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艺学论文 >

中国农田土壤的有效锌含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21-03-23 04:23
  土壤有效Zn含量是土壤整体营养状况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明确中国土壤有效Zn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针对缺锌的土壤类型和区域采取有效的补Zn措施,可以实现微量营养元素的精准施肥。本研究以中国农业生态站监测点的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土壤有效Zn含量的时空差异,探讨了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理化性质(有机质、pH值、有效N、有效P、有效K与阳离子交换量-CEC)对土壤有效Zn含量时空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土壤有效Zn含量整体上处于中等水平,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分布趋势,与全国范围内土壤pH值分布、干湿区划分及土壤类型地带性分布有很好的相关性;在时间序列上,从2005年到2015年,土壤有效Zn含量呈上升趋势;土壤类型及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土壤有效Zn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土类中,水稻土和红壤的有效Zn含量较高,土地利用方式中,水田的土壤有效Zn含量最高;土壤理化指标中,土壤pH值和土壤有机质对土壤有效Zn含量有显著影响。风沙土、草甸风沙土、黄绵土等土类及水浇地和旱地等土地利用方式,要注重Zn肥的补充,并可通过土壤pH值的调整及施用农家肥等措施来提高土壤有效Zn含量。 

【文章来源】: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9,(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中国农田土壤的有效锌含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农业生态站分布图

土壤图,土壤,农业生态,年份


不同年份农业生态站的土壤有效Zn含量差异

土壤图,土类,土壤,年份


不同土类的土壤有效Zn含量存在显著差异,2005年不同土类的土壤有效Zn含量在0.25~2.52 mg/kg之间,2010年在0.50~2.84 mg/kg之间,2015年在0.66~2.82 mg/kg之间(表3)。以2010年为例:水稻土和红壤等土类的土壤有效Zn含量均较高,而有效Zn含量较低的土类主要为草甸风沙土、石灰性紫色土和灌耕土等;2005年的水稻土、红壤和草甸白浆土有效Zn的浸提方法为0.1mol/L的盐酸,土壤有效Zn含量为水稻土>红壤>草甸白浆土,但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剩余采用DTPA浸提的土类,土壤有效Zn含量为灰漠土、黄绵土和草甸风沙土等土类的有效Zn含量较低。时间序列上,不同土类的土壤有效Zn含量整体上呈增加趋势(图4)。潮土的有效Zn含量在2015年显著高于2010年和2005年,潮土的土壤有效Zn含量由开始的低水平变为中等水平,到2015年升高到高水平;草甸白浆土在2005年虽然采用的是盐酸浸提,稍高于2010年,但是显著低于2015年,由低水平变为2010年的中等水平,在2015年升高到高水平;风沙土和脱潜水稻土的土壤有效Zn含量在2005年、2010年和2015年这3个年份虽然有所变化,但是并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有效Zn含量分级水平也没有发生变化。2.4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有效Zn含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广元植烟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J]. 李珊,张浩,李启权,顾会战,王昌全,李冰,蒋欣烨.  核农学报. 2017(08)
[2]浙西北丘陵区农田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变异特征及影响因子[J]. 刘永红,倪中应,谢国雄,徐立军,钟林炳,马立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6(06)
[3]温度对不同年限日光温室土壤氮素矿化特性的影响[J]. 王士超,周建斌,陈竹君,满俊.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5(01)
[4]县域农田土壤铜、锌、铬含量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 庞夙,李廷轩,王永东,余海英,郭其灵,陈东明.  中国农业科学. 2010(04)
[5]Spatial Variability of Nutrient Properties in Black Soil of Northeast China[J]. S.J.HERBERT.  Pedosphere. 2007(01)
[6]pH和有机质对土壤中镉和锌生物有效性影响研究[J]. 杜彩艳,祖艳群,李元.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5(04)
[7]中国土壤土层厚度的空间变异性特征[J]. 王绍强,朱松丽,周成虎.  地理研究. 2001(02)
[8]我国土壤中锌含量的分布规律[J]. 刘铮.  中国农业科学. 1994(01)
[9]小麦供锌状况对叶片结构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J]. 王振林,沈成国,余松烈.  作物学报. 1993(06)
[10]三江平原土壤中的锌及锌肥效应研究[J]. 富德义,汪淑哲,朱颜明,吴敦虎,王起超,钟立梓,蔡兴文,魏永先,刘义立,郑淑学,黄庆余,张喜君,安月柏,张本勋.  地理科学. 1984(03)



本文编号:30951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0951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9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