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中北两熟区不同种植模式资源利用效率评价
发布时间:2021-01-26 14:15
两熟制是湖北省作物生产主要模式之一,其总面积占全省近50%左右,鄂中北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是湖北省主要的两熟制地区。随着近些年气候与生产条件的变化,鄂中北两熟制季节间光热资源配置不合理及水土资源与作物生长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比较突出,导致鄂中北两熟制地区现有部分模式周年产量、资源利用效率、以及经济效应偏低。本研究通过2017年-2018年大田试验,重点对粳稻-马铃薯、粳稻-绿肥、粳稻-油菜、粳稻-小麦、籼稻-冬闲、籼稻-油菜和籼稻-小麦7种两熟模式在鄂中北地区作物生长、温光资源利用、水肥资源利用、经济效益及温室气体排放等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作物生产力:稻麦模式(粳稻-小麦模式和籼稻-小麦模式)和粳稻-马铃薯模式的周年产量和水稻产量在荆门和枣阳地区均处于较高水平,周年产量均高于16.5t/hm2。稻油模式(粳稻-油菜和籼稻-油菜)模式表出出更高的周年生物量,且2种模式周年生物量枣阳试验点要高于荆门试验点。粳稻-马铃薯和粳稻-绿肥模式较其他模式在水稻季表现出更高的叶面积指数和群体生长速率。综合各项作物生长指标的表现,稻麦模式(粳稻-小麦和籼...
【文章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本研究技术路线图
图 2 2017-2018 年枣阳作物生育期日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变化Fig 2 Variation of daily average temperature, maximum and minimum temperature andprecipitation during crop season from 2017 to 2018 in Zaoyang
图 2 2017-2018 年枣阳作物生育期日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变化Fig 2 Variation of daily average temperature, maximum and minimum temperature andprecipitation during crop season from 2017 to 2018 in Zaoyang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稻田水旱轮作系统对土壤有机碳及产量的短期影响[J]. 曹培,朱杰,朱波,刘章勇. 安徽农业科学. 2019(04)
[2]绿肥油菜翻压还田对土壤肥力及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J]. 杨旭燕,何文寿. 吉林农业. 2019(03)
[3]我国马铃薯产量和化肥利用率区域特征研究[J]. 徐亚新,何萍,仇少君,徐新朋,马进川,丁文成,赵士诚,高强,周卫.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9(01)
[4]山东省主要农作物比较优势分析及其发展提升建议[J]. 庞力豪,邵蕾,张羽飞,姜凯阳,冷凇凝,王丽霞. 山东农业科学. 2018(11)
[5]紫云英还田配施氮肥对稻田土壤碳库的影响[J]. 马艳芹,黄国勤. 生态学杂志. 2019(01)
[6]江西省不同农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J]. 张晗,赵小敏,欧阳真程,郭熙,匡丽花,叶英聪. 水土保持研究. 2018(06)
[7]水分胁迫对冬小麦冠层辐射截获率和利用效率的影响[J]. 李华龙,窦子荷,蒋腾聪,冯浩,于强,何建强. 农业机械学报. 2018(09)
[8]轮作方式对冬水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 冯夕,江长胜,彭小乐,李彦沛,郝庆菊. 环境科学. 2019(01)
[9]长江中游地区水旱复种轮作模式资源利用率比较研究[J]. 杨滨娟,孙丹平,张颖睿,黄国勤.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8(08)
[10]水旱轮作模式下作物配置和肥水优化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J]. 潘艳华,王攀磊,郭玉蓉,王应学,刘树芳,张庆,朱红业,戴陆园. 西南农业学报. 2018(02)
博士论文
[1]氮肥深施模式下免耕稻田氮素利用及微生物调控机制研究[D]. 刘天奇.华中农业大学 2018
[2]稻油和棉油轮作模式下油菜季土壤氮素供应差异及其机制研究[D]. 卜容燕.华中农业大学 2017
[3]长江流域极端气候变化及其未来趋势预测[D]. 关颖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
[4]华北平原不同轮作模式节水减排效果评价[D]. 杨晓琳.中国农业大学 2015
[5]花后高温对水稻胚乳淀粉合成与蛋白积累的影响机理[D]. 韦克苏.浙江大学 2012
[6]南方稻田春玉米—晚稻种植模式资源利用效率及生产力优势研究[D]. 李小勇.湖南农业大学 2011
[7]水旱轮作区土壤养分循环及其肥力质量评价与作物施肥效应研究[D]. 刘金山.华中农业大学 2011
[8]超级杂交稻冠层特性与太阳辐射利用及其对产量影响的研究[D]. 李迪秦.湖南农业大学 2010
[9]南方丘陵季节性干旱区节水稻作综合效应研究及效益评价[D]. 肖新.南京农业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秸秆还田对稻麦系统作物产量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 柴凯斌.华中农业大学 2018
[2]播期对软米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资源与氮素吸收的影响[D]. 汪伟.扬州大学 2017
[3]冬水田转稻麦轮作对CH4排放的影响[D]. 任晓静.华中农业大学 2017
[4]稻田复种轮作对作物产量、土壤肥力及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 邓丽萍.江西农业大学 2017
[5]我国作物主要种植区气候生产潜力及种植适宜性分析[D]. 马润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7
[6]不同品种水稻主要生长指标与稻穗N、P养分的高光谱估测[D]. 陈瑛瑛.扬州大学 2016
[7]稻田复种轮作系统的作物生产力、生态环境效应及能流物流特征研究[D]. 徐宁.江西农业大学 2013
[8]不同稻田轮作体系下温室气体排放及温室气体强度研究[D]. 张啸林.南京农业大学 2013
[9]冬闲田种植马铃薯对后作土壤环境和水稻生长的影响[D]. 余泓.湖南农业大学 2010
[10]直播密度对水稻不同类型品种综合生产力的影响[D]. 卢燕.扬州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001257
【文章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本研究技术路线图
图 2 2017-2018 年枣阳作物生育期日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变化Fig 2 Variation of daily average temperature, maximum and minimum temperature andprecipitation during crop season from 2017 to 2018 in Zaoyang
图 2 2017-2018 年枣阳作物生育期日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变化Fig 2 Variation of daily average temperature, maximum and minimum temperature andprecipitation during crop season from 2017 to 2018 in Zaoyang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稻田水旱轮作系统对土壤有机碳及产量的短期影响[J]. 曹培,朱杰,朱波,刘章勇. 安徽农业科学. 2019(04)
[2]绿肥油菜翻压还田对土壤肥力及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J]. 杨旭燕,何文寿. 吉林农业. 2019(03)
[3]我国马铃薯产量和化肥利用率区域特征研究[J]. 徐亚新,何萍,仇少君,徐新朋,马进川,丁文成,赵士诚,高强,周卫.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9(01)
[4]山东省主要农作物比较优势分析及其发展提升建议[J]. 庞力豪,邵蕾,张羽飞,姜凯阳,冷凇凝,王丽霞. 山东农业科学. 2018(11)
[5]紫云英还田配施氮肥对稻田土壤碳库的影响[J]. 马艳芹,黄国勤. 生态学杂志. 2019(01)
[6]江西省不同农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J]. 张晗,赵小敏,欧阳真程,郭熙,匡丽花,叶英聪. 水土保持研究. 2018(06)
[7]水分胁迫对冬小麦冠层辐射截获率和利用效率的影响[J]. 李华龙,窦子荷,蒋腾聪,冯浩,于强,何建强. 农业机械学报. 2018(09)
[8]轮作方式对冬水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 冯夕,江长胜,彭小乐,李彦沛,郝庆菊. 环境科学. 2019(01)
[9]长江中游地区水旱复种轮作模式资源利用率比较研究[J]. 杨滨娟,孙丹平,张颖睿,黄国勤.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8(08)
[10]水旱轮作模式下作物配置和肥水优化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J]. 潘艳华,王攀磊,郭玉蓉,王应学,刘树芳,张庆,朱红业,戴陆园. 西南农业学报. 2018(02)
博士论文
[1]氮肥深施模式下免耕稻田氮素利用及微生物调控机制研究[D]. 刘天奇.华中农业大学 2018
[2]稻油和棉油轮作模式下油菜季土壤氮素供应差异及其机制研究[D]. 卜容燕.华中农业大学 2017
[3]长江流域极端气候变化及其未来趋势预测[D]. 关颖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
[4]华北平原不同轮作模式节水减排效果评价[D]. 杨晓琳.中国农业大学 2015
[5]花后高温对水稻胚乳淀粉合成与蛋白积累的影响机理[D]. 韦克苏.浙江大学 2012
[6]南方稻田春玉米—晚稻种植模式资源利用效率及生产力优势研究[D]. 李小勇.湖南农业大学 2011
[7]水旱轮作区土壤养分循环及其肥力质量评价与作物施肥效应研究[D]. 刘金山.华中农业大学 2011
[8]超级杂交稻冠层特性与太阳辐射利用及其对产量影响的研究[D]. 李迪秦.湖南农业大学 2010
[9]南方丘陵季节性干旱区节水稻作综合效应研究及效益评价[D]. 肖新.南京农业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秸秆还田对稻麦系统作物产量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 柴凯斌.华中农业大学 2018
[2]播期对软米水稻产量、生育期及温光资源与氮素吸收的影响[D]. 汪伟.扬州大学 2017
[3]冬水田转稻麦轮作对CH4排放的影响[D]. 任晓静.华中农业大学 2017
[4]稻田复种轮作对作物产量、土壤肥力及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 邓丽萍.江西农业大学 2017
[5]我国作物主要种植区气候生产潜力及种植适宜性分析[D]. 马润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7
[6]不同品种水稻主要生长指标与稻穗N、P养分的高光谱估测[D]. 陈瑛瑛.扬州大学 2016
[7]稻田复种轮作系统的作物生产力、生态环境效应及能流物流特征研究[D]. 徐宁.江西农业大学 2013
[8]不同稻田轮作体系下温室气体排放及温室气体强度研究[D]. 张啸林.南京农业大学 2013
[9]冬闲田种植马铃薯对后作土壤环境和水稻生长的影响[D]. 余泓.湖南农业大学 2010
[10]直播密度对水稻不同类型品种综合生产力的影响[D]. 卢燕.扬州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0012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001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