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区沟道泥沙微生物群落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发布时间:2021-03-18 12:24
在黄土高原沟壑区,通过16Sr RNA基因片段和ITS高通量测序,研究沟道泥沙中细菌和真菌群落在上-中-下游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沟头相比,把口站的细菌群落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与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分别增加6.6%和10.5%,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降低15.1%;真菌群落中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的相对丰度增加7.7%,而子囊菌门(Ascomycota)降低30.2%;泥沙中黏粒含量与细菌丰富度(Chao1指数)和多样性(Shannon指数)之间显著负相关(P<0.05),与真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无显著相关性;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的空间差异与SOC、Olsen-P的变化有关(P<0.05).因此,泥沙中颗粒组成物和养分含量可能是影响沟道微生物群落变化的主要因素.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科学. 2019,39(10)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王东沟流域采样位置示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黄土丘陵区侵蚀坡面土壤微生物量碳时空动态及影响因素[J]. 覃乾,朱世硕,夏彬,赵允格,许明祥. 环境科学. 2019(04)
[2]红壤坡面土壤团聚体特性与侵蚀泥沙的相关性[J]. 钱婧,张丽萍,王文艳. 生态学报. 2018(05)
[3]黄土丘陵区小流域侵蚀环境对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J]. 杨佳佳,安韶山,张宏,陈亚南,党廷辉,焦菊英. 生态学报. 2015(17)
[4]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范式[J]. 毕华兴,刘立斌,刘斌.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0(04)
[5]流域泥沙过程机理分析[J]. 王光谦,李铁键,薛海,贺莉.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06(04)
[6]泥沙源区沟道输沙能力的计算方法[J]. 费祥俊,邵学军. 泥沙研究. 2004(01)
[7]黄河中游小流域坡沟侵蚀关系研究[J]. 陈浩,王开章. 地理研究. 1999(04)
[8]降雨特征和上坡来水对产沙的综合影响[J]. 陈浩. 水土保持学报. 1992(02)
[9]韭园沟流域沟间地、沟谷地来水来沙量的研究[J]. 徐雪良. 中国水土保持. 1987(08)
[10]黄土丘陵沟壑区高含沙水流的形成及汇流过程[J]. 王兴奎,钱宁,胡维德. 水利学报. 1982(07)
本文编号:3088317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科学. 2019,39(10)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王东沟流域采样位置示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黄土丘陵区侵蚀坡面土壤微生物量碳时空动态及影响因素[J]. 覃乾,朱世硕,夏彬,赵允格,许明祥. 环境科学. 2019(04)
[2]红壤坡面土壤团聚体特性与侵蚀泥沙的相关性[J]. 钱婧,张丽萍,王文艳. 生态学报. 2018(05)
[3]黄土丘陵区小流域侵蚀环境对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J]. 杨佳佳,安韶山,张宏,陈亚南,党廷辉,焦菊英. 生态学报. 2015(17)
[4]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范式[J]. 毕华兴,刘立斌,刘斌.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0(04)
[5]流域泥沙过程机理分析[J]. 王光谦,李铁键,薛海,贺莉.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06(04)
[6]泥沙源区沟道输沙能力的计算方法[J]. 费祥俊,邵学军. 泥沙研究. 2004(01)
[7]黄河中游小流域坡沟侵蚀关系研究[J]. 陈浩,王开章. 地理研究. 1999(04)
[8]降雨特征和上坡来水对产沙的综合影响[J]. 陈浩. 水土保持学报. 1992(02)
[9]韭园沟流域沟间地、沟谷地来水来沙量的研究[J]. 徐雪良. 中国水土保持. 1987(08)
[10]黄土丘陵沟壑区高含沙水流的形成及汇流过程[J]. 王兴奎,钱宁,胡维德. 水利学报. 1982(07)
本文编号:30883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088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