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艺学论文 >

草酰胺缓释肥对大田作物生长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5-18 05:31
  通过在室内进行土柱淋溶试验、土壤培养试验、水稻肥效试验、小麦肥效试验、玉米肥效试验、甘蔗肥效试验,本文研究了不同形态粒径的草酰胺缓释肥料的氮素释放规律,筛选出适合作物生长需求的草酰胺缓释氮肥,并与常规氮肥尿素对比研究草酰胺对大田作物生长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相对于尿素,草酰胺类肥料能在一定程度有效地减少氮素随水体的流失,此外,在不同形状的草酰胺类肥料中,球状草酰胺颗粒氮素淋溶总量明显低于其他两种草酰胺肥料,缓释性能最好。(2)草酰胺的造粒能延长肥效,粗粒径草酰胺(粒径2mm<φ<3mm)在土壤中降解释放的时间比粉状草酰胺长,草酰胺经造粒后,是性能较好缓释氮肥。(3)三大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的大田试验表明,与尿素相比,一次性施用等氮量的草酰胺类肥料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粮食产量,减少施用30%施氮量草酰胺类肥料能不减产甚至略有增产。相比尿素处理不减少产量的条件下,草酰胺类肥料处理的氮肥利用率都均有提高,其中减少30%施氮量的草酰胺类肥料在氮肥利用率方面增幅最大。(4)在经济作物上,应用草酰胺类肥料比普通尿素处理的甘蔗有效茎数、平均单茎重及株高、茎径等均有所提高,产量... 

【文章来源】: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农业生产面临挑战
        1.1.2 施肥是提高粮食产量的有效途径
        1.1.3 化学肥料利用率偏低
        1.1.4 缓/控释肥料有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
    1.2 草酰胺缓释肥料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草酰胺缓释肥料特性
        1.2.2 研究草酰胺缓释肥料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草酰胺的基本性质
        1.3.2 草酰胺的生产工艺
        1.3.3 草酰胺作为肥料的应用研究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草酰胺肥料的淋溶特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测试方法
        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2.1 全氮的淋溶特征
    2.3 小结
第三章 草酰胺肥料的养分释放特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土壤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试方法
        3.1.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3.2 试验结果分析
        3.2.1 土壤培养试验中草酰胺养分释放特性
    3.3 小结
第四章 草酰胺肥料的田间肥效研究
    4.1 水稻肥效试验
        4.1.1 材料
        4.1.2 实验设计
        4.1.3 采样及测定项目
        4.1.4 测试方法
        4.1.5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4.1.6 试验结果分析
        4.1.7 小结
    4.2 小麦肥效试验
        4.2.1 材料
        4.2.2 实验设计
        4.2.3 采样及测定项目
        4.2.4 测试方法
        4.2.5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4.2.6 试验结果与分析
        4.2.7 小结
    4.3 玉米肥效试验
        4.3.1 材料
        4.3.2 实验设计
        4.3.3 采样及测定项目
        4.3.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4.3.5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6 小结
    4.4 甘蔗肥效试验
        4.4.1 材料
        4.4.2 试验设计
        4.4.3 采样及测定项目
        4.4.4 测试方法
        4.4.5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4.4.6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7 小结
第五章 讨论
    5.1 草酰胺的氮素释放及其影响因素
    5.2 草酰胺类缓释肥对大田作物生长的影响及其施用方法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1932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1932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5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