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艺学论文 >

夏大豆土壤微生物有机碳及颗粒有机碳对不同耕作措施的响应

发布时间:2021-03-23 14:20
  【目的】研究周年土壤不同层次碳对耕作措施的响应,为复播条件下进行有利大豆土壤固碳的合理耕作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2017年大田滴灌条件下,设置翻耕覆膜(TP)、翻耕(T)、深松(ST)、免耕(NT)4种土壤耕作处理,研究不同耕作处理对不同土壤层次土壤总有机碳(SOC)、微生物有机碳(MBC)、土壤颗粒有机碳(POC)含量的影响。【结果】相对于T与TP处理,NT与ST处理均有利于增加0~10 cm表层土壤的SOC、MBC和POC的质量分数,但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在10~30 cm耕作层,TP处理较比于其余三种处理,能保持土壤中SOC、MBC和POC的质量分数。但在土层深度30 cm以下,ST处理的MBC、POC质量分数逐渐与其余三种处理的差异性逐渐增大并呈显著性差异。在0~60 cm土层深度,微生物有机碳与颗粒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范围分别为1.29%~2.35%与17.81%~31.99%,并均在深度至60 cm的土层达到最高点,其占在总有机碳的比率为ST>TP>T>NT。【结论】深松和免耕均能够有效增加表层土壤的SOC、MBC和POC的质量分数,其中深松对土层... 

【文章来源】:新疆农业科学. 2019,56(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夏大豆土壤微生物有机碳及颗粒有机碳对不同耕作措施的响应


不同耕作方式下复播大豆农田土壤总有机碳变化Fig.1Effectsofdifferenttillagemethodsonsoilorganiccarboninthesoilofthecultivatedsoybean

颗粒有机碳,农田土壤,方式,深松


稳定并促进形成,进而大幅增加了POC质量分数。在10~30cm耕层,TP处理的POC质量分数较NT、ST与T处理的分别高出8.16%、8.16%和11.34%,说明在耕作土层中,地膜覆盖促进了秸秆的腐化积累,增加了土壤中颗粒有机碳含量,从而获得最较高的POC质量分数。土壤深度至30cm以下,随土层深度增加,深松处理逐渐与其余三种处理的POC质量分数差异性增大并呈显著性差异。这可能是深松农机具作用于深层土壤后,促使土壤矿物质分解后转化为POC,进而活化了生土层。图3图3不同耕作方式下复播大豆农田土壤颗粒有机碳变化Fig.3Effectsofdifferenttillagemethodsonsoilparticlecarboninthesoilofthecompoundsowingsoybeanfield5101

有机碳,土壤颗粒,剖面分布,颗粒有机碳


6期安崇霄等:夏大豆土壤微生物有机碳及颗粒有机碳对不同耕作措施的响应图5土壤颗粒有机碳占总有机碳比例的剖面分布Fig.5Profiledistributionofsoilparticulateorganiccarbonasapercentageoftotalorganiccarbon3讨论3.1耕作措施对于总有机碳、颗粒有机碳及其微生物有机碳的影响不同耕作措施对于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及其组分影响不同[24-25],严昌荣等[26]研究表明,机械翻耕可以使作物残茬更加均匀的分布在土壤深处,有机碳更有利于在10~40cm土层中分布,从而增加深层土壤有机碳的含量。马忠明等[27]研究表明,不同耕作措施下的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有机碳、颗粒有机碳三种碳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且处理之间差异逐渐减小。武均、姜学兵等[28-29]研究显示,免耕处理可以有效提高0~10cm表层土壤中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能够减少土壤的扰动次数,具有培肥地力作用。这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研究表明,免耕与深松处理下的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质量分数均表现为表土层的含量最高,且免耕与深松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10~30cm的耕层,则以翻耕覆膜处理下的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质量分数最高。说明农机具将残茬翻入耕层后,覆膜能够加速其腐化分解,从而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3.2耕作措施对于微生物有机碳、颗粒有机碳占总有机碳比例的影响土壤微生物有机碳与颗粒有机碳被认为是土壤活性有机质的组分和量度指标,研究不同有机碳组分占总有机碳的比例更有助于了解土壤剖面碳素分布与水热条件的关系[30]。通过前人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有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膜下滴灌量对复播大豆土壤含水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J]. 杜孝敬,陈佳君,徐文修,符小文,陈传信,安崇霄,张永杰,房彦飞.  中国农学通报. 2018(12)
[2]渭北旱塬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养分分布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 杨艳,刘丹,张霞,李忠徽,赵世翔,李军,王旭东.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8(01)
[3]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川中紫土土壤碳库与玉米产量的影响[J]. 朱敏,王兴龙,张頔,孔凡磊,袁继超.  华北农学报. 2017(S1)
[4]长期定位施肥下灰漠土有机碳演变特征分析[J]. 王西和,蒋劢博,王志豪,刘骅.  新疆农业科学. 2016(12)
[5]不同耕作措施对麦田土壤碳储量和作物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J]. 李春喜,陈惠婷,马守臣,张令令,王敬婼,邵云.  华北农学报. 2016(04)
[6]耕作方式对土壤含水量及夏大豆生长的影响[J]. 李亚杰,唐江华,苏丽丽,张永强,彭姜龙,徐文修.  新疆农业科学. 2015(04)
[7]不同耕作措施下旱作农田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特征[J]. 武均,蔡立群,齐鹏,张仁陟,Yeboah Stephen,岳丹,高小龙.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03)
[8]耕作方式对绿洲灌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其分布的影响[J]. 马忠明,吕晓东,刘莉莉.  应用生态学报. 2015(01)
[9]气候突变后伊犁河谷两熟制作物种植区的变化及风险分析[J]. 牛海生,徐文修,徐娇媚,只娟,唐江华.  中国农业气象. 2014(05)
[10]滴灌棉田有机碳组分对不同比率有机无机肥配施的响应[J]. 岳会锦,陶瑞,褚贵新.  新疆农业科学. 2014(09)

博士论文
[1]耕作力学研究的土壤结构及其评价方法[D]. 丁启朔.南京农业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四川农业经济增长对二氧化碳排放影响的实证研究[D]. 李张巍.四川农业大学 2012
[2]养分管理与耕作措施对旱地土壤碳消长过程影响的研究[D]. 王燕.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



本文编号:30959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0959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3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