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大学与康奈尔大学作物改良合作计划研究(1925-1931)
发布时间:2021-08-02 11:36
甲午战争以后,随着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浪潮的兴起,中国加速了现代化进程,引进西方先进农业科技与管理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内容之一。中美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康奈尔大学是一所以一流农科著称的世界著名高校,而金陵大学为美国教会在华建立最早之高校和中国第一所设立四年制农科的大学,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历史联系。1925年,金大农林科长芮思娄教授聘请世界著名作物育种专家、康奈尔大学洛夫担任金大特聘教授,随后金陵大学、康奈尔大学及纽约洛氏教育基金世界教育会三方订立了一个为期五年的“作物改良合作计划”。从1925年至1931年间,洛夫、马雅思、魏庚三位康奈尔大学作物育种专家六次来华,指导实施作物改良合作计划。在三位康大教授与以沈宗瀚为代表的金大教职工以及各地合作试验场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地培育出了高产的小麦、大豆、水稻、高粱、大麦等优良作物品种,并通过各地合作试验推广站将良种分发农民种植。同时通过举办理论培训与实地试验班,培养了一批训练有素的专业作物育种学家及农技推广人员。中美作物改良合作计划对中国近代农业发展影响深远。不仅培育了一批高产、优质的作物品种,增加了粮食作物的产量,也...
【文章来源】: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内容与文章结构
四、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五、创新之处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作物改良合作计划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近代中美之间农业合作背景
第二节 金大与康大早期合作历史渊源
第二章 作物改良合作计划启动与实施过程
第一节 作物改良合作计划的缘起和目标
第二节 作物改良合作计划的具体实施过程
第三节 计划中双方人员的分工与作用
第三章 作物改良合作计划实施的具体内容和成果
第一节 作物改良合作计划的具体品种与成果
第二节 良种繁育及推广工作
第三节 育种人员培训的过程与成效
第四章 作物改良合作计划的意义及影响
第一节 作物改良合作计划对近代中国农业的意义及影响
第二节 作物改良合作计划管理经验及对当代科技交流的借鉴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杂交稻与中外农业交流[J]. 夏如冰,王思明,刘世家. 中国科技论坛. 2006(06)
[2]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推广及其效益[J]. 鲁彦. 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3]中国杂交稻发展的技术、经济与社会学分析[J]. 王思明,夏如冰. 中国科技论坛. 2005(04)
[4]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科研措施及其成就[J]. 鲁彦. 古今农业. 2005(01)
[5]美国作物品种改良技术在近代中国的引进与利用——以金陵大学农学院、中央大学农学院为中心的研究[J]. 沈志忠. 中国农史. 2004(04)
[6]从引进到本土化:民国时期的农业科技[J]. 曹幸穗. 古今农业. 2004(01)
[7]近代美国农业科技的引进及其影响评述[J]. 沈志忠. 安徽史学. 2003(03)
[8]近代中美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初探——以金陵大学农学院、中央大学农学院为中心[J]. 沈志忠. 中国农史. 2002(04)
[9]美国学者对中国近代农业经济的研究[J]. 陈意新.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1(01)
[10]基督教与近代农业科技传播——以金陵大学农林科为中心的研究[J]. 刘家峰. 近代史研究. 2000(02)
博士论文
[1]全球化背景下中美农业科技合作模式与机制研究[D]. 路亚洲.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
[2]中国近代农民教育研究[D]. 赵晓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3]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研究[D]. 李瑛.华东师范大学 2011
[4]我国农业大学办学模式研究[D]. 沈振锋.华中科技大学 2010
[5]中国近代大学教师专业素质研究[D]. 孙存昌.苏州大学 2009
[6]二十世纪中国农业教育变迁研究[D]. 包平.南京农业大学 2006
[7]近代中美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研究[D]. 沈志忠.南京农业大学 2004
[8]中国近代农业技术创新三元结构分析[D]. 郑林.南京农业大学 2004
[9]中国近代农业现代化研究[D]. 刘椿.南京农业大学 2000
硕士论文
[1]美国农科教“三位一体”模式的引入及其影响研究[D]. 何淑琴.南京农业大学 2011
[2]民国时期教会大学农业教育研究[D]. 寇宏达.河北大学 2010
[3]金陵大学农学院和中国农业教育的近代化[D]. 蒲艳艳.陕西师范大学 2007
[4]中国近代农业引智研究[D]. 强百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
[5]金陵大学农学院对中国近代农业的影响[D]. 鲁彦.南京农业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317493
【文章来源】: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内容与文章结构
四、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五、创新之处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作物改良合作计划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近代中美之间农业合作背景
第二节 金大与康大早期合作历史渊源
第二章 作物改良合作计划启动与实施过程
第一节 作物改良合作计划的缘起和目标
第二节 作物改良合作计划的具体实施过程
第三节 计划中双方人员的分工与作用
第三章 作物改良合作计划实施的具体内容和成果
第一节 作物改良合作计划的具体品种与成果
第二节 良种繁育及推广工作
第三节 育种人员培训的过程与成效
第四章 作物改良合作计划的意义及影响
第一节 作物改良合作计划对近代中国农业的意义及影响
第二节 作物改良合作计划管理经验及对当代科技交流的借鉴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杂交稻与中外农业交流[J]. 夏如冰,王思明,刘世家. 中国科技论坛. 2006(06)
[2]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推广及其效益[J]. 鲁彦. 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3]中国杂交稻发展的技术、经济与社会学分析[J]. 王思明,夏如冰. 中国科技论坛. 2005(04)
[4]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科研措施及其成就[J]. 鲁彦. 古今农业. 2005(01)
[5]美国作物品种改良技术在近代中国的引进与利用——以金陵大学农学院、中央大学农学院为中心的研究[J]. 沈志忠. 中国农史. 2004(04)
[6]从引进到本土化:民国时期的农业科技[J]. 曹幸穗. 古今农业. 2004(01)
[7]近代美国农业科技的引进及其影响评述[J]. 沈志忠. 安徽史学. 2003(03)
[8]近代中美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初探——以金陵大学农学院、中央大学农学院为中心[J]. 沈志忠. 中国农史. 2002(04)
[9]美国学者对中国近代农业经济的研究[J]. 陈意新.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1(01)
[10]基督教与近代农业科技传播——以金陵大学农林科为中心的研究[J]. 刘家峰. 近代史研究. 2000(02)
博士论文
[1]全球化背景下中美农业科技合作模式与机制研究[D]. 路亚洲.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
[2]中国近代农民教育研究[D]. 赵晓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3]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研究[D]. 李瑛.华东师范大学 2011
[4]我国农业大学办学模式研究[D]. 沈振锋.华中科技大学 2010
[5]中国近代大学教师专业素质研究[D]. 孙存昌.苏州大学 2009
[6]二十世纪中国农业教育变迁研究[D]. 包平.南京农业大学 2006
[7]近代中美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研究[D]. 沈志忠.南京农业大学 2004
[8]中国近代农业技术创新三元结构分析[D]. 郑林.南京农业大学 2004
[9]中国近代农业现代化研究[D]. 刘椿.南京农业大学 2000
硕士论文
[1]美国农科教“三位一体”模式的引入及其影响研究[D]. 何淑琴.南京农业大学 2011
[2]民国时期教会大学农业教育研究[D]. 寇宏达.河北大学 2010
[3]金陵大学农学院和中国农业教育的近代化[D]. 蒲艳艳.陕西师范大学 2007
[4]中国近代农业引智研究[D]. 强百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
[5]金陵大学农学院对中国近代农业的影响[D]. 鲁彦.南京农业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3174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nykjlw/nyxlw/3317493.html