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方县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相关性分析
发布时间:2021-07-17 08:16
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土壤侵蚀和贫穷形势严峻,探究土壤侵蚀影响机制,对当地生态环境改善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以2010年大方县土地利用矢量数据和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数据作为主要信息源,利用AcrGIS和SPSS软件,引入土壤侵蚀强度指数、土壤侵蚀率、土地利用强度综合指数,对比分析不同地形和岩性背景下各地类的土壤侵蚀强度,并基于1km×1km网格地图对不同岩性区的土地利用强度与土壤侵蚀强度进行秩相关性分析,揭示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的耦合关系。结论如下:(1)研究区的主要地类是灌木林地、旱地,土壤侵蚀严重;(2)旱地土壤侵蚀强度最大,是剧烈侵蚀的主要源头;其次为工矿用地,极强烈侵蚀比重在所有地类中最大;草地、有林地、灌木林地、其它林地和裸地土壤侵蚀强度较低;水田、水体和其它建设用地基本不存在明显的土壤侵蚀。土壤侵蚀强度指数:旱地>工矿用地>草地>裸地>其它林地>灌木林地>有林地>水田、水体、其它建设用地。(3)简单的面积分析并不能得到地形和岩性对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关系及土壤侵蚀强度的影响规律,土壤侵蚀强度指数更能反映土壤侵蚀情况及剧烈程...
【文章来源】: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区地理位置示意和行政区划图
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5图3研究区坡度等级图(2)高程分带:ArcGIS中利用Reclass工具对DEM直接进行重分类,再转为矢量数据。研究区海拔介于731~2295m之间,其中,高程<1000m的占总面积的1.02%,>2000m占总面积的0.89%,主要集中于1000~2000范围内。因此,将研究区高程<1000m和>2000m界定为第一、第七高程带,1000~2000m范围内,以200m为间隔平均分为5个高程带(详见表1,图4)。
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6图4研究区高程等级图(3)坡向提取:利用GIS中3DAnalyst,SurfaceAnalyst工具提取坡向数据,并结合喀斯特山区特点,将坡向分为9类[81],平缓坡Flat(-1)、北坡North(0°~22.5°,337.5°~360°)、东北坡Northeast(22.5°~67.5°)、东坡East(67.5°~112.5°)、东南坡Southeast(112.5°~157.5°)、南坡South(157.5°~202.5°)、西南坡Southwest(202.5°~247.5°)、西坡West(247.5°~292.5°)、Northwest西北坡(292.5°~337.5°),具体见表2,图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GIS的亚热带山地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关系研究——以粤北山区为例[J]. 陈世发.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5(02)
[2]滇池双龙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侵蚀与土壤养分分异[J]. 牛晓音,王延华,杨浩,郑家文,吴姗姗,谢标. 环境科学研究. 2014(09)
[3]赤水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的137Cs法研究[J]. 张一澜,文安邦,严冬春,郭进,俱战省. 地球与环境. 2014(02)
[4]基于GIS的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的耦合关系研究——以粤北岩溶山区为例[J]. 潘敏华,陈世发,林茵.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13(04)
[5]基于RS和GIS的阿城区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的定量分析[J]. 智长贵,龚文峰,张静,张云. 林业资源管理. 2013(04)
[6]云蒙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J]. 泮雪芹,于兴修,孟晓云. 土壤通报. 2013(04)
[7]贵州省乌江流域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关系研究[J]. 王尧,蔡运龙,潘懋. 水土保持研究. 2013(03)
[8]黄土丘陵区水平梯田与农民收入的关系及原因——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为例[J]. 胡望舒,洪辉,周侃,樊杰. 干旱区地理. 2013(03)
[9]黄土高原南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土壤侵蚀效应[J]. 卞鸿雁,庞奖励,任志远,赵艳雷,毛沛妮,郑树伟. 水土保持通报. 2013(02)
[10]黄土高原南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侵蚀经济损失核算[J]. 卞鸿雁,庞奖励,任志远.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6)
博士论文
[1]基于遥感与GIS技术的土地利用/覆盖变换分析及土壤侵蚀风险评价的研究—从生态环境角度[D]. Md. Rejaur Rahman.华中农业大学 2009
[2]中国农牧交错带典型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及其对土壤侵蚀的影响[D]. 邹亚荣.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2003
硕士论文
[1]土地利用变化对黑龙江省土壤侵蚀敏感性的影响研究[D]. 韩程.东北师范大学 2014
[2]三峡库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侵蚀特性的影响[D]. 陈伟.西南大学 2012
[3]黑龙江宾县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壤侵蚀研究[D]. 张晨琛.东北师范大学 2012
[4]内蒙古多伦县土地利用/覆盖与土壤侵蚀关系研究[D]. 杨洋.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2
[5]伊金霍洛旗土壤侵蚀强度与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分析[D]. 张蕴潇.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2
[6]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壤侵蚀演变[D]. 汪涵.华中农业大学 2009
[7]基于3S技术的红枫湖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和水土流失的研究[D]. 饶静.贵州大学 2009
[8]二滩库区(盐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及水土流失动态研究[D]. 陈俊华.成都理工大学 2007
[9]重庆璧山县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土壤侵蚀强度格局变化研究[D]. 朱韦.西南大学 2007
[10]基于GIS和RS的冀北地区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关系研究[D]. 王茜.河北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287802
【文章来源】: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区地理位置示意和行政区划图
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5图3研究区坡度等级图(2)高程分带:ArcGIS中利用Reclass工具对DEM直接进行重分类,再转为矢量数据。研究区海拔介于731~2295m之间,其中,高程<1000m的占总面积的1.02%,>2000m占总面积的0.89%,主要集中于1000~2000范围内。因此,将研究区高程<1000m和>2000m界定为第一、第七高程带,1000~2000m范围内,以200m为间隔平均分为5个高程带(详见表1,图4)。
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6图4研究区高程等级图(3)坡向提取:利用GIS中3DAnalyst,SurfaceAnalyst工具提取坡向数据,并结合喀斯特山区特点,将坡向分为9类[81],平缓坡Flat(-1)、北坡North(0°~22.5°,337.5°~360°)、东北坡Northeast(22.5°~67.5°)、东坡East(67.5°~112.5°)、东南坡Southeast(112.5°~157.5°)、南坡South(157.5°~202.5°)、西南坡Southwest(202.5°~247.5°)、西坡West(247.5°~292.5°)、Northwest西北坡(292.5°~337.5°),具体见表2,图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GIS的亚热带山地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关系研究——以粤北山区为例[J]. 陈世发.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5(02)
[2]滇池双龙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侵蚀与土壤养分分异[J]. 牛晓音,王延华,杨浩,郑家文,吴姗姗,谢标. 环境科学研究. 2014(09)
[3]赤水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的137Cs法研究[J]. 张一澜,文安邦,严冬春,郭进,俱战省. 地球与环境. 2014(02)
[4]基于GIS的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的耦合关系研究——以粤北岩溶山区为例[J]. 潘敏华,陈世发,林茵.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13(04)
[5]基于RS和GIS的阿城区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的定量分析[J]. 智长贵,龚文峰,张静,张云. 林业资源管理. 2013(04)
[6]云蒙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J]. 泮雪芹,于兴修,孟晓云. 土壤通报. 2013(04)
[7]贵州省乌江流域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关系研究[J]. 王尧,蔡运龙,潘懋. 水土保持研究. 2013(03)
[8]黄土丘陵区水平梯田与农民收入的关系及原因——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为例[J]. 胡望舒,洪辉,周侃,樊杰. 干旱区地理. 2013(03)
[9]黄土高原南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土壤侵蚀效应[J]. 卞鸿雁,庞奖励,任志远,赵艳雷,毛沛妮,郑树伟. 水土保持通报. 2013(02)
[10]黄土高原南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侵蚀经济损失核算[J]. 卞鸿雁,庞奖励,任志远.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6)
博士论文
[1]基于遥感与GIS技术的土地利用/覆盖变换分析及土壤侵蚀风险评价的研究—从生态环境角度[D]. Md. Rejaur Rahman.华中农业大学 2009
[2]中国农牧交错带典型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及其对土壤侵蚀的影响[D]. 邹亚荣.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2003
硕士论文
[1]土地利用变化对黑龙江省土壤侵蚀敏感性的影响研究[D]. 韩程.东北师范大学 2014
[2]三峡库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侵蚀特性的影响[D]. 陈伟.西南大学 2012
[3]黑龙江宾县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壤侵蚀研究[D]. 张晨琛.东北师范大学 2012
[4]内蒙古多伦县土地利用/覆盖与土壤侵蚀关系研究[D]. 杨洋.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2
[5]伊金霍洛旗土壤侵蚀强度与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分析[D]. 张蕴潇.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2
[6]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壤侵蚀演变[D]. 汪涵.华中农业大学 2009
[7]基于3S技术的红枫湖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和水土流失的研究[D]. 饶静.贵州大学 2009
[8]二滩库区(盐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及水土流失动态研究[D]. 陈俊华.成都理工大学 2007
[9]重庆璧山县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土壤侵蚀强度格局变化研究[D]. 朱韦.西南大学 2007
[10]基于GIS和RS的冀北地区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关系研究[D]. 王茜.河北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2878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287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