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稀土尾矿库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其土壤肥力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5-18 07:06
以打拉亥村轻稀土尾矿库2011年人工栽植的不同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轻稀土尾矿库周边不同区域进行植被类型和土壤理化性质的调查,采用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方法科学分析植被类型对土壤肥力恢复的影响,并用土壤肥力计算不同植被类型其土壤肥力指数。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群落恢复土壤肥力存在一定差异,土壤物理性质在5个植被类型中均未达到土壤良性结构标准,S5区土壤非毛管孔隙度与毛管孔隙度比值最高分别是0.078、0.11和0.13,土壤结构仍需要改善;土壤容重介于1.62-1.81g/cm3之间,也没有能够达到土壤良性结构标准。土壤化学性质S2区由人工植被类型和野生植被类型组成,其土壤全磷、全钾、速效氮和速效钾的含量优于其他研究地;S4区地势最高,全部为落叶植物,以灌木为主,短期之内植物与土壤交换物质和能量最多,因此土壤pH值、有机质和全氮的含量优于其他研究地。在轻稀土尾矿库区域恢复土壤肥力研究中,应选择人工植被恢复模式治理轻污染区域土壤,人工植被+自然植被模式治理中、重污染区域的土壤。研究结果确定"国槐+毛白杨+油松+紫丁香+山桃+紫苜蓿+早熟禾"模式对其土壤肥力改良效果较好。
【文章来源】:西部林业科学. 2019,48(0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方法
1.2.1 植物群落调查方法
1.2.2 土壤理化性质调查方法
1.2.3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方法
1.2.4 土壤肥力评价方法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植物群落特征分析
2.2 不同植被群落恢复模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2.3 不同植物群落恢复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2.4 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3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1)土壤物理性质
(2)土壤化学性质
(3)土壤肥力评价
3.2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岩溶山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和年限土壤养分的变化[J]. 常恩福,李娅,李品荣,侬时增,刘永国,王竣.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8(02)
[2]植物修复稀土矿区土壤中放射性元素的方法研究[J]. 魏光普,于晓燕,杨轶凡,郭家华,陈鹏,杨超. 安徽农业科学. 2018(02)
[3]稀土尾矿库区土壤中稀土形态分布规律研究[J]. 郑春丽,张志彬,刘启容,陈敏洁,程昊辰,张雪峰. 稀土. 2016(02)
[4]稀土矿废弃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 王友生,吴鹏飞,侯晓龙,岳辉,彭绍云,马祥庆. 生态环境学报. 2015(11)
[5]南方稀土采矿恢复地土壤稀土元素含量及植物吸收特征[J]. 李小飞,陈志彪,陈志强. 生态学杂志. 2013(08)
[6]内蒙古包头白云鄂博矿区及尾矿区周围土壤稀土污染现状和分布特征[J]. 郭伟,付瑞英,赵仁鑫,赵文静,郭江源,张君. 环境科学. 2013(05)
[7]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铁尾矿物种多样性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王岩,李玉灵,石娟华,郭江,杜建云. 水土保持学报. 2012(03)
[8]稀土矿露天开采过程的污染及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J]. 高志强,周启星. 生态学杂志. 2011(12)
[9]红壤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理化性质相关分析[J]. 王昭艳,左长清,曹文洪,杨洁,徐永年,秦伟,张京凤. 土壤学报. 2011(04)
[10]矿区植被恢复措施对土壤养分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J]. 孟广涛,方向京,柴勇,苏建荣,和丽萍,李贵祥.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1(03)
硕士论文
[1]乌海市甘德尔山矿山植被恢复试验示范区规划设计[D]. 王慧.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
[2]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D]. 魏婉.南京林业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193364
【文章来源】:西部林业科学. 2019,48(0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方法
1.2.1 植物群落调查方法
1.2.2 土壤理化性质调查方法
1.2.3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方法
1.2.4 土壤肥力评价方法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植物群落特征分析
2.2 不同植被群落恢复模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2.3 不同植物群落恢复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2.4 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3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1)土壤物理性质
(2)土壤化学性质
(3)土壤肥力评价
3.2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岩溶山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和年限土壤养分的变化[J]. 常恩福,李娅,李品荣,侬时增,刘永国,王竣.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8(02)
[2]植物修复稀土矿区土壤中放射性元素的方法研究[J]. 魏光普,于晓燕,杨轶凡,郭家华,陈鹏,杨超. 安徽农业科学. 2018(02)
[3]稀土尾矿库区土壤中稀土形态分布规律研究[J]. 郑春丽,张志彬,刘启容,陈敏洁,程昊辰,张雪峰. 稀土. 2016(02)
[4]稀土矿废弃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 王友生,吴鹏飞,侯晓龙,岳辉,彭绍云,马祥庆. 生态环境学报. 2015(11)
[5]南方稀土采矿恢复地土壤稀土元素含量及植物吸收特征[J]. 李小飞,陈志彪,陈志强. 生态学杂志. 2013(08)
[6]内蒙古包头白云鄂博矿区及尾矿区周围土壤稀土污染现状和分布特征[J]. 郭伟,付瑞英,赵仁鑫,赵文静,郭江源,张君. 环境科学. 2013(05)
[7]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铁尾矿物种多样性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王岩,李玉灵,石娟华,郭江,杜建云. 水土保持学报. 2012(03)
[8]稀土矿露天开采过程的污染及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J]. 高志强,周启星. 生态学杂志. 2011(12)
[9]红壤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理化性质相关分析[J]. 王昭艳,左长清,曹文洪,杨洁,徐永年,秦伟,张京凤. 土壤学报. 2011(04)
[10]矿区植被恢复措施对土壤养分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J]. 孟广涛,方向京,柴勇,苏建荣,和丽萍,李贵祥.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1(03)
硕士论文
[1]乌海市甘德尔山矿山植被恢复试验示范区规划设计[D]. 王慧.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
[2]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D]. 魏婉.南京林业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1933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193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