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玉米秸秆还田土壤细菌多样性特征
发布时间:2021-04-25 02:18
通过内蒙古半干旱冷凉地区玉米秸秆还田定位试验,结合常规分析手段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初步研究了玉米秸秆深翻还田后土壤有机质、纤维素酶活性及土壤细菌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玉米生育期的推进,土壤有机质含量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含量较高。玉米秸秆深翻还田一年(SF-Ⅰ)和连续两年玉米秸秆深翻还田(SF-Ⅱ)0~2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除了播种期差异显著外,其余生育期均无显著差异,但均与常规旋耕秸秆不还田(CK)有显著差异;20~40 cm土层SF-Ⅰ、SF-Ⅱ和CK有机质含量除了播种期差异显著外,其余生育期均无显著差异;玉米成熟期土壤有机质含量为SF-Ⅱ>SF-Ⅰ>CK;随着土层的下移土壤有机质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秸秆深翻还田后土壤纤维素酶活性明显增强,表现为SF-Ⅱ>SF-Ⅰ>CK;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增幅较高,与CK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纤维素酶活性随土层的下移逐渐下降,0~20 cm土层中,播种期至大喇叭口期秸秆还田土壤纤维素酶活性与CK间差异显著,其余时期无显著差异;20~40 cm土层中,仅播种期秸秆还田土壤纤维素...
【文章来源】: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9,(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土壤细菌16S rDNA文库构建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有机质
2.2 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分析
2.3 土壤细菌群落16S rDNA-PCR-DGGE分析
2.4 典型样品细菌16S rDNA文库构建
2.5 土壤细菌16S r DNA多样性指数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豆科秸秆、氮肥配施玉米秸秆还田对秸秆矿化和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J]. 李涛,葛晓颖,何春娥,欧阳竹.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6(12)
[2]秸秆还田与作物氮素利用关系研究[J]. 谢志煌,李彦生,于镇华,刘俊杰,王光华,刘晓冰,金剑. 土壤与作物. 2016(04)
[3]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黑土肥力特征的影响[J]. 梁尧,蔡红光,闫孝贡,刘剑钊,袁静超,张洪喜,任军,王立春. 玉米科学. 2016(06)
[4]秸秆还田深度对土壤微生物碳氮的影响[J]. 匡恩俊,韩锦泽,迟凤琴,宿庆瑞,张久明,高中超,朱宝国.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6(05)
[5]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和田风沙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 顾美英,唐光木,葛春辉,马海刚,张志东,徐万里.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6(04)
[6]耕作方式和秸杆还田对纤维素降解细菌多样性的影响[J]. 景音娟,李传海,朱安宁,邹芳,肖永良,曹慧. 土壤学报. 2016(04)
[7]深耕和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J]. 冀保毅,李传宝,赵亚丽,陈海雁,李潮海. 山东农业科学. 2015(11)
[8]生物炭和秸秆还田对华北农田玉米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J]. 张星,刘杏认,张晴雯,张庆忠,任建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5(10)
[9]黑龙江大豆轮作和连作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比较[J]. 朱英波,史凤玉,张瑞敬,武云鹏. 植物保护学报. 2014(04)
[10]玉米秸秆深翻还田土壤细菌群落16SrDNA-PCR-DGGE分析[J]. 萨如拉,高聚林,青格尔,于晓芳,闹干朝鲁,赵吉睿. 玉米科学. 2014(03)
博士论文
[1]基于C/N调节的沼液灌溉土壤氮淋溶控制研究[D]. 成剑波.西南大学 2016
[2]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及玉米生长特性的调控效应研究[D]. 于寒.吉林农业大学 2015
[3]设施菜地土壤硝化作用的特征及其微生物学机制[D]. 陈秋会.浙江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氮添加后辽西北稀树灌草丛土壤细菌结构及其与土壤碳氮的关系[D]. 刘昭霞.沈阳农业大学 2017
[2]三七根际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与功能研究[D]. 崔尹赡.昆明理工大学 2017
[3]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对夏玉米田土壤微生物特性和有机碳组分的影响[D]. 李晓莎.山东农业大学 2016
[4]基于宏基因学的农田土壤微生物响应气候变化的机理解析[D]. 刘珊珊.清华大学 2014
[5]基于PCR-RFLP技术的当归根际土壤细菌研究[D]. 马艳.西北师范大学 2014
[6]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对环境条件的响应[D]. 张彩霞.南京农业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158510
【文章来源】: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9,(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土壤细菌16S rDNA文库构建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有机质
2.2 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分析
2.3 土壤细菌群落16S rDNA-PCR-DGGE分析
2.4 典型样品细菌16S rDNA文库构建
2.5 土壤细菌16S r DNA多样性指数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豆科秸秆、氮肥配施玉米秸秆还田对秸秆矿化和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J]. 李涛,葛晓颖,何春娥,欧阳竹.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6(12)
[2]秸秆还田与作物氮素利用关系研究[J]. 谢志煌,李彦生,于镇华,刘俊杰,王光华,刘晓冰,金剑. 土壤与作物. 2016(04)
[3]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黑土肥力特征的影响[J]. 梁尧,蔡红光,闫孝贡,刘剑钊,袁静超,张洪喜,任军,王立春. 玉米科学. 2016(06)
[4]秸秆还田深度对土壤微生物碳氮的影响[J]. 匡恩俊,韩锦泽,迟凤琴,宿庆瑞,张久明,高中超,朱宝国.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6(05)
[5]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和田风沙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 顾美英,唐光木,葛春辉,马海刚,张志东,徐万里.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6(04)
[6]耕作方式和秸杆还田对纤维素降解细菌多样性的影响[J]. 景音娟,李传海,朱安宁,邹芳,肖永良,曹慧. 土壤学报. 2016(04)
[7]深耕和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J]. 冀保毅,李传宝,赵亚丽,陈海雁,李潮海. 山东农业科学. 2015(11)
[8]生物炭和秸秆还田对华北农田玉米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J]. 张星,刘杏认,张晴雯,张庆忠,任建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5(10)
[9]黑龙江大豆轮作和连作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比较[J]. 朱英波,史凤玉,张瑞敬,武云鹏. 植物保护学报. 2014(04)
[10]玉米秸秆深翻还田土壤细菌群落16SrDNA-PCR-DGGE分析[J]. 萨如拉,高聚林,青格尔,于晓芳,闹干朝鲁,赵吉睿. 玉米科学. 2014(03)
博士论文
[1]基于C/N调节的沼液灌溉土壤氮淋溶控制研究[D]. 成剑波.西南大学 2016
[2]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及玉米生长特性的调控效应研究[D]. 于寒.吉林农业大学 2015
[3]设施菜地土壤硝化作用的特征及其微生物学机制[D]. 陈秋会.浙江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氮添加后辽西北稀树灌草丛土壤细菌结构及其与土壤碳氮的关系[D]. 刘昭霞.沈阳农业大学 2017
[2]三七根际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与功能研究[D]. 崔尹赡.昆明理工大学 2017
[3]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对夏玉米田土壤微生物特性和有机碳组分的影响[D]. 李晓莎.山东农业大学 2016
[4]基于宏基因学的农田土壤微生物响应气候变化的机理解析[D]. 刘珊珊.清华大学 2014
[5]基于PCR-RFLP技术的当归根际土壤细菌研究[D]. 马艳.西北师范大学 2014
[6]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对环境条件的响应[D]. 张彩霞.南京农业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1585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158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