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区土壤动物多样性研究及弹尾目等节跳科昆虫系统分类
发布时间:2021-04-28 23:12
土壤动物可以作为一个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的指示生物,研究土壤动物的生态多样性特征可以为林业管理和粮食安全生产等提供科学依据。山东省菏泽市位于黄河的下游流域,是我国的一个重要林业基地和粮食产地,为了研究牡丹区土壤动物生态多样性和弹尾目等节跳科昆虫系统分类,于2014、2015两年度的夏季(7、8月份)和冬季(1、2月份),本次采用手拣法和Tullgren干漏斗法,对该地区的土壤动物进行了收集和分拣,同时对等节跳科的昆虫标本进行了分类鉴定研究。首先,牡丹区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研究。本研究选取5个典型的样地:杨树林(样地1)、柳树林(样地2)、河岸(样地3)、农田(样地4)和荒旧院落(样地5),利用“五点取样法”进行了样本采集,每个样地设4个重复。共捕捉到6847只土壤动物,分别属于7纲11目。其中,优势类群有囊螨科、粉螨科、奥甲螨科3类,分别占总捕获量的10.41%、11.83%、11.41%;常见类群有卷甲螨科、长角跳科、鳞跳科、等节跳科等13类,共占总捕获量的64.73%;稀有类群有圆跳科、唇足纲、半翅目、啮虫目4类,共占总捕获量的1.62%。在捕获的所有土壤动物中,螨类(2912只)和弹...
【文章来源】: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土壤动物的生态多样性研究
1.1.1 土壤动物的定义
1.1.2 土壤动物的分类
1.1.3 土壤动物的功能与应用
1.1.4 土壤动物的研究进展
1.1.5 土壤动物的研究展望
1.1.6 研究地概述与研究意义
1.2 牡丹区弹尾目昆虫系统分类
1.2.1 弹尾目等节跳科简介
1.2.2 弹尾目等节跳科的形态特征
1.2.3 中国跳虫分类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1.2.4 研究地概述与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分离装置
2.1.1 实验材料
2.1.2 分离装置
2.2 土壤动物多样性研究
2.2.1 样地选取和样本采集
2.2.2 土壤动物分离与鉴定
2.2.3 数据处理
2.3 牡丹区等节跳科的系统分类
2.3.1 跳虫的采集与分离
2.3.2 分拣和保存
2.3.3 样本清洗
2.3.4 透明处理与制片
2.3.5 装片的干燥和鉴定
2.3.6 跳虫超微结构观察
3 结果与讨论
3.1 牡丹区的土壤动物多样性研究
3.1.1 土壤动物的群落组成与数量分布
3.1.2 土壤动物群落的季节变化
3.1.3 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分布
3.1.4 不同样地的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
3.1.5 土壤动物群落的相似性
3.2 牡丹区弹尾目昆虫的描述
3.2.1 等节跳属Isotoma
3.2.2 德跳属Desoria
3.2.3 符跳属Folsomia
3.2.4 跳虫常用分类特征超微结构图
4 结论
4.1 牡丹区土壤动物多样性研究
4.2 牡丹区等节跳科的系统分类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文编号:3166355
【文章来源】: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土壤动物的生态多样性研究
1.1.1 土壤动物的定义
1.1.2 土壤动物的分类
1.1.3 土壤动物的功能与应用
1.1.4 土壤动物的研究进展
1.1.5 土壤动物的研究展望
1.1.6 研究地概述与研究意义
1.2 牡丹区弹尾目昆虫系统分类
1.2.1 弹尾目等节跳科简介
1.2.2 弹尾目等节跳科的形态特征
1.2.3 中国跳虫分类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1.2.4 研究地概述与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分离装置
2.1.1 实验材料
2.1.2 分离装置
2.2 土壤动物多样性研究
2.2.1 样地选取和样本采集
2.2.2 土壤动物分离与鉴定
2.2.3 数据处理
2.3 牡丹区等节跳科的系统分类
2.3.1 跳虫的采集与分离
2.3.2 分拣和保存
2.3.3 样本清洗
2.3.4 透明处理与制片
2.3.5 装片的干燥和鉴定
2.3.6 跳虫超微结构观察
3 结果与讨论
3.1 牡丹区的土壤动物多样性研究
3.1.1 土壤动物的群落组成与数量分布
3.1.2 土壤动物群落的季节变化
3.1.3 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分布
3.1.4 不同样地的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
3.1.5 土壤动物群落的相似性
3.2 牡丹区弹尾目昆虫的描述
3.2.1 等节跳属Isotoma
3.2.2 德跳属Desoria
3.2.3 符跳属Folsomia
3.2.4 跳虫常用分类特征超微结构图
4 结论
4.1 牡丹区土壤动物多样性研究
4.2 牡丹区等节跳科的系统分类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文编号:31663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166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