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艺学论文 >

秸秆和生物炭对砒砂岩与沙“复配土”稳定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5-16 19:26
  本研究将不同有机物料添加到砒砂岩与沙体积比为1∶2的复配土中,试验设置4个处理,对照(不添加有机物料,CK)、单施秸秆(秸秆5%,T1)、单施生物炭(生物炭5%,T2)、配施生物炭和秸秆(生物炭5%+秸秆5%,T3),分别培养30 d后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各处理的土壤需水量、团聚体粒径分布、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效率、平均重量直径、平均几何直径和分形维数等。研究结果表明:培养周期,四种处理的平均需水量以对照最高,且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各处理的团聚体百分含量(>0.25 mm)以CK最低,T3最高,趋势呈现为CK <T1<T2<T3,添加有机物料后的复配土稳定性指标均比对照高,且混施物料对团聚体稳定指标改善效果优于单一物料。在干筛法和湿筛法处理下,不同团聚体分形维数的范围为2.79~2.89,表现趋势为T3 <T2 <T1 <CK;湿筛法,复配土分形维数(y)与WR>0.25(x)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方程关系,即为y=-0.002 8x-2.989 2,且R2=0.93。研究综合分析,通过... 

【文章来源】: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 2019,4(07)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0 引 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样品采集
    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复配土培养期补水量
    2.2 复配土团聚体组成
    2.3 团聚体水稳性研究
    2.4 参数指标分析
    2.5 复配土团聚体分形特征
    2.6 关系分析
3 讨 论
    3.1 不同材料对复配土需水量的影响
    3.2 不同材料对复配土团聚体数量及大小的影响
    3.3 复配土分形维数及其相关性分析
4 结 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干湿交替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研究进展与展望[J]. 刘艳,马茂华,吴胜军,冉义国,王小晓,黄平.  土壤. 2018(05)
[2]生物炭改良风沙土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J]. 王道涵,邢聪慧,梅傲雪,吕林有.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5)
[3]秸秆还田与生物炭施用对黄褐土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积累的影响[J]. 乔丹丹,吴名宇,张倩,韩燕来,张毅博,李培培,李慧.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8(03)
[4]两种生物质炭对红壤团聚体结构稳定性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 何玉亭,王昌全,沈杰,李斌,李冰,陈林,潘兴兵.  中国农业科学. 2016(12)
[5]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技术简介及研究进展[J]. 王欢元,韩霁昌,杜宜春,张海欧,童伟.  安徽农业科学. 2015(12)
[6]砒砂岩与沙复配“土壤”的质地性状[J]. 张露,韩霁昌,马增辉,罗林涛,王欢元,李娟.  西北农业学报. 2014(04)
[7]种植年限对果园土壤团聚体分布与稳定性的影响[J]. 刘文利,吴景贵,傅民杰,梁运江,赵欣宇.  水土保持学报. 2014(01)
[8]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对小麦光合生理和产量的影响[J]. 李娟,韩霁昌,李晓明.  麦类作物学报. 2014(02)
[9]秸秆还田对宁南半干旱地区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J]. 张鹏,贾志宽,王维,路文涛,高飞,聂俊峰.  中国农业科学. 2012(08)
[10]中国生态恢复效果评价研究综述[J]. 吴丹丹,蔡运龙.  地理科学进展. 2009(04)



本文编号:31902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1902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2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