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艺学论文 >

不同利用方式对红壤关键带孙家小流域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5-13 21:54
  活性有机碳(AOC)是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土壤有机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以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县孙家小流域红壤关键带观测站为依托,采集了老稻田(old paddy,OP)(>200年)、新稻田(new paddy,NP)(<30年)、旱地(upland,U)(<20年)、橘园(orchard,O)(<30年)和林地(forest,F)(<30年)的表层土壤(0~15 cm)样本,分析了土壤总有机碳(TOC)、颗粒有机碳(POC)、易氧化有机碳(ROC)、水溶性有机碳(DOC)及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等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含量差异及春秋季变化,探讨了不同利用方式下关键带红壤中各形态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含量差异及其主要诱因。研究结果表明:红壤关键带中老稻田土壤TOC含量和密度及各组分活性碳含量均显著高于新稻田、旱地、橘园和林地;且只有稻田土壤DOC与旱地、橘园和林地土壤POC的春秋季变化差异显著。利用方式对土壤中各活性碳组分的存在比例影响差异显著,其中POC与ROC分别是稻田与旱地、橘园、林地土壤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活性碳组分;而DOC则是所占比例最低的活性有机碳组... 

【文章来源】: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9,41(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2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红壤关键带孙家小流域观测站概况
    1.2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1.3 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分析
        1.3.1 颗粒有机碳(POC)
        1.3.2 易氧化有机碳(ROC)
        1.3.3 溶解性有机碳(DOC)与微生物生物量碳(MBC)
        1.3.4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1.4 结果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利用方式对红壤有机碳总量的影响
    2.2 不同利用方式对红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2.2.1 溶解性有机碳(DOC)与微生物生物量碳(MBC)
        2.2.2 易氧化有机碳(ROC)
        2.2.3 颗粒有机碳(POC)
    2.3 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间及其与铁铝氧化物的相关关系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土壤溶解有机碳降解的研究进展[J]. 刘叶,刘文静,高祥森.  山东化工. 2018(15)
[2]铁促进土壤有机碳累积作用研究进展[J]. 王璐莹,秦雷,吕宪国,姜明,邹元春.  土壤学报. 2018(05)
[3]土地利用方式对江西红壤旱地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J]. 武琳,黄尚书,叶川,钟义军,黄欠如,成艳红,郑伟,孙永明,高蕊,周莺.  土壤. 2017(06)
[4]亚热带丘陵区红壤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的变化特征[J]. 马蓓,周萍,童成立,肖和艾,杨友才,吴金水.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7(01)
[5]红壤侵蚀地不同人工恢复林对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J]. 朱丽琴,黄荣珍,段洪浪,贾龙,王赫,黄诗华,易志强,张文锋.  生态学报. 2017(01)
[6]中亚热带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J]. 张仕吉,项文化,孙伟军,方晰.  生态环境学报. 2016(06)
[7]利用方式转变对水稻土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J]. 孔樟良.  土壤通报. 2016(02)
[8]土壤安全:从地球关键带到生态系统服务[J]. 朱永官,李刚,张甘霖,傅伯杰.  地理学报. 2015(12)
[9]缙云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J]. 李增全,江长胜,郝庆菊.  环境科学. 2015(11)
[10]中亚热带山区土壤不同形态铁铝氧化物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J]. 王小红,杨智杰,刘小飞,林伟盛,杨玉盛,刘志江,赵本嘉,苏瑞兰.  生态学报. 2016(09)



本文编号:31847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1847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f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