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形喷灌机施肥灌溉水肥损失与管理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26 00:14
利用圆形喷灌机进行施肥灌溉是实现农田集约化、现代化和精量化水肥管理目标,提高作物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关键技术手段。但是喷灌施肥过程中存在肥液蒸挥发漂移损失、冠层截留损失和叶面灼伤风险,极大地限制了国内外大型喷灌机施肥灌溉技术的发展,尚缺少适宜的喷灌机施肥灌溉运行管理参数和不同作物的喷灌水肥管理制度。本文在对圆形喷灌机施肥灌溉系统水力性能进行田间测试的基础上,评价了不同喷灌机入机流量、喷头安装高度、喷灌机行走速度百分数、隔膜式计量泵工作比例、肥料类型和肥液浓度时的灌水均匀性、肥液水深均匀性、肥液浓度均匀性和施肥量均匀性,以及肥液从喷嘴喷出至到达地面过程中的肥液蒸挥发漂移损失量和养分损失量,提出了适宜的喷头安装高度调节范围和隔膜式计量泵工作比例,量化了肥液和养分的蒸挥发漂移损失量。根据冬小麦和夏玉米叶片对氮肥的不同敏感程度,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测试了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冠层最大截留量和氨挥发损失量,初步估算了综合考虑肥液蒸挥发漂移损失、冠层截留损失和氨挥发损失的水肥损失总量,提出了冬小麦优化水肥管理制度、夏玉米最优氮肥喷施浓度和避免叶片灼伤的临界尿素肥液浓度。主要结论如下:(1)圆形喷灌机施...
【文章来源】: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10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2-1试验地地理位置示意图??9??
直径21.5cm、高度23cm的雨量筒。为测试沿喷灌机桁架方向(径向)的灌水均匀度,??沿径向按照2?m间距交错布置两排雨量筒,错开的距离为lm,两条射线末端雨量筒间??距为6?m,如图2-3?(a)所示。为测试喷灌机行走方向的灌水均匀性,沿喷灌机行走方??向布置4排雨量筒,每排包括5个,距中心支轴的距离分别为15、25、35、45m,等间??距布置在12°的弧线上,如图2-’3?(b)所示。??11??
??图2-2试验用圆形喷灌机和施肥系统??2.3试验材料与方法??2.3.1喷灌机灌溉水力性能测试??2017年5?6月在裸地共进行45组试验(具体试验运行条件及环境参数见附录表1),??试验因素为喷灌机入机流量、喷头安装高度与喷灌机行走速度百分数。喷灌机入机流量??通过改变喷头配置实现,为保证灌水效果,所有试验时1号喷头均处于关闭状态,因此??三套配置对应的实际入机流量分别为8.8、16.7、24.2?m3/h?(记为Q,、Q2、Q3)。为验证试验??用圆形喷灌机水力性能稳定性,试验因素为喷灌机行走速度百分数,设置20%、40%、??60%、80%和100%5个水平,分别对QP?Q2、Q,进行试验测试。为研究喷头安装高度对??喷灌机水力性能的影响,根据喷灌作物高度变化范围以及喷灌机桁架高度,试验因素设??计为喷头安装高度,设置距地面0.5、1.0、1.5、2.0、2.6m5个水平(记为H!、H2、H3、??H4、H5)
本文编号:3250233
【文章来源】: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10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2-1试验地地理位置示意图??9??
直径21.5cm、高度23cm的雨量筒。为测试沿喷灌机桁架方向(径向)的灌水均匀度,??沿径向按照2?m间距交错布置两排雨量筒,错开的距离为lm,两条射线末端雨量筒间??距为6?m,如图2-3?(a)所示。为测试喷灌机行走方向的灌水均匀性,沿喷灌机行走方??向布置4排雨量筒,每排包括5个,距中心支轴的距离分别为15、25、35、45m,等间??距布置在12°的弧线上,如图2-’3?(b)所示。??11??
??图2-2试验用圆形喷灌机和施肥系统??2.3试验材料与方法??2.3.1喷灌机灌溉水力性能测试??2017年5?6月在裸地共进行45组试验(具体试验运行条件及环境参数见附录表1),??试验因素为喷灌机入机流量、喷头安装高度与喷灌机行走速度百分数。喷灌机入机流量??通过改变喷头配置实现,为保证灌水效果,所有试验时1号喷头均处于关闭状态,因此??三套配置对应的实际入机流量分别为8.8、16.7、24.2?m3/h?(记为Q,、Q2、Q3)。为验证试验??用圆形喷灌机水力性能稳定性,试验因素为喷灌机行走速度百分数,设置20%、40%、??60%、80%和100%5个水平,分别对QP?Q2、Q,进行试验测试。为研究喷头安装高度对??喷灌机水力性能的影响,根据喷灌作物高度变化范围以及喷灌机桁架高度,试验因素设??计为喷头安装高度,设置距地面0.5、1.0、1.5、2.0、2.6m5个水平(记为H!、H2、H3、??H4、H5)
本文编号:32502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250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