一植、翻压绿肥作物需要较多的人力和经济投入,不仅田间管理难度增加,而且产量可能优势不大。我国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绿肥种植面积大幅度下滑包括人们用地养地的观念逐渐淡化以及绿肥品种和利用形式相对单一等问题虽然氮肥对于维持和提高作物产量意义重大,但当投入量超过作物吸收量,活性氮的形式进入环境时,来自化肥的氮就成为了一种污染源。其中经由氨大气的氮与空气中的微小颗粒集合可加剧雾霾的发生(Plautz,2018;Anetal. 1-2);通过硝化作用形成的硝态氮不易被土壤固定,在降水和灌溉时随水在移,进而可能污染地下水源(Gu et al. 2013)(图 1-2);随地表径流进入河流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进而导致水质恶化,生态系统破坏(Monteagudoetal.20反硝化作用形成的 N2O、NOx则会导致空气污染和全球变暖等问题(Chen9)。治理过量氮肥投入引起的环境问题代价高昂:根据欧洲最近 5 年的氮素评仅欧盟成员国在此项的花费就高达 700-3200 亿欧元(Sutton et al. 201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麦高产且土壤剖面中硝态氮残留量低的氮肥施用范围,并确定优化氮肥用量。2.1.5 豆科绿肥配合优化氮肥用量下作物生产过程的环境代价以前述研究得出的结果为依据构建优化管理模式情景,并以当地农户的传统田间管理方式为对照。结合 LCA、36 个基于两种不同代表性浓度路径(representativeconcentration pathway, RCP)的气候模型、RothC 模型和氮周转经验模型,评估优化管理模式情景和农户传统管理方式在 2021-2100 年间 4 个不同时段(2021-2040,2041-2060,2061-2080 和 2081-2100)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动态,碳足迹的变化以及温室气体和活性氮释放的环境代价,明确优化管理模式降低环境代价的潜力与机制,为建立可持续种植模式提供有价值的信息。2.2 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封金铃,张航,赵俊杰;不同肥力土壤豆科绿肥作物生长发育及肥效的研究[J];土壤肥料;1990年05期
2 郭海军;周春来;;豆科绿肥在农业生产中的效应及其利用[J];西藏农业科技;1987年01期
3 李英法,张友金;桑基鱼塘种草养鱼配套模式研究[J];土壤肥料;1989年06期
4 陶启珍;何建平;;腐植酸盐对作物刺激作用的研究 Ⅵ——腐植酸盐提高豆科绿肥产量和含氮量的作用[J];腐植酸;1989年01期
5 曹景勤;;一种有发展前途的豆科绿肥具喙田菁[J];农业科技通讯;1989年05期
6 葛旦之;樊明宪;苏国栋;罗建新;;豆科绿肥叶蛋白提取技术研究初探[J];饲料工业;1989年Z1期
7 张学上;封金玲;赵俊杰;;几种豆科绿肥作物不同生育期养分和品质的变化对压青肥效的影响[J];陕西农业科学;1980年05期
8 高小丽;;西藏地区豆科绿肥种植现状与发展对策[J];现代农村科技;2018年07期
9 徐树传,黄建成,林国强,陈志雄,王金官,童川拉;果园新型豆科绿肥新品种——科杂1号[J];中国南方果树;1998年04期
10 徐树传,黄建成,林国强,陈志雄,王金官,童川拉;旱地豆科绿肥作物科杂1号的选育及应用研究初报[J];福建农业学报;1998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姚致远;旱地豆科绿肥提升土壤碳氮储量及降低环境代价的潜力与机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2 张达斌;黄土高原地区种植豆科绿肥协调土壤水分和氮素供应的效应及机理[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梦颖;豆科绿肥还田对玉米生长和氮素利用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8年
2 张丽琼;豆科绿肥压青对蔗地培肥及甘蔗抗旱性的效应研究[D];广西大学;2005年
3 李可懿;黄土高原旱地与豆科绿肥轮作和施氮对小麦产量及籽粒矿质养分的影响及其土壤学机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4 杨宁;豆科绿肥—冬小麦轮作提高小麦产量和营养元素含量的效应与土壤机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5 线琳;豆科绿肥对砖红壤磷、钾含量影响的研究[D];海南大学;2011年
6 张达斌;种植豆科绿肥和施氮对渭北旱塬冬小麦产量及土壤性质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7 赵娜;夏闲期种植豆科绿肥对旱地土壤性质和冬小麦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8 程洋;稻田不同冬绿肥种植模式的生产效益、养分利用及土壤培肥效应[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9 张巧娜;旱地麦田种植豆科绿肥及施氮对土壤硝态氮和重金属含量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10 代会会;豆科间作和地表覆盖对作物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450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2845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