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碳组分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5-21 14:17
为认识黄土丘陵区不同恢复模式对土壤碳组分的影响规律,寻找可以反映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碳库质量因子,以纸坊沟流域蟠龙山上6种恢复30年的植被恢复样地为研究对象,选取坡耕地和区域顶级群落侧柏林(Platycladus orientailis L.)为对照,分析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SOC)、重铬酸钾易氧化态碳(ROC)、高锰酸钾易氧化态碳(LOC)、非活性有机碳(NLOC)、微生物量碳(MBC)、水溶性有机碳(DOC)、盐浸提有机碳(SEOC)、热水浸提有机碳(HWEC)、热水浸提碳水化合物(HWC)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坡耕地由于不合理的利用方式,土壤碳组分含量较低,不同植被恢复显著增加了土壤活性碳组分,TOC,ROC,LOC,NLOC,MBC,SEOC,DOC,HWEC和HWC的含量分别较坡耕地增加了109%~228%,153%~338%,94%~212%,102%~271%,109%~142%,117%~288%,66%~149%,166%~279%和128%~217%,但是和天然侧柏林相比分别低了55.4%~72.4%,57.2%~75.3%,50.1%~69.0%,59.9...
【文章来源】:水土保持研究. 2019,26(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样品采集及分析
1.3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植被恢复模式对TOC及其组分的影响
2.2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TOC及其组分的敏感性分异特征
2.3 土壤碳库组分与养分相关性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桂林会仙喀斯特湿地水位梯度下不同植物群落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特征[J]. 徐广平,李艳琼,沈育伊,张德楠,孙英杰,张中峰,周龙武,段春燕. 环境科学. 2019(03)
[2]黄土高原纸坊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质量评价[J]. 马芊红,张光辉,耿韧,王兵. 水土保持研究. 2018(04)
[3]不同沙生植被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组分及其含量的差异[J]. 孙彩丽,刘国彬,马海龙,薛萐,张超. 草地学报. 2012(05)
[4]Abundance and Dynamics of Soil Labile Carbon Pools Under Different Types of Forest Vegetation[J]. JIANG Pei-Kun and XU Qiu-Fang Zhejiang Forestry College, Lin’an 311300 (China).. Pedosphere. 2006(04)
[5]雷竹高效栽培措施对土壤碳库的影响[J]. 姜培坤,周国模,徐秋芳. 林业科学. 2002(06)
博士论文
[1]黄土丘陵区退耕植被土壤C、N、P化学计量学特征与土壤有机碳库及组分的响应机制[D]. 赵发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
[2]黄土台塬区植被恢复对土壤碳组分影响研究[D]. 刘梦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子午岭植被恢复下土壤碳库演变特征及影响机理研究[D]. 姚小萌.陕西师范大学 2016
[2]陕北黄土高原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及酶活性特征研究[D]. 董扬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
[3]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区侵蚀环境下有机碳及其组分分布特征[D]. 张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199854
【文章来源】:水土保持研究. 2019,26(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样品采集及分析
1.3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植被恢复模式对TOC及其组分的影响
2.2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TOC及其组分的敏感性分异特征
2.3 土壤碳库组分与养分相关性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桂林会仙喀斯特湿地水位梯度下不同植物群落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特征[J]. 徐广平,李艳琼,沈育伊,张德楠,孙英杰,张中峰,周龙武,段春燕. 环境科学. 2019(03)
[2]黄土高原纸坊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质量评价[J]. 马芊红,张光辉,耿韧,王兵. 水土保持研究. 2018(04)
[3]不同沙生植被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组分及其含量的差异[J]. 孙彩丽,刘国彬,马海龙,薛萐,张超. 草地学报. 2012(05)
[4]Abundance and Dynamics of Soil Labile Carbon Pools Under Different Types of Forest Vegetation[J]. JIANG Pei-Kun and XU Qiu-Fang Zhejiang Forestry College, Lin’an 311300 (China).. Pedosphere. 2006(04)
[5]雷竹高效栽培措施对土壤碳库的影响[J]. 姜培坤,周国模,徐秋芳. 林业科学. 2002(06)
博士论文
[1]黄土丘陵区退耕植被土壤C、N、P化学计量学特征与土壤有机碳库及组分的响应机制[D]. 赵发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
[2]黄土台塬区植被恢复对土壤碳组分影响研究[D]. 刘梦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子午岭植被恢复下土壤碳库演变特征及影响机理研究[D]. 姚小萌.陕西师范大学 2016
[2]陕北黄土高原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及酶活性特征研究[D]. 董扬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
[3]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区侵蚀环境下有机碳及其组分分布特征[D]. 张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1998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199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