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艺学论文 >

麦秸不同还田方式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养分、温室气体排放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3-10 00:29
  温室气体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受到国内外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农业管理措施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我国是农业大国,作物秸秆非常丰富,秸秆还田作为一种合理有效解决秸秆的途径,对增加土壤养分、提高土壤肥力、提升作物产能等都有较好的效果,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焚烧秸秆造成的环境问题。然而,随着作物产量增加,秸秆量的不断增大,当前的秸秆还田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因此,探索能够实现秸秆全量、生态、安全的秸秆还田方式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于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淳化镇青龙社区试验基地,通过开展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稻麦轮作条件下,不同的麦秸还田方式对农田土壤养分、温室气体排放和作物产量的综合影响,旨在探索一种能够保障稻麦轮作区作物产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土壤肥力并且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适宜的秸秆还田方式,为指导和完善秸秆还田技术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麦秸还田能增加土壤养分,并且麦秸沟埋还田效果明显相较于对照麦秸不还田处理,麦秸还田能增加稻季土壤全氮的含量,并且麦秸沟埋还田处理比对照显著增加了 14.3%。麦秸还田也能增加稻季土壤... 

【文章来源】: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课题来源
        1.1.1 研究背景
        1.1.2 课题来源
    1.2 文献综述
        1.2.1 农田温室气体的产生及排放
        1.2.2 农业管理措施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1.2.3 秸秆还田技术的研究现状
        1.2.4 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1.2.5 秸秆还田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1.2.6 秸秆还田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试验开展与田间管理
    2.4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2.4.1 样品的采集
        2.4.2 样品的测定
        2.4.3 相关参数的计算方法
    2.5 数据分析
第三章 麦秸还田方式对作物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3.1 麦秸还田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3.1.1 对稻季土壤养分的影响
        3.1.2 对麦季土壤养分的影响
    3.2 麦秸还田方式对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2.1 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3.2.2 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3.3 讨论与小结
        3.3.1 讨论
        3.3.2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麦秸还田方式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4.1 试验区2014.6~2015.6平均气温和降水概况
    4.2 麦秸还田方式对稻季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4.2.1 对稻季甲烷排放的影响
        4.2.2 对稻季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4.2.3 对稻季甲烷和氧化亚氮季节排放量和增温潜势的影响
    4.3 麦秸还田方式对麦季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4.3.1 对麦季甲烷排放的影响
        4.3.2 对麦季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4.3.3 对麦季甲烷和氧化亚氮季节排放量和增温潜势的影响
    4.4 讨论与小结
        4.4.1 讨论
        4.4.2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麦秸还田方式对稻麦周年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影响
    5.1 麦秸不同还田方式对周年作物产量的影响
4和N2O周年排放量的影响">    5.2 麦秸不同还田方式对CH4和N2O周年排放量的影响
    5.3 麦秸不同还田方式对综合增温潜势及其排放强度的影响
    5.4 讨论与小结
        5.4.1 讨论
        5.4.2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1.1 麦秸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6.1.2 麦秸不同还田方式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6.1.3 麦秸不同还田方式对稻麦周年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影响
    6.2 结论
    6.3 创新点
    6.4 不足之处和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0737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0737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2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