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PSIR-EES-TOPSIS模型的重庆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及其时空分异
发布时间:2021-07-14 20:50
土地生态安全是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以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重庆市为研究对象,基于DPSIR—EES模型构建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在运用TOPSIS法揭示了重庆市土地生态安全整体变化状况的基础上,通过ESDA—GIS法开展了区域土地生态安全时空分异研究。结果表明:(1) 2009—2016年,重庆市土地生态安全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土地生态安全由"敏感级"向"良好级"转变;土地生态安全各子系统整体趋于好转;(2) 2009—2016年,主城区土地生态安全有所退化,而渝西片区、渝东北片区、渝东南片区得以改善;总的来说,土地生态安全"敏感级"和"危险级"集中于主城区和渝西片区,而"临界级"和"良好级"主要分布在渝东北及渝东南片区;(3)重庆市土地生态安全存在较强的空间正相关和聚集性,其"高—高"和"低—低"值区呈现增加趋势,"高—高"和"低—低"值区的分布与自然生态状况、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研究结果能为区域的土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文章来源】:水土保持研究. 2019,26(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图1重庆市四大区域及县域分布
3.2.2土地生态安全空间分析为进一步反映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根据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划分标准并结合ArcGIS软件绘制重庆市各县域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分布图(图2)。图2重庆市各县域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分布2009年重庆市土地生态安全等级普遍不高。其中,土地生态安全“敏感级”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和渝西片区,“敏感级”面积约占研究区面积的40%,生态状况等级较高的地区集中在渝东北和渝东南片区,形成渝东北—渝东南生态安全等级“临界级”分布区,“临界级”面积超过研究区面积的一半,这是由于主城区和渝西片区作为重庆市经济增长的主战场,其受环境、社会和经济要素的影响,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系统的不稳定性加剧,而渝东北和渝东南片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与开发程度较低,人类活动干扰不强,区域自身生态系统状况良好;潼南区是研究区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唯一处于“危险级”的区县,其主要原因是潼南区的林草地覆盖率和生物丰富度较低,区域水源涵养能力较差,导致其生态安全系统较为脆弱,对生态压力的抗干扰能力弱。2016年重庆市土地生态安全等级格局发生明显变化,“临界级”和“良好级”状态成为重庆市主要生态状况背景,并占研究区面积的近60%,土地生态安全“临界级”向渝西片区推进扩散,酉阳县和巫溪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由“临界级”演化为“良好级”,而“危险级”彻底退出研究区,转化为“临界级”,这是因为重庆市持续推进生态屏障建设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响应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快区域湖库和流域整治,使得区域生态涵养和保护能力不断增强。研究期间,重庆市土地生态安全等级主要由“危险级”和“敏感级”向“临界级”和“良好级”转变,土地生态安全等级
地生态安全空间差异在逐渐缩小,土地生态安全逐渐倾向于相似地区集群分布,这也反映出重庆市土地生态安全在空间上集聚现象逐渐增强。3.3.2土地生态安全局部空间自相关性分析为了更加直观反映重庆市区域或相邻区域之间局部空间集聚和变异情况,对重庆市土地生态安全进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根据公式(11)和GeoDa软件生成区域土地生态安全LISA值,并结合ArcGIS软件绘制2009年和2016年重庆市区域土地生态安全局部空间自相关LISA集聚图(图4)。图3重庆市土地生态安全Moran散点图图4重庆市土地生态安全局部空间自相关LISA集聚图由图4可知,2009年和2016年重庆市土地生态安全呈现出较强的空间聚集现象,区域土地生态安全呈现“高—高”、“低—低”值集聚的特点。2009年和2016年重庆市土地生态安全主要分布在“高—高”和“低—低”值区,而空间局部自相关不显著的区域则主要集中在主城区的大渡口区、南岸区;渝西的綦江区、南川区、涪陵区、长寿区;渝东北的梁平区、丰都县、垫江县、忠县;渝东南的石柱县。2009年重庆市的土地生态安全“高—高”值区分布在渝东南的酉阳县、彭水县,渝东北的城口县、开州区、云阳县、奉节县、巫溪县、巫山县;同时“低—低”值区主要分布在主城区的九龙坡区,渝西的潼南区、合川区、铜梁区、大足区、荣昌区、永川区、江津区。2016年重庆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高—高”值区向周围扩散,渝东南的武隆区、黔江区、秀山县由不显著变为“高—高”值区,但渝东北的城口县由“高—高”值区变为不显著;“低—低”值区也随之有所变化,其总体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突变级数法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J]. 苏正国,李冠,陈莎,聂鑫. 水土保持通报. 2018(04)
[2]2005—2014年疏勒河流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 柳思,张军,田丰,杨峰. 生态科学. 2018(03)
[3]基于正态云模型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J]. 何刚,王雯雯,夏业领,朱艳娜.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8(02)
[4]兰州市城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与时空动态研究[J]. 李洁,赵锐锋,梁丹,宋晓麒.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8(02)
[5]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生态安全评价及态势分析[J]. 胡志仁,龚建周,李天翔,孙家仁. 生态环境学报. 2018(02)
[6]基于熵权物元模型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重庆市江津区实证[J]. 陈伊多,杨庆媛,杨人豪,曾黎. 干旱区地理. 2018(01)
[7]基于面板数据聚类分析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 李昊,南灵,李世平.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7(06)
[8]基于“三生”功能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研究[J]. 董捷,陈星,张安录.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6)
[9]三峡库区生态敏感区土地生态安全预警测度与时空演变——以重庆市万州区为例[J]. 马世五,谢德体,张孝成,彭正涛,洪惠坤,罗卓,肖玖金. 生态学报. 2017(24)
[10]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分析——以我国三大城市群为例[J]. 李晓庆,姜博,初楠臣.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07)
本文编号:3284872
【文章来源】:水土保持研究. 2019,26(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图1重庆市四大区域及县域分布
3.2.2土地生态安全空间分析为进一步反映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根据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划分标准并结合ArcGIS软件绘制重庆市各县域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分布图(图2)。图2重庆市各县域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分布2009年重庆市土地生态安全等级普遍不高。其中,土地生态安全“敏感级”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和渝西片区,“敏感级”面积约占研究区面积的40%,生态状况等级较高的地区集中在渝东北和渝东南片区,形成渝东北—渝东南生态安全等级“临界级”分布区,“临界级”面积超过研究区面积的一半,这是由于主城区和渝西片区作为重庆市经济增长的主战场,其受环境、社会和经济要素的影响,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系统的不稳定性加剧,而渝东北和渝东南片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与开发程度较低,人类活动干扰不强,区域自身生态系统状况良好;潼南区是研究区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唯一处于“危险级”的区县,其主要原因是潼南区的林草地覆盖率和生物丰富度较低,区域水源涵养能力较差,导致其生态安全系统较为脆弱,对生态压力的抗干扰能力弱。2016年重庆市土地生态安全等级格局发生明显变化,“临界级”和“良好级”状态成为重庆市主要生态状况背景,并占研究区面积的近60%,土地生态安全“临界级”向渝西片区推进扩散,酉阳县和巫溪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由“临界级”演化为“良好级”,而“危险级”彻底退出研究区,转化为“临界级”,这是因为重庆市持续推进生态屏障建设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响应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快区域湖库和流域整治,使得区域生态涵养和保护能力不断增强。研究期间,重庆市土地生态安全等级主要由“危险级”和“敏感级”向“临界级”和“良好级”转变,土地生态安全等级
地生态安全空间差异在逐渐缩小,土地生态安全逐渐倾向于相似地区集群分布,这也反映出重庆市土地生态安全在空间上集聚现象逐渐增强。3.3.2土地生态安全局部空间自相关性分析为了更加直观反映重庆市区域或相邻区域之间局部空间集聚和变异情况,对重庆市土地生态安全进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根据公式(11)和GeoDa软件生成区域土地生态安全LISA值,并结合ArcGIS软件绘制2009年和2016年重庆市区域土地生态安全局部空间自相关LISA集聚图(图4)。图3重庆市土地生态安全Moran散点图图4重庆市土地生态安全局部空间自相关LISA集聚图由图4可知,2009年和2016年重庆市土地生态安全呈现出较强的空间聚集现象,区域土地生态安全呈现“高—高”、“低—低”值集聚的特点。2009年和2016年重庆市土地生态安全主要分布在“高—高”和“低—低”值区,而空间局部自相关不显著的区域则主要集中在主城区的大渡口区、南岸区;渝西的綦江区、南川区、涪陵区、长寿区;渝东北的梁平区、丰都县、垫江县、忠县;渝东南的石柱县。2009年重庆市的土地生态安全“高—高”值区分布在渝东南的酉阳县、彭水县,渝东北的城口县、开州区、云阳县、奉节县、巫溪县、巫山县;同时“低—低”值区主要分布在主城区的九龙坡区,渝西的潼南区、合川区、铜梁区、大足区、荣昌区、永川区、江津区。2016年重庆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高—高”值区向周围扩散,渝东南的武隆区、黔江区、秀山县由不显著变为“高—高”值区,但渝东北的城口县由“高—高”值区变为不显著;“低—低”值区也随之有所变化,其总体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突变级数法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J]. 苏正国,李冠,陈莎,聂鑫. 水土保持通报. 2018(04)
[2]2005—2014年疏勒河流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 柳思,张军,田丰,杨峰. 生态科学. 2018(03)
[3]基于正态云模型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J]. 何刚,王雯雯,夏业领,朱艳娜.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8(02)
[4]兰州市城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与时空动态研究[J]. 李洁,赵锐锋,梁丹,宋晓麒.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8(02)
[5]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生态安全评价及态势分析[J]. 胡志仁,龚建周,李天翔,孙家仁. 生态环境学报. 2018(02)
[6]基于熵权物元模型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重庆市江津区实证[J]. 陈伊多,杨庆媛,杨人豪,曾黎. 干旱区地理. 2018(01)
[7]基于面板数据聚类分析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 李昊,南灵,李世平.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7(06)
[8]基于“三生”功能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研究[J]. 董捷,陈星,张安录.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6)
[9]三峡库区生态敏感区土地生态安全预警测度与时空演变——以重庆市万州区为例[J]. 马世五,谢德体,张孝成,彭正涛,洪惠坤,罗卓,肖玖金. 生态学报. 2017(24)
[10]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分析——以我国三大城市群为例[J]. 李晓庆,姜博,初楠臣.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07)
本文编号:32848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284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