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几种地带性土壤中磷素形态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2 08:53
探明土壤磷素的存在形态,有助于揭示其在环境中的累积、迁移和转化过程及生物有效性。目前,在大尺度样带上开展土壤磷素形态空间变异规律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中,沿纬度方向采集了我国东部不同气候带分布的7种地带性林地土壤(包括寒温带的棕色针叶林土、中温带的暗棕壤、暖温带的棕壤、北亚热带的黄棕壤、中亚热带的黄壤、南亚热带的赤红壤和热带的砖红壤),将化学浸提法与溶液磷-31核磁共振(31P NMR)波谱法相结合,分析了土壤中磷素形态以及与其他土壤性质之间的关系,以期为阐明土壤磷素形态的空间变异性及其驱动因素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供试土壤中,全磷、有效磷、无机磷和有机磷的含量范围分别为179.8~825.2, 2.41~15.3, 92.6~351.2和14.7~474.4 mg·kg-1,其中活性、中等活性、中等稳定性和高稳定性有机磷组分的含量范围分别为1.38~30.9, 8.63~213.7, 3.01~32.2和1.73~199.2 mg·kg-1。根据溶液31P NMR波谱,鉴定出供试土壤中含有无机形态的...
【文章来源】: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9,39(10)北大核心EISCICSCD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引 言
1 实验部分
1.1 供试土壤
1.2 测定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土壤全磷、 有效磷、 无机磷和有机磷的含量
2.2 土壤磷素形态的溶液31P NMR研究
2.3 两种方法鉴定的土壤磷素形态之间的相关关系
3 结 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芦苇根际土壤有机磷组分的季节变化及与磷酸酶活性的关系[J]. 朱芸芸,李敏,曲博,赵暾,滕泽栋. 土壤. 2016(06)
[2]中国森林凋落叶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控制因素[J]. 唐仕姗,杨万勤,王海鹏,熊莉,聂富育,徐振锋.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5(02)
[3]人工湿地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研究[J]. 陆瑾,高博,郝红.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4(11)
[4]中国东部南北样带典型针叶林土壤酶活性分布格局[J]. 王永生,于贵瑞,程淑兰,方华军,高文龙. 生态学报. 2015(11)
[5]不同开垦年限农田黑土磷素形态及数量变化[J]. 谷思玉,王宁娟,陈渊,胡洋,聂艳龙,刘晓冰. 土壤. 2014(04)
本文编号:3317271
【文章来源】: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9,39(10)北大核心EISCICSCD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引 言
1 实验部分
1.1 供试土壤
1.2 测定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土壤全磷、 有效磷、 无机磷和有机磷的含量
2.2 土壤磷素形态的溶液31P NMR研究
2.3 两种方法鉴定的土壤磷素形态之间的相关关系
3 结 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芦苇根际土壤有机磷组分的季节变化及与磷酸酶活性的关系[J]. 朱芸芸,李敏,曲博,赵暾,滕泽栋. 土壤. 2016(06)
[2]中国森林凋落叶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控制因素[J]. 唐仕姗,杨万勤,王海鹏,熊莉,聂富育,徐振锋.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5(02)
[3]人工湿地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研究[J]. 陆瑾,高博,郝红.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4(11)
[4]中国东部南北样带典型针叶林土壤酶活性分布格局[J]. 王永生,于贵瑞,程淑兰,方华军,高文龙. 生态学报. 2015(11)
[5]不同开垦年限农田黑土磷素形态及数量变化[J]. 谷思玉,王宁娟,陈渊,胡洋,聂艳龙,刘晓冰. 土壤. 2014(04)
本文编号:33172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317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