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农业论文 > 农艺学论文 >

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实施进展及“十四五”减量目标和路径

发布时间:2021-07-23 06:13
  自2015年农业部实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以来,至2018年,全国化肥使用总量已经实现连续3年减少,大多数省份实现了施用总量和施用强度双下降。然而,近年来化肥使用量减量的主要动因还是播种面积的减少,部分省份和主要农作物施肥强度仍有所提高,当前的成就主要是遏制了增量。"十四五"期间,保障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供给的任务依然艰巨,而农作物播种面积几乎没有下降空间。化肥使用量减量目标要从"减总量"向"降强度"转变,减量路径应从"控增量"向"去存量"转变,要更加注重对施肥强度的考核和评估,化肥使用量减量的主力要从经济作物转向大田作物。 

【文章来源】: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19(03)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实施进展及“十四五”减量目标和路径


2000—2018年我国化肥施用结构变化图

直辖市,自治区,公顷,总量


为便于表述,下文统一以播种面积为基数分析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化肥施用强度变化。与2015年相比,全国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化肥施用强度下降,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化肥施用强度上升。化肥施用强度减量较大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依次是天津市(减量69.58千克/公顷)、内蒙古自治区(减量50.71千克/公顷)、湖北省(减量47.87千克/公顷)、西藏自治区(减量46.62千克/公顷)、山东省(减量40.86千克/公顷)、黑龙江省(减量40.26千克/公顷)。化肥施用强度增量上升明显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福建省(增量171.04千克/公顷)、北京市(增量96.60千克/公顷)、海南省(增量73.45千克/公顷)(见图5)。需要指出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尽管化肥施用总量上升,但是施用强度却下降了10.76千克/公顷。图4 201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施肥强度

化肥,新中国,粮食


化学投入品的使用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化肥是粮食的“粮食”,对我国农作物增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关键作用。我国化肥使用量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7.8万吨增长到2018年的5 653万吨(最高为2015年的6 022.6万吨)。化肥施用总量每增加1 000万吨的时间点分别是1979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7年、2015年,分别用时30年、9年、5年、5年、9年、8年;与此同时,我国粮食单产量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 029千克/公顷增长到2018年的5 621千克/公顷,粮食单产每增加1 000千克/公顷的时间点分别是1970年、1982年、1992年、2010年,分别用时21年、12年、10年、18年(见图1)。根据林毅夫的测算,1978—1984年间,仅化肥投入对中国农业增长的贡献就占32.2%,而在1984—1987年期间,农业增长速度下降,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带来的制度红利减少以外,重要的原因就是化肥投入的增长率下降[1],这也反证了化肥对于农业增长的重要性。进入21世纪以来,化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在逐步减弱,而造成的环境影响却日益凸显。根据廖洪乐在江西、湖北两省对农户水稻种植行为的调查发现,化肥施用对水稻产量已经不具有显著影响[2]。为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化肥减量政策。2015年,农业部制定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以下简称《化肥零增长方案》),明确提出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并将该目标写入《“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上升为国家目标,而后又陆续采取了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调减玉米面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措施。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为39.2%,比2017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比2015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统计数据显示,自2016年开始,全国化肥施用总量已实现连续2年下降。化肥施用减量可能来自农业种植结构(面积)的变化,也可能来自施肥效率的提高,深入探讨化肥施用减量的动因,有助于下一步继续推进化肥施用减量工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中的生态环境关切[J]. 胡钰,付饶,金书秦.  改革. 2019(10)
[2]农业发展与面源污染治理双重目标下的化肥减量路径探析[J]. 金书秦,周芳,沈贵银.  环境保护. 2015(08)
[3]中国南方稻作区农户水稻生产函数估计[J]. 廖洪乐.  中国农村经济. 2005(06)



本文编号:32987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2987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7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