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时空分布及其产率变化分析
发布时间:2021-04-28 14:15
文章利用农作物产量、考虑区域差异的草谷比因子及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了我国2000-2015年的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及其分布特点和不同区域耕地的秸秆产率变化情况及生产潜力。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5年,我国的可收集农作物秸秆资源量从3.30亿t增至4.47亿t,且秸秆资源的增长速度有逐渐加快的趋势;秸秆资源分布具有区域差异性,2015年,河南、黑龙江及山东等省份的秸秆资源最为丰富,同时,河南、山东及新疆等省份的耕地秸秆产率较高,在这些地区发展农业生物质产业具有原料丰富、收集和运输成本较低等优势;2000-2015年,东北、华中和西北地区的秸秆资源量增长趋势明显,且东北、华北及西北地区的耕地秸秆产率增长超过60%,这些地区具有发展大型农业生物质利用产业的潜力。
【文章来源】:可再生能源. 2019,37(09)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0 引言
1 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研究方法
1.2.1 农作物秸秆资源分析
1.2.2 耕地秸秆产率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全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变化
2.2 2015年秸秆资源分布
2.3 2000-2015年区域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变化
3 讨论
4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灌水深度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黄洁,孙西欢,马娟娟,郭向红,狄楠. 节水灌溉. 2016(07)
[2]硅磷配施对低磷土壤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J]. 朱从桦,张嘉莉,王兴龙,张頔,康云海,孔凡磊,袁继超.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6(06)
[3]适宜北京地区雨养春玉米的化控模式探究[J]. 杜鑫,杨培岭,任树梅,廖人宽,王材源.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6(03)
[4]不同防冻剂处理对小麦生理特征和产量的影响[J]. 文廷刚,杨文飞,王伟中,杜小凤,吴传万,顾大路,吴雪芬,钱新民. 安徽农业科学. 2015(35)
[5]黑龙江省农作物生物质能发电潜力及环境价值研究[J]. 葛慧玲,焦扬,任永泰. 可再生能源. 2015(09)
[6]1990-2010年中国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潜力的影响[J]. 刘洛,徐新良,刘纪远,陈曦,宁佳. 地理学报. 2014(12)
[7]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英文)[J]. 刘纪远,匡文慧,张增祥,徐新良,秦元伟,宁佳,周万村,张树文,李仁东,颜长珍,吴世新,史学正,江南,于东升,潘贤章,迟文峰.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4(02)
[8]河南省农业剩余物资源潜力分析[J]. 吴明作,孟伟,赵勇,袁远. 可再生能源. 2014(02)
[9]近30年来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量的时空分布[J]. 朱建春,李荣华,杨香云,张增强,樊志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4)
[10]山东省秸秆资源储量及其分布特征评价[J]. 杨艳丽,张培栋. 可再生能源. 2011(04)
博士论文
[1]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评估及其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 何可.华中农业大学 2016
[2]长江中游地区双季早稻超高产形成特征及精确定量栽培关键技术研究[D]. 霍中洋.扬州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农作物秸秆资源量估算、分布与利用潜力研究[D]. 车莉.大连理工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165623
【文章来源】:可再生能源. 2019,37(09)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0 引言
1 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研究方法
1.2.1 农作物秸秆资源分析
1.2.2 耕地秸秆产率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全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变化
2.2 2015年秸秆资源分布
2.3 2000-2015年区域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变化
3 讨论
4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灌水深度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黄洁,孙西欢,马娟娟,郭向红,狄楠. 节水灌溉. 2016(07)
[2]硅磷配施对低磷土壤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J]. 朱从桦,张嘉莉,王兴龙,张頔,康云海,孔凡磊,袁继超.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6(06)
[3]适宜北京地区雨养春玉米的化控模式探究[J]. 杜鑫,杨培岭,任树梅,廖人宽,王材源.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6(03)
[4]不同防冻剂处理对小麦生理特征和产量的影响[J]. 文廷刚,杨文飞,王伟中,杜小凤,吴传万,顾大路,吴雪芬,钱新民. 安徽农业科学. 2015(35)
[5]黑龙江省农作物生物质能发电潜力及环境价值研究[J]. 葛慧玲,焦扬,任永泰. 可再生能源. 2015(09)
[6]1990-2010年中国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潜力的影响[J]. 刘洛,徐新良,刘纪远,陈曦,宁佳. 地理学报. 2014(12)
[7]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英文)[J]. 刘纪远,匡文慧,张增祥,徐新良,秦元伟,宁佳,周万村,张树文,李仁东,颜长珍,吴世新,史学正,江南,于东升,潘贤章,迟文峰.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4(02)
[8]河南省农业剩余物资源潜力分析[J]. 吴明作,孟伟,赵勇,袁远. 可再生能源. 2014(02)
[9]近30年来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量的时空分布[J]. 朱建春,李荣华,杨香云,张增强,樊志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4)
[10]山东省秸秆资源储量及其分布特征评价[J]. 杨艳丽,张培栋. 可再生能源. 2011(04)
博士论文
[1]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价值评估及其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 何可.华中农业大学 2016
[2]长江中游地区双季早稻超高产形成特征及精确定量栽培关键技术研究[D]. 霍中洋.扬州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农作物秸秆资源量估算、分布与利用潜力研究[D]. 车莉.大连理工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1656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165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