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F和间作对作物产量和坡耕地土壤径流氮磷流失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6-13 14:04
坡耕地氮、磷流失是导致河湖污染的主要因子。该文在坡耕地开展田间小区试验,定量研究了丛枝菌根真菌(AMF)与玉米大豆间作系统对径流氮、磷流失的协同削减贡献,可为滇池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提供科学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单作玉米-抑菌处理相比,间作玉米-未抑菌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的生物量;与单作-抑菌处理相比,玉米大豆间作-未抑菌处理均显著增加了植株茎叶、籽粒磷吸收量及茎叶、根系氮吸收量。与单作玉米-抑菌处理相比,间作玉米-未抑菌处理的土壤全磷、全氮的削减量分别为0.25、0.11 g/kg,径流总磷、总氮浓度的削减量分别为0.13、12.94 mg/L;与单作大豆-抑菌处理相比,间作大豆-未抑菌处理的土壤全磷、全氮的削减量分别为0.07、0.11g/kg,径流总磷、总氮浓度的削减量分别为0.27、24.80mg/L。与单作大豆-抑菌处理相比,玉米大豆间作-未抑菌处理的总磷、总氮流失量分别减少了0.51、19.93 kg/hm2。经相关分析可知,径流颗粒态磷浓度与植株各部分磷吸收量均呈负相关,且与土壤全磷、速效磷含量也呈负相关性;径流各形态氮浓度与植株各部分氮吸收量、菌丝密...
【文章来源】:农业工程学报. 2019,35(22)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玉米、大豆种植示意图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表3),土壤速效磷和硝态氮在菌根处理与种植模式间有显著的交互作用,而土壤全磷、全氮和铵态氮在菌根处理与种植模式处理间交互作用不显著。由表3可知,无论是否抑菌,间作玉米处理的土壤速效磷均显著低于单作玉米处理;在抑菌处理下,间作玉米处理的土壤全磷显著低于单作玉米处理。土壤氮、磷的削减量分别用未抑菌-间作玉米减去抑菌-单作玉米,未抑菌-间作大豆减去抑菌-单作大豆的土壤氮、磷差值来表示。由表4可见,菌根和玉米大豆间作复合处理对土壤全磷、速效磷的削减量最高分别可达0.25 g/kg、3.84 mg/kg,且对土壤全氮、铵态氮的削减量最高分别可达0.11 g/kg、2.01 mg/kg。而菌根和玉米大豆间作处理对土壤硝态氮含量不仅没有起到削减作用,反而促进了其含量的增加,有可能是由于菌根菌丝对氮素的活化作用而导致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增加。2.4 丛枝菌根真菌和玉米大豆间作对径流氮、磷浓度削减的影响
表7所示,经相关分析可知,径流颗粒态磷浓度与植株茎叶、根系磷吸收量均呈负相关性(r=-0.229;r=-0.233),且径流颗粒态磷浓度与籽粒磷吸收量有显著的负相关性(r=-0.406*)。另外,径流颗粒态磷浓度与土壤全磷、土壤速效磷含量均呈负相关关系,而径流可溶性磷浓度与土壤速效磷含量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性(r=0.447*),可见,径流磷素的流失浓度与土壤速效磷含量较为密切。土壤速效磷含量与根系磷吸收量呈显著正相关性(r=0.470*),且植株各部分磷吸收量与土壤全磷、土壤速效磷含量均呈正相关关系。由表6可知,径流总磷、可溶性磷浓度与球囊霉素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性(r=0.544**;r=0.424*)。菌丝密度与植株茎叶、根系、籽粒磷吸收量均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r=0.744**;r=0.483**;r=0.637**)。由此推测,球囊霉素的含量高低是影响径流磷素的流失的重要因素,且菌丝密度的增加可能促进植株磷素的吸收。2.7 径流各形态氮浓度与各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种植方式和施氮量对冬油菜产量与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J]. 谷晓博,李援农,黄鹏,杜娅丹,方恒,陈朋朋. 农业工程学报. 2018(10)
[2]玉米间套作模式对地表氮磷流失的影响与经济效益分析[J]. 陈红日,张玉平,刘强,荣湘民,张炼.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2)
[3]雨强和坡度对黄土坡面土壤侵蚀及氮磷流失的影响[J]. 张梦,李冬杰,周玥. 水土保持学报. 2018(01)
[4]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诸葛菜生理指标和氮磷钙吸收的影响[J]. 喻文强,任宝琴,朱乐辉,魏源,陈海燕,王世杰,周民. 环境科学研究. 2018(04)
[5]接种AMF与间作对红壤上玉米和大豆种间氮素竞争的影响[J]. 汪新月,史静,岳献荣,张乃明,夏运生,罗海群,罗婉玉. 菌物学报. 2017(07)
[6]模拟降雨条件下秦岭北麓土壤磷素流失特征[J]. 陈曦,王雪松,贺京哲,代允超,刘衡,吕家珑. 水土保持学报. 2016(02)
[7]不同种植模式对云南省中部坡耕地水土保持的影响[J]. 陈小强,范茂攀,王自林,马志鹏,李永梅. 水土保持学报. 2015(04)
[8]玉米与不同作物间套作条件下旱地径流的磷损失特征[J]. 王心星,荣湘民,张玉平,谢勇,刘强. 水土保持学报. 2015(04)
[9]玉米大豆间作降低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土壤氮残留的效应与机制[J]. 张亦涛,任天志,刘宏斌,雷秋良,翟丽梅,王洪媛,刘申,尹昌斌,张继宗. 中国农业科学. 2015(13)
[10]菌根和间作对滇池流域红壤磷素迁移的影响[J]. 张丽,贾广军,夏运生,张乃明,刘大会,宁东卫,陈瑞. 环境科学研究. 2015(05)
博士论文
[1]丛枝菌根—稻田生态系统对氮磷的削减功能研究[D]. 张淑娟.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227669
【文章来源】:农业工程学报. 2019,35(22)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玉米、大豆种植示意图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表3),土壤速效磷和硝态氮在菌根处理与种植模式间有显著的交互作用,而土壤全磷、全氮和铵态氮在菌根处理与种植模式处理间交互作用不显著。由表3可知,无论是否抑菌,间作玉米处理的土壤速效磷均显著低于单作玉米处理;在抑菌处理下,间作玉米处理的土壤全磷显著低于单作玉米处理。土壤氮、磷的削减量分别用未抑菌-间作玉米减去抑菌-单作玉米,未抑菌-间作大豆减去抑菌-单作大豆的土壤氮、磷差值来表示。由表4可见,菌根和玉米大豆间作复合处理对土壤全磷、速效磷的削减量最高分别可达0.25 g/kg、3.84 mg/kg,且对土壤全氮、铵态氮的削减量最高分别可达0.11 g/kg、2.01 mg/kg。而菌根和玉米大豆间作处理对土壤硝态氮含量不仅没有起到削减作用,反而促进了其含量的增加,有可能是由于菌根菌丝对氮素的活化作用而导致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增加。2.4 丛枝菌根真菌和玉米大豆间作对径流氮、磷浓度削减的影响
表7所示,经相关分析可知,径流颗粒态磷浓度与植株茎叶、根系磷吸收量均呈负相关性(r=-0.229;r=-0.233),且径流颗粒态磷浓度与籽粒磷吸收量有显著的负相关性(r=-0.406*)。另外,径流颗粒态磷浓度与土壤全磷、土壤速效磷含量均呈负相关关系,而径流可溶性磷浓度与土壤速效磷含量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性(r=0.447*),可见,径流磷素的流失浓度与土壤速效磷含量较为密切。土壤速效磷含量与根系磷吸收量呈显著正相关性(r=0.470*),且植株各部分磷吸收量与土壤全磷、土壤速效磷含量均呈正相关关系。由表6可知,径流总磷、可溶性磷浓度与球囊霉素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性(r=0.544**;r=0.424*)。菌丝密度与植株茎叶、根系、籽粒磷吸收量均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r=0.744**;r=0.483**;r=0.637**)。由此推测,球囊霉素的含量高低是影响径流磷素的流失的重要因素,且菌丝密度的增加可能促进植株磷素的吸收。2.7 径流各形态氮浓度与各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种植方式和施氮量对冬油菜产量与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J]. 谷晓博,李援农,黄鹏,杜娅丹,方恒,陈朋朋. 农业工程学报. 2018(10)
[2]玉米间套作模式对地表氮磷流失的影响与经济效益分析[J]. 陈红日,张玉平,刘强,荣湘民,张炼.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2)
[3]雨强和坡度对黄土坡面土壤侵蚀及氮磷流失的影响[J]. 张梦,李冬杰,周玥. 水土保持学报. 2018(01)
[4]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诸葛菜生理指标和氮磷钙吸收的影响[J]. 喻文强,任宝琴,朱乐辉,魏源,陈海燕,王世杰,周民. 环境科学研究. 2018(04)
[5]接种AMF与间作对红壤上玉米和大豆种间氮素竞争的影响[J]. 汪新月,史静,岳献荣,张乃明,夏运生,罗海群,罗婉玉. 菌物学报. 2017(07)
[6]模拟降雨条件下秦岭北麓土壤磷素流失特征[J]. 陈曦,王雪松,贺京哲,代允超,刘衡,吕家珑. 水土保持学报. 2016(02)
[7]不同种植模式对云南省中部坡耕地水土保持的影响[J]. 陈小强,范茂攀,王自林,马志鹏,李永梅. 水土保持学报. 2015(04)
[8]玉米与不同作物间套作条件下旱地径流的磷损失特征[J]. 王心星,荣湘民,张玉平,谢勇,刘强. 水土保持学报. 2015(04)
[9]玉米大豆间作降低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土壤氮残留的效应与机制[J]. 张亦涛,任天志,刘宏斌,雷秋良,翟丽梅,王洪媛,刘申,尹昌斌,张继宗. 中国农业科学. 2015(13)
[10]菌根和间作对滇池流域红壤磷素迁移的影响[J]. 张丽,贾广军,夏运生,张乃明,刘大会,宁东卫,陈瑞. 环境科学研究. 2015(05)
博士论文
[1]丛枝菌根—稻田生态系统对氮磷的削减功能研究[D]. 张淑娟.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2276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227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