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艺学论文 >

长期连作及秸秆还田棉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07 01:54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植棉区,棉花播种面积占宜棉区耕地面积的70%左右,甚至在有些植棉团场达到95%,导致棉花连作面积大、连作时间长、连作问题突出。长期连作产生连作障碍,导致土传病害加重、土壤肥力降低、作物减产等问题,秸秆还田在提高土壤肥力、养分和有机碳储量改良土壤结构和物理性状的同时又会加剧病虫害并且秸秆腐解会释放化感物质产生自毒作用,利与弊共存。土壤有机碳及组分能够反映土壤性质和土壤肥力的变化,是综合评价田间管理措施对农田土壤质量影响的较好指标。因此,本文以棉花长期连作定位试验田为研究对象,以无秸秆还田连作棉田为对照,揭示了棉花秸秆持续还田下连作棉田理化性质、活性有机碳组分及腐殖质组分变化特征。试验结果如下:1.秸秆还田能够降低长期连作棉田060cm土壤BD,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BD逐渐降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BD增大;而无秸秆还田棉田土壤BD随着连作年限及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长期连作下秸秆还田棉田060cm土壤pH值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又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连作15年时达到最大,15年后土壤pH值开始明显下降,无秸秆还... 

【文章来源】:石河子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长期连作对土壤理化性状影响
        1.2.2 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
        1.2.3 连作和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的影响研究进展
        1.2.4 连作和秸秆还田对土壤腐殖质组分影响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田间试验设计
    2.3 研究方法
        2.3.1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2.3.2 土壤有机碳含量测定
        2.3.3 土壤有机碳密度的计算
        2.3.4 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测定
        2.3.5 土壤碳库管理指数计算
        2.3.6 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测定
        2.3.7 土壤微生物商计算
        2.3.8 土壤腐殖质组分及含量测定
        2.3.9 土壤胡富比、PQ值计算
        2.3.10 数据分析
第3章 长期连作及秸秆还田棉田土壤理化性质变化
    3.1 长期连作及秸秆还田棉田土壤容重变化
    3.2 长期连作及秸秆还田棉田土壤pH变化
    3.3 长期连作及秸秆还田对棉田土壤电导率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长期连作及秸秆还田棉田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变化
    4.1 长期连作棉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规律
    4.2 长期连作棉田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
    4.3 长期连作棉田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变化
    4.4 长期连作棉田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变化
    4.5 秸秆还田棉田土壤有机碳密度、碳库管理指数与连作年限关系
    4.6 长期连作对棉田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影响
        4.6.1 不同连作年限棉田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变化
        4.6.2 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不同土层间差异
    4.7 长期连作棉田土壤微生物商的变化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长期连作及秸秆还田对棉田土壤腐殖质组分含量影响
    5.1 长期连作棉田土壤腐殖质各组分含量的变化
        5.1.1 长期连作棉田胡敏酸含量变化
        5.1.2 长期连作棉田富里酸含量变化特征
        5.1.3 长期连作棉田胡敏素含量变化
    5.2 长期连作棉田腐殖质组分间含量的差异
20cm土层腐殖质组分含量的差异">        5.2.1 长期连作棉田 020cm土层腐殖质组分含量的差异
40cm土层腐殖质组分含量的差异">        5.2.2 长期连作棉田 2040cm土层腐殖质组分含量的差异
60cm土层腐殖质组分含量的差异">        5.2.3 长期连作棉田 4060cm土层腐殖质组分含量的差异
    5.3 秸秆还田及长期连作棉田土壤腐殖质组成的变化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讨论
        6.1.1 长期连作及秸秆还田棉田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6.1.2 长期连作及秸秆还田棉田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研究
        6.1.3 长期连作及秸秆还田棉田土壤腐殖质组分含量研究
    6.2 结论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控制条件下水肥耦合对黄泥田还田秸秆腐解及土壤碳转化的影响[J]. 苏朋,傅昱,何艳,徐建明,吴建军,吴良欢.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01)
[2]施肥结构对冷浸田土壤肥力及水稻生长的影响[J]. 刘杰,孙耿,罗尊长,肖小平,瞿德明,洪曦,罗贤树,罗志勇,余崇祥.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01)
[3]不同还田方式下木薯茎秆腐解及养分释放特征研究[J]. 邹雨坤,李光义,侯宪文,胡杨,陈运,张雪华,李勤奋.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4(06)
[4]农艺措施对干旱区棉田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影响[J]. 张前兵,杨玲,张旺锋,罗宏海,张亚黎,王进.  中国农业科学. 2014(22)
[5]3种腐熟剂促进玉米秸秆快速腐解特征[J]. 匡恩俊,迟凤琴,宿庆瑞,张久明,高中超,朱宝国.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4(05)
[6]不同恢复阶段人工沙棘林土壤腐殖质组成及性质[J]. 王鑫,王金成,刘建新.  水土保持通报. 2014(05)
[7]玉米秸秆及相关废弃物对黑土腐殖质结合形态的影响[J]. 赵欣宇,吴景贵,李建明,宋金红,冯娜娜.  水土保持学报. 2014(05)
[8]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有机碳矿化以及腐殖质特征的影响[J]. 路丹,何明菊,区惠平,何冰,沈方科,顾明华.  土壤通报. 2014(05)
[9]设施番茄连作对土壤理化性状、微生物数量及病虫害的影响[J]. 马灿,王明友.  吉林农业科学. 2014(04)
[10]氨化秸秆还田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冬小麦产量[J]. 余坤,冯浩,王增丽,丁奠元.  农业工程学报. 2014(15)

博士论文
[1]不同控制条件下堆肥过程中腐殖质的转化机制研究[D]. 孙向平.中国农业大学 2013
[2]微生物在土壤腐殖质形成与转化中作用的研究[D]. 崔俊涛.吉林农业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棉花秸秆还田对棉田土壤微生物和理化性状的影响[D]. 李金埔.山东农业大学 2014
[2]大豆重茬黑土中腐殖质结合形态及其组成的研究[D]. 王莉.吉林农业大学 2014
[3]不同秸秆量与无机肥配施对土壤理化性状和玉米生长的影响[D]. 刘敏.山东农业大学 2014
[4]连作对芸豆生理特性及土壤环境效应的影响[D]. 马瑞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5]不同耕作和培肥模式下豫中区麦田土壤微生物和腐殖质的研究[D]. 郭魏.河南师范大学 2013
[6]不同水分管理模式下秸秆还田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研究[D]. 杨连飞.扬州大学 2013
[7]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及土壤腐殖质影响的研究[D]. 戴亮.吉林农业大学 2012
[8]烟草连作对土壤有机碳含量、酶活性、碳源利用能力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D]. 何川.河南农业大学 2012
[9]不同有机物料对土壤肥力的影响[D]. 赵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10]连作对土壤性状和辣椒生育、生理代谢的影响[D]. 郭红伟.南京农业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0681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0681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2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