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估算及其空间分布
发布时间:2021-06-06 15:18
【目的】分析广西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及其空间格局,挖掘广西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开发潜力,为广西农作物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草谷比法分析广西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及其空间格局。【结果】广西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逐年增加,其中水稻、马铃薯和玉米秸秆是主要来源。2016年广西主要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为2306.86万t,可收集资源量为1868.32万t,可能源化利用量为1588.07万t,可转化能源量可折算为733.16万t标准煤。水稻秸秆资源主要分布在南部和北部地区;玉米秸秆资源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南部地区;薯类秸秆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和南部地区。【结论】广西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秸秆资源总量逐年平稳增加,水稻、薯类和玉米秸秆是主要来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和北部地区。
【文章来源】:西南农业学报. 2019,32(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2016年广西主要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Fig.1TheoreticalresourcesofmaincropstrawsinGuangxifrom2009to2016
薯类秸秆理论资源量,年均达536.15万t,占主要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总量的22.31%,其他各类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年均496.33万t,占主要农作物秸秆总量的22.67%。2.1.2广西主要农作物可收集资源量在广西主要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的基础上,采用农作物可收集系数,测算了2009-2016年广西农作物可收集资源量。由图2可知,2016年广西主要农作物可收图12009-2016年广西主要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Fig.1TheoreticalresourcesofmaincropstrawsinGuangxifrom2009to2016图22009-2016年广西主要农作物秸秆可收集资源量Fig.2CollectableresourcesofmaincropstrawsinGuangxifrom2009to20166041西南农业学报32卷
图32009-2016年广西主要农作物秸秆可能源化利用量Fig.3PossiblesourceutilizationofmaincropstrawsinGuangxifrom2009to2016集资源量达1868.32万t,主要为水稻秸秆和薯类秸秆,两者共占主要农作物可收集资源总量的74.56%。其中,水稻年均可收集资源量963.50万t,薯类356.54万t,油料和大豆分别为124.10和9.46万t。2.1.3广西主要农作物秸秆可能源化利用量通过对以往文献的研究,结合广西具体情况,参考Pu-rohit等[9-10]对生物能源化利用的研究,选择秸秆可能源比利用量为85.00%,测算农作物秸秆可能源比利用量。由图3可知,水稻秸秆和薯类秸秆可能源利用量较高,两者共占主要农作物秸秆可能源化利用量的比重高达74.56%。其中,水稻秸秆的可能源利用量最高,达到818.98万t;其次为薯类秸秆,可能源利用量达303.06万t。从变化趋势看,广西主要农作物秸秆可能源化利用量逐年增加,从2009年的1433.64万t提高到2016年的1588.07万t。2.1.4广西主要农作物秸秆可转化能源量根据农作物秸秆折标煤系数和广西主要农作物秸秆可利用量,计算出广西主要农作物秸秆可转化能源量。由图4可知,水稻秸秆和玉米秸秆的可转化能源量最高,两者共占主要农作物秸秆可转化能源量的71.49%。其中,水稻秸秆与玉米秸秆的年均可转化能源量分别达到351.34和142.44万t。由此可见,水稻和玉米是广西主要农作物秸秆可转化能源量的主要来源。从变化趋势看,广西主要农作物秸秆可转化能源量逐年增加,从2009年的653.25万t增加到2016年的733.16万t。按照最新的国内煤炭价格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牧业废弃物资源量评价[J]. 陈利洪,舒帮荣,李鑫.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8(11)
[2]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现状、困境及对策[J]. 于法稳,杨果. 社会科学家. 2018(02)
[3]中国秸秆养分资源及还田的时空分布特征[J]. 刘晓永,李书田. 农业工程学报. 2017(21)
[4]秸秆综合利用对节能减排的贡献效应研究[J]. 任继勤,于佩显. 科技管理研究. 2017(18)
[5]中国秸秆能源化利用潜力与秸秆能源企业区域布局研究[J]. 张崇尚,刘乐,陆岐楠,徐新良,仇焕广. 资源科学. 2017(03)
[6]湖南省农作物秸秆资源能源化潜力分析[J]. 张珺,陶干,唐伶芳.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6(15)
[7]新疆棉花秸秆资源量估算及其区域分布研究[J]. 张翠燕,马琼,王鹏程.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6(07)
[8]江苏省秸秆资源量估算及其区域分布研究[J]. 王雨辰,陈浮,朱伟,曾远文. 江苏农业科学. 2013(06)
[9]中国各省大田作物田间秸秆资源量及其时间分布[J]. 韦茂贵,王晓玉,谢光辉.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2(06)
[10]山东省秸秆资源储量及其分布特征评价[J]. 杨艳丽,张培栋. 可再生能源. 2011(04)
博士论文
[1]秸秆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D]. 毕于运.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
本文编号:3214641
【文章来源】:西南农业学报. 2019,32(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2016年广西主要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Fig.1TheoreticalresourcesofmaincropstrawsinGuangxifrom2009to2016
薯类秸秆理论资源量,年均达536.15万t,占主要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总量的22.31%,其他各类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年均496.33万t,占主要农作物秸秆总量的22.67%。2.1.2广西主要农作物可收集资源量在广西主要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的基础上,采用农作物可收集系数,测算了2009-2016年广西农作物可收集资源量。由图2可知,2016年广西主要农作物可收图12009-2016年广西主要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Fig.1TheoreticalresourcesofmaincropstrawsinGuangxifrom2009to2016图22009-2016年广西主要农作物秸秆可收集资源量Fig.2CollectableresourcesofmaincropstrawsinGuangxifrom2009to20166041西南农业学报32卷
图32009-2016年广西主要农作物秸秆可能源化利用量Fig.3PossiblesourceutilizationofmaincropstrawsinGuangxifrom2009to2016集资源量达1868.32万t,主要为水稻秸秆和薯类秸秆,两者共占主要农作物可收集资源总量的74.56%。其中,水稻年均可收集资源量963.50万t,薯类356.54万t,油料和大豆分别为124.10和9.46万t。2.1.3广西主要农作物秸秆可能源化利用量通过对以往文献的研究,结合广西具体情况,参考Pu-rohit等[9-10]对生物能源化利用的研究,选择秸秆可能源比利用量为85.00%,测算农作物秸秆可能源比利用量。由图3可知,水稻秸秆和薯类秸秆可能源利用量较高,两者共占主要农作物秸秆可能源化利用量的比重高达74.56%。其中,水稻秸秆的可能源利用量最高,达到818.98万t;其次为薯类秸秆,可能源利用量达303.06万t。从变化趋势看,广西主要农作物秸秆可能源化利用量逐年增加,从2009年的1433.64万t提高到2016年的1588.07万t。2.1.4广西主要农作物秸秆可转化能源量根据农作物秸秆折标煤系数和广西主要农作物秸秆可利用量,计算出广西主要农作物秸秆可转化能源量。由图4可知,水稻秸秆和玉米秸秆的可转化能源量最高,两者共占主要农作物秸秆可转化能源量的71.49%。其中,水稻秸秆与玉米秸秆的年均可转化能源量分别达到351.34和142.44万t。由此可见,水稻和玉米是广西主要农作物秸秆可转化能源量的主要来源。从变化趋势看,广西主要农作物秸秆可转化能源量逐年增加,从2009年的653.25万t增加到2016年的733.16万t。按照最新的国内煤炭价格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牧业废弃物资源量评价[J]. 陈利洪,舒帮荣,李鑫.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8(11)
[2]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现状、困境及对策[J]. 于法稳,杨果. 社会科学家. 2018(02)
[3]中国秸秆养分资源及还田的时空分布特征[J]. 刘晓永,李书田. 农业工程学报. 2017(21)
[4]秸秆综合利用对节能减排的贡献效应研究[J]. 任继勤,于佩显. 科技管理研究. 2017(18)
[5]中国秸秆能源化利用潜力与秸秆能源企业区域布局研究[J]. 张崇尚,刘乐,陆岐楠,徐新良,仇焕广. 资源科学. 2017(03)
[6]湖南省农作物秸秆资源能源化潜力分析[J]. 张珺,陶干,唐伶芳.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6(15)
[7]新疆棉花秸秆资源量估算及其区域分布研究[J]. 张翠燕,马琼,王鹏程.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6(07)
[8]江苏省秸秆资源量估算及其区域分布研究[J]. 王雨辰,陈浮,朱伟,曾远文. 江苏农业科学. 2013(06)
[9]中国各省大田作物田间秸秆资源量及其时间分布[J]. 韦茂贵,王晓玉,谢光辉.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2(06)
[10]山东省秸秆资源储量及其分布特征评价[J]. 杨艳丽,张培栋. 可再生能源. 2011(04)
博士论文
[1]秸秆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D]. 毕于运.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
本文编号:32146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214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